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别","离知离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00:48:52
"不分别","离知离见",
"不分别","离知离见",
"不分别","离知离见",
一真法界:
是华严宗对佛性的用词,一般修净宗的老年信众从“我”要了生死求生净土的观点出发,对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多数人没有认识.“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句.”所谓二种根本:“一、妄本,依识所修;二、真本,依菩提心修.”也就是修行必先明心见性成佛度众生.
佛在《圆觉经》中指示:“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认假为真,所以长处轮回,不能出离.学佛者必须对我们本具的不生不灭的佛性——真我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修则能顺利达到成佛的目的.凡是大乘佛法,不论何宗何派,都是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究竟.《无量寿经》曰:“谈众生……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是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所专据.”这就是对佛性没有认识,对求生净土意志犹豫,障碍往生.所以明确认识佛性对学佛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对不同根机者说法,佛把佛性这个名词讲了不少的同义语.如《真心直说》中列举的异名有“心地”、“菩提”、“法界”、“如来”、“涅盘”、“法身”、“真如”、“佛性”、“总持”、“如来藏”、“圆觉”等.历代禅宗祖师更有发挥;将佛性唤作“主人翁”、“无底钵”、“没弦琴”、“无尽灯”等十几种名词,又说:“若达真心、诸名尽晓,昧此真心,诸名皆滞.故于真心,切宜仔细.”学佛者对自性本具的真心不理解,实在就是盲修瞎炼,净宗也不例外.
佛在《楞严经》中告诉阿难:“十方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在太空里.”又说:“外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明示阿难要明确自己的本具佛性.
禅宗祖师告诉学者真心妙用:“在胎名神,处世名人,在眼观照,在耳听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奔运,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知之者谓之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这是告诉我们一切活动都是佛性在起作用.
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对佛性明确开示:“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这是佛性真空妙有的具体写照.
张拙秀才开悟之后道出:“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生死涅盘等空花.”明确告诉我们,佛性就是这么一个“空花”.
圆瑛大师悟后境界:狂心歇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洞彻灵明尤挂碍,千差万别一时通.这也是佛性的写照.
惠能大师开悟后的境界,他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揭示了佛性的体、相、用.
禅宗的一些大德开悟后没有写出具体的悟境来,大概怕后学依他作解,塞自悟门.这是有道理的.太虚大师却与众不同,他把自己三次开悟的境界具体描述出启发后学.他在读《大般若经》后说:“看了个把月,身心渐渐的安定了……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超过涅盘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顿空,但并没有失去知觉,在这一刹那的空境中,没有我和万物的世界对待,一转瞬间,明见世界万物都在无边的大空觉中,而都是没有实体的影子一般.”这是第一次读经开悟.
第二次开悟后自述;“闭关二三个月后,有一次晚上静坐,在心渐静时,闻到寺前的打钟声,好像心念被打断了,冥然罔觉,没有知识,一直到第二天早钟时,才生起觉心,最初,只觉到光明声音遍满虚空,虚空、光明、声音浑然一片,没有物我内外,嗣后即起分别心,而渐次恢复了平凡心境.
第三次:“有一次又入了定心现观.这与前两次不同,见到因缘生法一一有很深的条理,秩序丝毫不乱.这一种心境以后每静坐观察,就能再现.”从太虚大师的三次开悟证明佛说的人人本具的佛性——“一真法界”真实不虚,可以开悟实证.
谛闲法师在《大乘止观述记》中说:“欲见如佛,须彻底放下,一念不生,当下即见.须知正当一念不生时,一如一切如,即如佛也.若欲见智慧佛,老僧亦可略为指点,须知此佛,在我六根门头,时时全体出现,可惜迷人不知求诸已耳,试思两眼生而能见,两耳生而能闻,此非无师智,自然智手?两眼见青黄等色而不碍见性,耳闻钟鼓等声而不碍闻性.即无碍智也.然则正当见闻时,即回光返照,如所谓反闻闻自性者,虽全分不能遽见,亦可见其少分.总之,既云自性,必须自悟,若向言语文字上寻求术,寻至驴年永不能见.”又在书未偈中说:“佛祖心要妙难知,我今随力明少分.”法师这段开示非常实际,我们对佛性不能全分速见,能见少分,对学佛者也有极大的作用.
