南海公司破产的原因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2 02:24:49
南海公司破产的原因有哪些?南海公司破产的原因有哪些?南海公司破产的原因有哪些?南海公司事件是世界经济史和会计审计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产生的原因,经济学界多归结于狂热与泡沫,会计审计学界则归结于会

南海公司破产的原因有哪些?
南海公司破产的原因有哪些?

南海公司破产的原因有哪些?
南海公司事件是世界经济史和会计审计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产生的原因,经济学界多归结于狂热与泡沫,会计审计学界则归结于会计舞弊.本文研究表明,南海公司事件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它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不公平的产权制度、不合时情的制度设计、不完善的公司治理、不对称的会计信息和不适应的会计技术等多项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的. 【关键词】 南海公司事件 审计史 案例研究 在欧洲工业革命前的经济发展中先后出现了三起重大的破产事件,其中两起都与资本市场有关,一起是法国印度公司事件,另一起是英国南海公司事件.与工业革命前的其他任何经济事件相比,南海公司事件无论在世界经济史、资本市场发展史,还是在会计审计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南海公司事件是世界早期资本市场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它折射出早期资本市场诸多方面的问题,深入研究南海公司事件对现今资本市场的建设和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南海公司与南海公司事件 南海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711年的特许贸易公司,它的初始股本由承担政府约1000万英镑的短期国债组成.由于拥有与南美的贸易垄断权,且其特许权中包括从非洲向南美贩卖奴隶的内容,该公司的前景因此被描绘得十分辉煌.然而该公司自成立以来所期望的贸易潜力从未变成现实,向拉美渗透也因西班牙殖民地官员的不合作而未果,该公司管理层急切希望抓住一切商机,并多次进行商业策划,但收效甚微.1719年该公司又拟定了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以增发股票来帮助政府实现债务转移,即兑换政府高达3100万英镑的三大类长期债券,来获得政府的支持和高额利息,同时赚取巨额股价盈余.由于南海公司对其好处大作宣传,股价迅速上升.1720年1月3日南海公司股价为128英镑/股,5月2日升至335英镑/股,6月24日上升至1050英镑/股,该公司因此获利得到巨额盈余.当人们发现南海公司并无真实资本,便纷纷抛售该公司的股票,南海公司面临破产境地.许多陶醉在发财梦景之中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损失惨重.1720年8月25日至9月28日的一个月时间里,该公司股票从每股900英镑跌至每股190英镑,最后被迫宣告破产.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国会任命了一个由13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秘密查证的结果是:南海公司的会计记录严重失实,明显存在蓄意篡改经营数据的舞弊行为.于是委员会便聘请了精通会计实务的查尔斯?司奈尔先生对南海公司的分公司“索布里奇商社”(Sawbridge Company)的会计帐簿进行了检查.这便视为民间审计的发端.经审计,司奈尔发现了该公司管理当局存在着会计欺诈行为(Ed-wards,1988). 二、南海公司的方案与股价 经济学界多将南海公司事件归结于狂热与泡沫,会计学界则将之归结于会计舞弊,本文研究表明,南海公司事件产生的深层原因是不公平的产权制度、不合时情的制度设计、不完善的公司治理、不对称的会计信息和不适应的会计技术等多项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的.要洞悉事件的真正原因,有必要了解当时英国政府的负债情况. (一)英国政府的负债情况及其嫁接方案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英国政府在与法国政府长期持续的竞争中形成了巨大的债务,这些债务严重影响了政府信誉和偿债承受能力.英国政府虽然想尽各种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但收效甚微.截止到1720年初,英国国债面值高达约5000万英镑,其主要债券品种,结构及利率如下表: 1720年英国债券市场的利率水平为4-5%,而这些国债利率大大高于市场水平,使英国政府不堪重负.为了摆脱困境,英国政府仿效法国政府采用了一种“嫁接办法”(Engraftment)来清理负担沉重的短期国债市场,具体做法是:同大的垄断公司合作,用公众持有的国债来换取这些公司的股票,作为交换条件,政府为参与国债换股票的公司提供融资渠道和授予这些公司能够盈利的特权.通俗地讲,就是政府为了减少债务,将民众对政府拥有的债权转换为企业的股权. 1720年3月1日,在与英格兰银行竞标的过程中,由于南海公司用股票向议员和国王亲信行贿,南海公司偿还债务的第一议案获得英国议会通过.南海公司中标的条件是,如果它获得3100万英镑的国债,它就同意给予政府750万英镑,而南海公司承揽的国债由政府按年支付5%的利息,且这一收益水平维持到1727年,之后的利率减少到年息4%. (二)南海公司的股价 从1720年1月,南海公司股价从120英镑/股(面值为100英镑)开始,当嫁接方案还在协商之中时,股价就一路上扬.3月21日方案通过后,股价从200英镑/股跳升到300英镑/股,4月14日南海公司第一次增发新股时为300英镑/股,4月29日第二次申购时就为400英镑/股,6月17日第三次申购时,股价已从745英镑/股上涨到950英镑/股,8月24日第四次发行新股时上涨达1000英镑/股.