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认识初中生这一群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17:28:22
怎么认识初中生这一群体怎么认识初中生这一群体怎么认识初中生这一群体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及对策在各中学,几乎都可看到有三五成群的学生喜欢经常聚在一起,形成一种群体.这种学生群体从现代行为科学和社会心理

怎么认识初中生这一群体
怎么认识初中生这一群体

怎么认识初中生这一群体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及对策 在各中学,几乎都可看到有三五成群的学生喜欢经常聚在一起,形成一种群体.这种学生群 体从现代行为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就是非正式群体. 近年来,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已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集体的面貌及 学生个人的成长等产生多方面的明显的影响, 有些地方甚至困扰着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 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消极影响. 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学 工作者的关注. 本文拟就中学生非正式群体问题作一些探索,并以之求教于方家.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初探 人只要在社会上生活,就总得和周围的人们发生各种各样的交往.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形 成的基础是人们的交往.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在学生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在交往过 程中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了共同的行为习惯和共同的价值观念等,从而在此基 础上自发地形成群体.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这样一些特点:1、由学生自发形成,没有组织名称、章程和制度, 不是一种定型的群体.2、每一个非正式群体都有它们的核心人物,这些核心人物不是由教 师或学校指定,也不是由成员正式推选的,而是在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他们在成员中较有威 信和影响.3、这种群体形成之后,便会进一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 等.4、这种群体是一种自愿的组合,靠道义的和情感的因素来制约成员的行为,一旦情感 破裂或情感需要不强烈就自动离散或重新组合.5、这种群体往往具有一定的排它性,容易 导致与正式群体或不同非正式群体间的矛盾冲突.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主要有这几种情况: 1.志趣爱好相同或相近.在中学生中,由这种原因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比较常见.如那些喜 欢文学创作的同学或那些比较关心时事政治的同学, 都会经常聚在一起, 他们往往由于有共 同的兴趣、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同时也会觉得自己有某种共同的值得炫耀的成熟感而 形成群体,在他们的周围还会聚集一些他们的崇拜者.又如,有些喜欢看小说的学生,也会 在交换藏书,一起租书、或谈论作品情节的过程中形成群体,等等.这一类非正式群体,他 们的活动一般比较公开, 对学生正常兴趣的发展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促进, 它们的核心人物一 般是该方面比较出色的人.这类群体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常会因为兴趣片面、发展畸形, 导致成员其他功课成绩下降,当受到学校、家庭、教师的批评抑制后,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故意违纪,顶撞教师,甚至与后进生群体接近、合流. 2.环境条件造成的.这里所讲的环境条件主要指:①邻居、同乡或同学.这些学生在一道 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后,会为了减少陌生感、孤独感、拘谨感而自然凝聚起来,这种群体 有的因为后来产生共同的情感和行为习惯而保持下来, 有的因为后来各自结识了新同学、 新 朋友而逐渐疏远,自然解体.②在同一正式群体(如同一学生宿舍、同一学习小组)中活动. 一些同学在共同活动过程中由于思想感情、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形成了志趣相投, 出入相随的群体.③学校、班级等组织的一些临时活动.这些临时性活动.使一些学生有了 接触,产生了共同的荣誉感和相互的钦慕感.这些学生也会形成一些群体.如学校广播室的 部分播音员、 演讲比赛智力竞赛或文娱体育活动的一些参加者等都会在正式群体组织的活动 结束后仍频繁接触,往来甚密.这类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可能是该临时活动的负责人,也 可能是该项活动的积极分子.④家庭条件相似.一些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或因为家长 原来的交往或为了炫耀优越感等会形成一些小群体, 而一些生活比较清贫、 俭朴的学生为了 维护自己的自尊等也会形成小群体.⑤学业或表现方面在正式群体中获得的评价与地位相 似.这些不同层次的同学,也往往会分别聚合,形成一些群体.等等. 3.在玩乐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群体一般表现为后进生的聚合.