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的简介许地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14:21:40
许地山的简介许地山
许地山的简介
许地山
许地山的简介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笔名落华生.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1893年2月14日生于台湾省台南府城延平郡王祠附近的窥园里.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户.
许地山三岁随父定居漳州,四岁入私塾读书,由于好学聪慧,成绩优异,在漳州城内被誉为“神童”.辛亥革命前夕,他的哥哥受新思潮的影响参加革命,年少的许地山也毅然剪掉辫子,誓与腐败的清王朝决裂.此后,由于家道中落,许地山便开始自谋生活.他曾在石码眉麓小学当教员,后来又到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写了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桎梏束缚下的爱情悲剧,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并给予深刻批判,充分显示“五四”时期新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
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冰心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美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许地山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时期.这期间,他的12篇短篇小说结集为《缀网劳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务印书馆以《空山灵雨》为书名出版.脍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为背景,明确主张做人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1927年许地山学成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宗教学院任助教、副教授、教授,担任《燕京学报》编委.他同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课,并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与此同时,许地山还写了不少宗教书.如《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签校异》、《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其学术成就,学界有口皆碑.
抗战期间,许地山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左翼作家,奔走呼号,声讨日寇罪行.然而,却受当时燕大任教务长司徒雷登的排挤而被解聘.后避居香港,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
许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间,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他先后发起和组织了“香港新文学学会”、“中国文化协会”,并兼“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他积极提倡改良中小学课程,建议教育当局创办香港中小学教师讨论会,并担任“香港中小学教员暑期讨论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学校董.对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少贡献,受到各界人士好评,曾被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许地山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走出书斋,奔波于香港、九龙等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帮助流亡青年补习文化课,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七•七感言》、《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等杂文,宣传抗战,反对投降.在上海沦入日寇铁蹄之下时,著名作家郑振铎冒险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时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转移到香港.许地山得知后,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被敌人掠走,毅然答应帮助寄存.
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他写了长篇论文《国粹与国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他还写了抗日小说《铁鱼的鳃》,作品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人民坚持抗战的意志和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艺界的极大好评,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许地山积劳成疾,导致心脏病逐渐严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时,他心脏病再次复发,英年早逝,年仅49岁.
噩耗传出,第一个送来花圈的是宋庆龄.梅兰芳、叶恭绰、郁达夫、徐悲鸿等许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联.当天,香港学校下半旗,港九钟楼鸣钟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个团体近千名代表举行“许地山先生追悼大会”.国内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会,痛悼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