具体发行方式,发行价格和发行数量如下表: 南海公司的股价直线上升,不到8个月股价上涨900%,这不仅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早期是一个天价,就是在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史中也不多见.突然暴富,连公司管理层都有些难以置信.1720年8月,南海公司的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因分赃不均,发生内讧,一位董事认识到目前的股价与公司实际前景完全脱离,加之受法国资本市场崩溃影响,便毅然抛出了所有股票,接着,其他高管纷纷撤出,导致众多股民一片恐慌,股价急剧下挫.暴跌前,南海公司股价曾摸高1050英镑/股,9月11日跌为775英镑/股,两周后为500点,10月14日跌至170英镑/股,12月跌为124英镑/股. (三)南海公司的破产及其后果 南海公司的破产引发了工业革命前西方资本市场的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标志着世界早期资本市场的崩溃.1720年8月31日,南海公司股票市值为1640万英镑,此后不到一个月市值就被蒸发掉1030万英镑,同年10月,伦敦的股票指数平均跌去一半.资本市场危机使刚刚建立的金融制度摇摇欲坠.硬币从流通中消失,在伦敦,每月需支付5%的利息才能借到硬币,在爱尔兰,甚至回到了物物交换的阶段,阿姆斯特丹的股份公司个个垮台,股东纷纷破产(高德步等,2001).由于股价暴跌,南海公司遭到参与债务和货币认购的股东的敌意攻击,议会也迅速掉转矛头针对南海公司,就此成立了一个13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调查南海公司破产事件. 南海公司事件后,本来是南海公司采取各种手段影响国会通过的旨在减少与南海公司争夺资本资源竞争对手数量的《泡沫公司取缔法》(The BubbleAct)真正成了股份公司的克星.此后的一百零五年,民间合股被视为非法.南海公司事件还影响了英国的立法,自此,对破坏金融市场均衡与构成潜在威胁的行为进行整治和禁止已成为英国当时立法的特定惯例.1734年,在约克郡房屋互助协会(theYork Building Society )财务危机后,期权交易即遭到禁止即是例证,虽然法律的漏洞允许边际销售继续进行(Paskin,1997). 三、南海公司破产的原因 直接导致南海公司破产的原因首先是受约翰?劳(John Law)的计划在法国成败的影响.英国政府与南海公司的合作是借鉴法国金融大臣约翰?劳为法国政府解决债务危机的方法.劳的使法兰西公共债务合理化的计划于1719年秋启动,最终因种种原因而失败.1720年春,劳的计划失败后,许多投机商将自己的资产转移到正处于牛市的伦敦,致使伦敦股市大涨.1720年6月,英国《泡沫公司取缔法》通过后,投机商的资金即刻向海外转移,加之此间巴黎盛传劳的计划已经实现了振兴法国目的,流入伦敦的现金复归巴黎,增大了伦敦市场指数下调的压力. 其次是适得其反的《泡沫公司取缔法》.《泡沫公司取缔法》本意是南海公司为了减少伦敦资本市场的竞争对手,利用公司在政界的盟友支持和推动而通过的一部法案.从法案于1720年6月11日获得通过这一时间安排上也可证明南海公司管理层的精心策划.该法案不仅否认了所有未得到国王或议会赋予法人资格的公司,而且也成为约束新的股份公司成立的手段.令南海公司管理层始料不及的是,该法案的实施导致了英国的投资商将大量的资金转移海外,特别是流向对新设股份公司限制不甚严格的国家和地区,巨额资本外逃引起了伦敦市场股价下挫. 再者是开户银行倒闭.在股价下跌时,为避免发生清偿危机,南海公司与英格兰银行约定,英格兰银行以每股400英镑的标准来支持它的股票,并持有它的有担保债务发行的一大部分.不过,当南海公司的资金存储机构斯沃德布莱德银行(the SwordBlade Bank)倒闭时,英格兰银行便即刻毁约,这一保护线也旋即遭到突破.这时,南海公司的股票已跌至每股190英镑(Paskin,1997). 此外是高级管理人员舞弊与套利.据国会组织的13人特别委员会调查显示,该公司会计记录严重失实.委员会聘请的审计师查尔斯?司奈尔(Charles Snell)对南海公司的分公司索布里奇商社(Sawbrige Company)会计帐目的审计更清楚地表明该公司确实存在舞弊行为.同时,该公司管理当局还涉嫌操纵股市,并通过多种手段调节股市,以期靠信息欺诈来维持股价.例如当1720年8月股价开始波动时,该公司承诺在以后的12年间,公司每年将支付50%的红利(Paskin,1997).特别是在股价涨至1020英镑左右时,公司管理当局又提出了一系列迷人而又荒唐的发展计划(威廉斯,1989).根据审计结论,国会没收了全部董事的个人财产,并将一位负直接责任的经理逮捕入狱. 本来,股价有涨有跌,有跌有涨.涨涨跌跌,跌跌涨涨乃是资本市场平常之事,也是一条不变规律.但南海公司的股价被大多数研究文献称之为“非理性的繁荣和市场的疯狂(加伯,2003).本文认为,南海公司事件不单纯是一家上市公司的破产案,它的股价的涨跌也非简单的市场涨跌,它的暴涨暴跌和破产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和社会背景. (一)不公平的产权交易 可以说,南海公司的股东是政府转嫁债务的牺牲品.前面论及,股东名义上拥有的南海公司的股权,实际上是应由政府支付的债权,而政府通过被视为创新的手段将民众持有的以政府信誉担保的国债转化为风险自担的企业股票.当拥有的对政府债权被转化为对股份公司的股权后,由于南海公司并无真实资本,投资者对该公司的剩余索偿权就只剩下特许经营权.一旦特许经营权无法产生效益,股东的产权便成了废纸.政府高官和议员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了解南海公司经营状况的,但为了转嫁负担,同时也因他们中的相当部分人接受了南海公司的贿赂,他们只有牺牲民众的利益.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希望南海公司的股价高涨,以便更快的减少债务.虽然他们的本意并不是想让南海公司破产,但因为一场不公平的产权交易使他们难以对南海公司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不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以企业代理理论分析,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与下属管理人员之间、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之间都存在着代理关系.