这类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 比较复杂,有的是在一道玩乐的基础上形成;有的是由其他类型的非正式群体转化而来;有 的是由于对正式群体或教师的共同不满,消极颓废,耽于玩乐,聚合而成……这一类非正式 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在正式群体中自尊心受挫伤的经历,学业上的不成功,又加剧了他们 的自卑、不安和紧张.为了缓解这种内外精神压力,为了寻找理解和尊重,他们往往和那些 同情他们、 与他们有共同之处的学生聚在一块. 这种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往往在正式群体 中地位较低,这是因为,一方面这些后进生为了满足自尊和追求理解,常会采取一些引人注 目的甚至越轨的行为显示自己的意志和力量,以赢得其他后进生的“佩服”,这就是我们经常 看到的一些后进生“出风头”的情况; 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后进生群体的价值定向系统与正式群 体不一致, 因此对个人价值的评价标准往往与正式群体不同. 后进生非正式群体对学校和班 级工作的消极影响往往大于单个的后进生,给学校的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 在当前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下大力气转化这种非正式群体,教育转变后进生,防止其 违法乱纪而沦为坏团伙.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早已有之,但于今为烈.其成员既有同性别的,也有不同性别的;既有同 班级的,也有跨班级的,甚至还出现了扩展到校际的趋势.近年来,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 间的交往愈趋频繁,活动范围日渐广泛,产生的消极影响也越加明显.这种情况的出现,与 当代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 与文学艺术新闻舆论等泥沙俱下、 导向混乱带来青少年缺乏理 想信念,盲目崇尚江湖习气,盲目追求逸乐享受等有关;更与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削弱,中 学生正式群体不健全且缺乏活力凝聚力等有关.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在一部分中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 90%以上的中学生认为应当有一些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 75%左右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与一些 同学保持稳定或相对稳定的友伴关系. 同时, 据福建教育学院林思德老师在省少管所的一项 调查表明,60%犯有罪错接受劳教的青少年认为自己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是交了坏朋 友,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严重关注.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影响浅析 我们如果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比较客观的分析, 就会发现它所产生的影响 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1.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在兴趣、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国古 代的教育家就已经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的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 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之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 之化矣”.“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的话,现代社会心理学告诉我 们,非正式群体一经形成,就会具有暗示性、模仿性和群体性等社会心理特征.中学生非正 式群体成员间在兴趣、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这个群体共同的 兴趣、行为习惯和道德评价标准等,群体中的成员如不从众,就会产生心理冲突,成员的行 为如果违反了群体的意愿,就会产生不愉快心理,所以,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群体的成员 会在不知不觉间受熏陶影响, 培养起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而一个庸俗的消极颓废的 群体则会使其成员意志消沉、行为乖谬、道德沦丧.某校曾有这样一个男生宿舍,先是其中 有二三个学生喜欢看爱情小说、影视,在床头床尾贴满了“比基尼”女郎图片,睡觉前谈论女 人,讲下流话.开初宿舍中的其他同学对此感到反感、厌恶,进行了批评、抵制;后来大部 分同学耳濡目染、见怪不怪,也参与谈论;最后,该宿舍学生的学业受影响、品行被腐蚀, 以至有个学生想自拔而不得,要求教师从自己开刀,整顿这个学生宿舍.这里应特别强调的 是, 一个良好的非正式群体是很难自发形成的, 而一个有不良倾向的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则是 很容易的,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2.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沟通意见的作用.我们在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观察和调查的 过程中,发现非正式群体成员由于有共同的志趣爱好、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建 立起的相互信任关系, 往往会把一些比较隐秘的事情告诉其他成员. 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 对其成员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有时正式群体办不成的事情,非正式群体却能办成. 