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子孙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1:01:11
如何为子孙计?如何为子孙计?如何为子孙计?周桂钿中国人经常重视如何为子孙计划.有的说男人为子孙计划比较长远,说明对子孙爱得深,爱得远.有没有道理呢?这是可以讨论的.中国传统重视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如何为子孙计?
如何为子孙计?

如何为子孙计?
周 桂 钿 中国人经常重视如何为子孙计划.有的说男人为子孙计划比较长远,说明对子孙爱得深,爱得远.有没有道理呢?这是可以讨论的.中国传统重视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中国传统比较重视为子孙计.中国每个人都是爱子孙的,都以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为子孙设计.这些设计就体现自己的思想境界.《红楼梦》中“好了歌”,其中说到“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是子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历代有,孝顺子孙谁见了?”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触龙太后爱子要留儿子在自己的身边,不让他出去经风雨见世面.营荡爱儿子,让他不劳而获,不食其力,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汉代独尊儒术,经学盛行.精通一本经书,就可以出仕当官,享受荣华富贵.因此,当时有人认为,遗留给儿子千金,不如教会儿子一经.千金可能被偷,也可以花完,而一经在心,既不怕偷,也不会消失,会陪伴终身.宋真宗《励学篇》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五经》勤向窗前读.”因为书中什么都有,只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可以得到金钱美女,名誉地位,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因此又有一句名言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说法被批判了几十年,我们可以从中剖析出合理的颗粒,进行创造性的转换.读书,就是学文化.万般指没有文化的人群,这里包括当了大官的,拥有巨大财富的,身份是贵族的后代,以及各种各色人等.当然也包括没有文化的工人农民.有的人认为这话是贬低了工人农民.实际上,工人农民在封建时代,还需要贬低吗?本来就是处于最下层.虽然也有人将民与“天”并列,农民的地位也仍然是最低层的群众.因此,过去很多农民都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再穷,也力争为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许多人也因此学到文化,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也光宗耀祖,实现了中国人传统价值观.学习文化,学习知识,在任何时代都是有进步意义的.《汉书·疏广传》载:“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共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饷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这一大段话不太好理解,试译如下:西汉宣帝时一位大官叫疏广,告老回到家乡,每日让家人提供酒食,请宗族亲属、过去的老朋友和宾客,一起娱乐.多次问家里剩金还有多少,赶快拿出去卖了用来供应酒食.这样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私自跟宗族老人中与疏广关系最好的人说:“子孙希望趁疏广在时稍微建立一点产业的基础.现在饮食快把财产消费完了.应该从老人的角度,劝说疏广买一些田地与住宅.”老人就在闲暇时给疏广提出这种想法.疏广说:“吾难道老糊涂了,不想子孙的事了?我想已经有了旧的田地与住宅,让子孙在那里勤劳,足够供给衣食,与普通百姓差不多.现在再给他们增加什么都是多余的,有了多余的就会使子孙养成懒惰.如果是贤材,财富多了,就会损害他的志向;如果是蠢材,财富多了,就会增加他的罪过.而且,富人,容易招群众的埋怨.我既然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教育子孙,也不想增加他们的罪过而又被很多人埋怨.另外,这些金钱是皇帝用来给我养老的,所以我与乡亲、宗族共同享受皇帝的恩赐,以度我的晚年,不是可以吗?”这里必须说明的是,疏广不是反对发财,只是反对给子孙留下太多的财富.子孙不是靠自己的勤劳获得过多财富,对于他们的思想有腐蚀作用,养成懒惰的生活习惯,产生不劳而获的观念,逐渐走向腐朽坠落,最后害了子孙后代.这一段话的意义在于,一般人富贵了就想的是封妻荫子,给子孙留下一笔可观的财富,自己享受了一辈子,也让子孙享受一辈子或者半辈子.但是,我们从历史上看,很多人虽然留了很多财富,子孙都不会享受一辈子的.名门之后,还想高人一等,结果是连普通人都不如,享受少而受苦多,有出息的更少.在东南亚的华侨,有很多人发了大财,但是,传到第二代,就破产了.电脑王王安有若干亿美元的财富,传到第二代也就破产了.所谓“富不过三代”.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问题就在于有钱人家不是花在培养子女的教育上,不能培养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只是用所有的财富任其消费,以为这样就是爱心的充分体现.实际上,这是危害子女的普遍做法.“坐食山空”,即使有金山、银山也会花完的.古人早就知道父母对子女的溺爱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王符说:“婴儿有常病”,“父母有常失”,“婴儿常病,伤饱也”,“父母常失,在不能已于媚子”,“哺乳太多,则必掣纵而生癎”,“是故媚子以贼其躯者,非一门也”(《潜夫论·忠贵》).婴儿经常有一种病,就是过饱引起的疳积病.这种病是父母的溺爱子女引起的,由于溺爱,哺乳太多,贼害其身体.象这种病不仅出现于一个家庭,普遍出现于许多家庭,说明这个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现在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鉴于古人的教训,我们应该如何为子孙后代计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