上面列举古今大德开悟的境界,说明“一真法界”的实相,证明佛说的真实不虚.
再讲“十法界”是怎么从“一真法界”变现出来的.按照《起信论》的说法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也就是从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的三细变现,再现六粗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一真法界本来是无念的,一念妄动,产生分别,执著,就变现出十法界来了.十法界也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包括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每个众生如果不按照佛说的方法去修行,将永远在六道轮回中生活,在三善道中生活还可以,如果堕落到三恶道中去生活,那是糟糕透顶、苦不能言,正所谓“时长而苦重”.
学佛要破我、法两执,所谓“破执为法、执破成佛”.菩萨破无明实际是破法执,正十二品无明破尽,登妙觉位而成佛.我们之所以不能成佛,因为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了.净空法师把这个变的过程讲得简单扼要,六个字,即妄想、分别、执著三种思想在作怪,就出现了十法界,凡夫则出现六道轮回的画面,长期生活在虚幻不实的境界中,不能解脱.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顺、逆、苦、乐境界都是“唯业所感.”懂得这些道理,如果能做到能、所双忘,对境界不起分别、执著,六道的画面就会消失.
有些人认为念佛求生净土是“迷信”.这是他不懂佛法的错误观点,净空法师说:“阿弥陀佛是宇宙间最高级的科学家,凭他老人家的无上智慧,建构起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西方极乐世界,理论根据何在?因为他掌握、了解物质互变的理论、方法和操作技术.彼国人民全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这套技能人人都会.要吃东西了,一想,吃的东西就现在面前,这是能量变的物质(空即是色),不要了,物质变能量,没有了(色即是空),多方便,多自在.衣、住、行也同样,不像娑婆世界人们一天到晚为衣,食、住、行奔波忙碌,苦啊!净土的美满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怎么能说是“迷信”呢?
从净土法门来说,念佛须达到一心不乱.我过去讲净土法也经常这样讲,在“一真法界”里,极乐和娑婆是不隔毫端的,因为远和近也是众生的分别妄执,原无实体的.佛的境界是“一尘不染、一法就立”的,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因此,我可以说,一句阿弥陀圣号是破除我执和法执最锐利的武器,只要我们依教修行、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决定可以达到.我们修习净土宗就是要从“九法界”回归到“一真法界”,正像《弥陀疏钞》说的要“万法回归自性”,见性成佛.正是:“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
不分别:
是指的“无分别智”,非指不加分别.是随顺众生分别,而不起分别想.
“分别亦非意.”
是意识心不再分别,直接转为妙观察智.
是智慧的起用,好比是光照那样,不再用想的,一看就彻底了知.完全不假功用,全自动化的 ...
一看就明白,而且清清楚楚,分毫不差.
到果地转[成所作智],则会随感起应了(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是大智慧.
不是糊里糊涂,混在一起、不辨是非黑白.真的不分别,岂不是又回到混沌一片了?
那反倒是糊涂,不是智慧了.
简单来说,就是念头生起时,不去管它,不去分别善恶,不被它左右,由它自生自灭,
其他该做什么则做什么 ...
是心清静了,好像镜子一样,东西一来,影子自然就现了,并不是意识心刻意画出个影子 ...
用清净心去做、用智慧去做,而不是用思维去做 ...
一落思维就有了好坏、善恶、美丑、人我...
就容易被事件迷惑了... 然后,就容易生起烦恼了...
用智慧做事.离开这个“我”,反而做的更好.清清明明、自动化的.
脑子里很平静,念头微微,自生自灭,流水一样逝去,
做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波澜,不会因为这件事和“我”、和谁有关,而生起一连串的烦恼.
看问题很明白,知道其本质,不再为假象所迷.
不迷就是不分别!分别了,就叫为物所迷了.
其实,也可以说是通过修行把众生念念无间、向外攀援的心,转变为随缘的心.
勉强这么说说.
无分别智,不是靠理解的,要会才行.
好比“烦恼即菩提,诸淫、怒、痴俱是梵行.”
会的根本不必转
(转烦恼是多此一举,只不随其分别,当下既归寂静)
“念起不随,尽流不住.”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离知离见没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