所以,教育者或正式群体的有些问题、要求,不便在公开场合提出时,可先在非正式群体中 征求意见, 教育者和正式群体的负责人在取得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或成员的信任时, 能听 取到学生比较真实的意见和要求,把握学生的实际思想情况.但是,由于非正式群体的这种 沟通意见的作用是通过非正式非公开的途径进行的, 又会使非正式群体成为小道消息和流言 蜚语的传播媒介, 从而导致其成员滋长非组织纪律的自由化倾向, 干扰妨碍学校教育者的组 织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甚至使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成为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3.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维护其成员自尊心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成员社交需要的作用.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之后, 其成员产生了归属感和自信感, 能够起到安定学生情绪增进学 生交往的作用.特别是那些后进生群体,其成员在学习纪律生活等方面近似的情况,使他们 不再为落后于其他同学而焦虑自卑.但是,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这种作用,会使中学生非正 式群体在内聚力的作用下,具有不同程度的排它性,易产生小圈子作风,不利于学生正式群 体内部的团结. 特别是后进生一旦形成群体, 更增强了他们抵制外界影响和应付外部挑战的 力量. 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个别后进生产生的触动往往会为其他成员的讽刺、 挖苦所抵 消.非正式群体间、非正式群体与教师及其他学生间的一些小矛盾,在非正式群体中某些成 员的鼓动、怂恿下,往往会激化,造成整个正式群体局面的混乱. 4.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为其成员排难解纷的作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后,其成员之 间往往会相互同情、支持,讲交情、义气.当其中一些成员遇到某一方面困难和烦恼时,其 他成员一般会主动帮助、安慰他.比如,某校曾有一寄宿生深夜胃穿孔,腹痛厉害,他的几 个要好朋友主动送他住院,为他筹集住院经费,而后还与学校领导及该学生的家长联系,由 于治疗及时,该学生康复情况良好.但非正式群体的这种作用往往是偏狭的,一般只施其成 员,不管他人;只讲哥们义气,不分是非曲直;只图一时痛快,不顾法纪、后果.比如,某 校有一个学生因小事与同学口角,其所在群体的其他成员就威胁、逼迫对方认错赔礼,并要 对方请桌酒席了事,否则就要揍对方一顿.学生中不少打架斗殴之事,往往就是非正式群体 的某些成员在这种情况下挑起、制造的. ……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很复杂的.我们只有深入观察,认真研究, 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它,并采取正确的措施.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对策小议 对于中学生非正式群体这样一种客观存在, 教育者究竟应当如何对待它呢?下面我想结合自 己的学习和实践体会,谈谈一些看法: 1. 正确认识, 因势利导. 首先我们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应有正确的认识.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自古皆然,任何想禁止正式群体中人们私下交往,希望他们都成为等距离的单 一个体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 我们不能以为就是“小集团”、 “小团伙”, 采取强制的行政的措施予以打击、分化、禁止,而应多做疏导工作,限制其消极影响,发挥 其积极作用.二是对各个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应有正确的认识,各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构成、行 为特征、品德素质及在正式群体中产生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我们不能良莠不分,一刀切, 而应深入观察, 弄清情况, 从实际出发, 因势利导. 三是要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与社会环境, 群体与其成员间的关系.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 要做好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诱导工作, 一定要改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外部环境, 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导 向、文学艺术导向、家庭教育影响、教师同学关心帮助、正式群体吸引凝聚等积极作用的充 分发挥, 造成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我们在看到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产生巨 大影响的同时, 还要懂得群体中的少数坚定优秀个体也能够反过来对多数群体成员产生积极 的影响作用,群体中的成员只要加强自身修养,是能够抵制不良诱力,防止同流合污,并发 挥作用,吸引诱导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健康发展的.因此,我们既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学生个体素质,又要注意调动群体内的 积极因素,加强对群体核心人物的引导工作.这里应特别指出的是,群体核心人物的教育诱 导有着特殊意义,往往能收到“教育好一个,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2.晓之以理,不懈诱导.