代理人作为经济人既有履行受托责任的义务,又有满足自身利益的要求,而保证代理关系的核心内容就是建立严格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大量的事实证明,南海公司的管理层是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的.南海公司的董事是代表股东来经营企业并监督雇员的,但董事并没有受到股东的监督,而国家对证券经纪商的监督也仅限于书面誓约,对董事的监督就更加缺乏操作性了.实际上,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股东也根本无法对董事进行监督.缺乏监督和约束的董事是难以保证他能切实代表股东利益的. (三)不对称的财务信息 公开证券市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隔阻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经常性联系.二级市场博取差价的盈利模式也使得人们常常忽略财务信息.在信息得之不易的年代,一般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常常依据的信息有两类.一类是上市公司的宣传和市场传言.上市公司的宣传对投资者有很大的鼓动性,南海公司在报刊杂志和印刷品中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就作了夸张性的报道,如前面提及的南海公司在股价开始波动时作出了在以后的12年间每年将支付50%的红利的承诺.市场的传言也对股价崩溃波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类信息是股价信息.如约翰?霍顿主办的《管理与贸易良法之集锦》和约翰?卡斯塔因主办的《交换过程及其他》所刊登的证券行情表(高德步,2001).而对于维系资本市场发展的最根本的信息———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投资者却难以取得.缺乏可靠的财务信息,加大了投资风险.即使财务信息受到重视,也由于管理层和一般投资者在地位、职务上的差异而造成信息获取的时间和准确性的差异. (四)不适应的会计技术方法 客观而论,当时的会计技术和信息披露方法并不适应当时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虽然,在1605-1608年,荷兰的斯蒂文提出了“资本状况表”和“损益计算书”,但直到南海公司事件16年后,约翰?梅尔的《簿记法》才强调定期决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公司日常应用的会计技术方法更为落后.这显然难以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从当时的状况看,会计实务至少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会计报表体系尚不完善.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尚未来有统一的格式和要求,由于当时上市公司多为贸易公司,每个经营期并不固定,因此,决算的时间也不固定.二是披露没有明确有制度要求.本来,相比固定利率的债券,股票的定价就十分困难,公开市场的出现割断了中小股东与公司的直接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及时的会计信息,股票市场就成为了投机、冒险与游戏之地. 四、南海公司事件的反思 如前所述,虽然南海公司事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会计信息问题,将之归咎于会计显然有失公平,且不符合实事,它实际上是早期资本市场产权制度设计欠缺、产权监督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但南海公司事件仍然留下了一些思考. (一)会计目标的反思.一般认为,会计对产权的维护是由会计的目标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应该明白的是,会计并不始终是产权的尽职守护神.会计基本目标是向产权的托付者提供产权受托者的经营责任报告,而两种情况会直接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一是会计技术方法.在所有者数量不多,股东与公司联系密切时,会计是基本能够履行其受托责任的.但是当公开证券市场出现,特别是原始股份制向近代股份制开始转化、股本永久化、股权转让不通过公司而直接通过公开市场、一般股东与股份公司联系日渐减少后,要实现会计目标就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变化,改进受托责任报告的方式方法.其二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当产权高度分散,所有者往往会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就常常会被一般人误认作所有者的代表,而真正产权人的利益就会被忽略.更有甚者,由于现实利益驱使,作为产权主体利益维护者的会计虽然明白所有者的真正含义,但也会因产权主体之间所掌控资源、信息的差别而区别对待,而不是向全体所有者公正地报告经营者受托责任.而这两点不仅在南海公司事件中均有发生,而且在现代依然存在.因此,要实现会计的目标不仅要不断提高会计技术水平,改进会计方法,也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养. (二)关于政府对信息披露监管的反思.当公开证券市场出现后,信息披露问题十分关键.信息披露是否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如何进行监管、如何处理政府监管与民间自我管理的关系尤为重要.英国政府在南海公司事件的教训是,发生前对信息披露监管的放任自流,发生后对资本市场明令禁止.南海公司事件之前,英国政府一直存在这样的误区,即会计信息披露是产权所有者与产权受托者之间的事情,政府不必干预.在民间自我监管机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英国政府并没有重视对信息披露的管理,也没有出台关于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对证券经纪商的管理也仅仅停留在书面誓约上,使得会计不仅未能成为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工具,反而为受托者利用监管缺位侵害产权所有者的利益提供了便利.可以说,南海公司事件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英国政府对资本市场缺乏管理的结果.但南海公司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又矫枉过正,严禁民间合股类公司的发展,使资本市场沉寂了100多年.当今,在资本市场已经高度发展的现代,虽然资本市场的功用已得到公认,民间自我管理和政府监管都受到重视,但是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达到安全与效率兼顾的效果仍然是一个难题. 主要参考文献: 高德步、王珏,2001,《世界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彼得?加伯,2003,《泡沫的秘密》,华夏出版社. T.G.威廉斯,1989,《世界商业通史》,中国商业出版社. James Don Edwards.1988.History of Public Accoun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Carland Publishing Inc.New York & Lon-don. Jonathon Barron Paskin.and Paul J Miranti,Jr.1997.A His-tory of Corporate Fin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推荐理由: 1721年英国的“南海公司事件”是促使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催化剂”,英国议会聘请会计师查尔斯?斯内尔对南海公司进行审计,于是查尔斯?斯内尔成了世界上第一位注册会计师.学审计的没有人不知道“南海公司事件”,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对这个事件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200多年过去了,作者“为这个旧瓶装入了新酒”. 首先,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可以对南海公司事件产生的原因有更深的理解.经济学界多归结于狂热与泡沫,会计审计学界则归结于会计舞弊.而作者经过研究认为,南海公司事件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它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不公平的产权制度、不合时情的制度设计、不完善的公司治理、不对称的会计信息和不适应的会计技术等多项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的. 其次,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研究思路.作者对南海公司事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分析,而是从理论上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全面的探讨,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 最后,作者也为我们提供了案例式论文写作的模式和方法.作者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任何大案的发生都有它深刻的经济原因和复杂的社会背景,我们在讨论和研究这些案例时,不仅要分析公司本身的问题和原因,还要看到经济大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找到事件表象下的深层次的东西,为以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南海公司破产的原因有哪些? 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例的历史意义 世界上著名的公司有哪些破产了求大神帮助20世纪以来,有多少家世界上著名的企业或者公司破产? 南海主权争议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企业破产法律制度都有哪些?受金融危机影响,公司资不抵债,申请破产,请问我果都有哪些关于企业破产的法律制度? 破产有哪些特征 南海问题的原因 关于南海历史文化的书有哪些 南海有哪些岛屿 三鹿破产的主观原因 第三条道路破产的原因. 关于英国南海泡沫事件南海公司在泡沫破裂后倒闭了吗?是政府强制性关闭了它吗?还是因为它营业破产?如果是前者.那么南海公司的股票在二级市场涨到1000英镑后下跌是明摆是因为股民的狂 与中国南海有争议的国家有哪些 【急】为什么公司的破产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如何挽救铱星公司在1997年的环境下,如何挽救即将破产铱星公司呢?是我最近要弄得一个毕业论文……]还有……我不要分析破产的原因……我要的是阻止他破产的方法……! 关于公司破产问题公司法中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破产不祸及创业者的私人财产,那么假如公司破产,财产还不够清还债务怎么办,请高人指教! 名词解释破产原因 求这道题用matlab答案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刺激了大量公司成立于破产.据有关统计,某地区平均每年有3000家新公司申请成立,同时又有若干比例的公司破产倒闭,其年破产率为10%,试考虑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