近年来,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出现了一种不好的倾向———不敢进 行正面教育,不敢讲大道理,一是怕人家指责讲“大话、套话、空话”,二是怕学生听了反感. 其实,学生的正确思想是不会在头脑里自发产生的,要从社会实践中获取,要靠教育传授. 关于共产主义理想道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四项基本原则、法制纪律、艰苦奋斗等大道 理,不但应该讲,而且还要讲深讲透讲活,使之入耳入脑,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还应教给 学生以正确的交友之道,让学生多交品德好的朋友,以增益自己;自己也应成为其他同学的 益友.教育者应当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教 育者只有持之以恒,不懈诱导,才能防止他们与正式群体或教育者隔阂对立、逆向发展;才 能防止他们发生道德、法纪观念上的畸变而沦为坏团伙. 3.主动接触、动之以情.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往往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给班级和学校工作带来 一些麻烦,所以许多教育者常对之感到头痛,或者孤立、打击、分化之,或者疏远、回避、 放任之.这都会使非正式群体成员更加靠拢,与教育者及正式群体更加隔阂.教育者一定要 热爱自己的工作, 热爱自己的学生. 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员, 教育者应当主动接触他们、 了解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鼓励他们,以满腔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情真才会意 切,情通才能理达,教育者一旦与他们建立起感情,获得他们的信任,赢得他们的尊重,就 取得了教育诱导这个非正式群体的主动权,教育者应当懂得,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在学 校中最有效果的交往形式是以非角色交往的形式达到角色交往的目的, 教育者对学生应亦师 亦友,与之打成一片. 4.健全组织,增强活力.近年来,一些学校中思想政治工作被忽视,中学生正式群体如团、 队、学生会等工作不被重视,组织不健全,工作没人管,活动缺乏场所及其他条件的情况很 常见,致使这些学生正式群体缺乏活力凝聚力.面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特点, 学校党政领导及教育者一定要重视学生正式群体的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使之能 有效地领导和团结非正式群体及其成员. 同时, 还应通过学生正式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 泼的活动,激发、培养学生特别是非正式群体成员正当的爱好兴趣,转移他们的不良兴趣, 把他们的活动引入正式群体预定的轨道, 并在活动中加强学生干部与同学特别是非正式群体 成员的交往联系,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5.扶正固本,潜移默化.每一个非正式群体都有着比较强烈的群体自豪感,有一些健康的 爱好兴趣. 教育者只要认真观察, 就能发现其闪光的一面, 教育者应以此为基础, 鼓动激励, 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当他们有了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的群体自豪感得到 满足,进而,可诱导他们在有条件的方面与其他非正式群体或正式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竞争, 逐步培养起他们的正当兴趣,促使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有一位班主任发现自己班 上有几个学业较差的学生聚合在一起, 这些学生大都身强体壮. 这位班主任就在集体劳动中 有意鼓励他们干重活,在校运会中让他们当班级主力,当他们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表扬. 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努力, 这个非正式群体成员的自豪感和正当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各方 面都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对非正式群体,还可根据他们的特点,使其正式化,教育者可采 用命名(如:授予“学哲学小组”、“学雷锋小组”等名称)的方式,使其活动显化,并使其有明 确的目标. 6.严格要求,廓清环境.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那怕是那些比较健康的群体,教育者也不 应放任、迁就,一定要严格要求,勤于疏导.教育者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行, 导之以巧、约之以严、持之以恒,即使是后进生非正式群体也是能够教育转化的.教育者在 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面前,绝不能束手无策,无所作为,而应当知难而上,尽心尽责.在当 前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前, 教育者应注意限制后进生群体间的交往, 防止和阻隔后进生非正式 群体与社会不良青少年团伙的联系. 因为一旦后进生群体合流或后进生与社会不良青少年团 伙纠合,就会出现迅速逆转趋势,酿成重大问题,甚至违法犯罪.另外,后进生群体的许多 活动是背着学校在某些学生家里或社会上进行的, 教育者应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及社会有关 部门联系, 争取他们的支持.总之,应做到校内各部门、校内外各方面密切联系,协调一致, 措施相益,共同努力,一道做好后进生群体的教育转化工作. 7.推进改革,讲究科学.当前,中学生私下交往增多,非正式群体活跃,是与学生普遍对 学习缺乏激情、兴趣,对校园生活感到厌倦密切联系的.这当中原因很复杂,但是,学校在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以“一育”挤“四育”,校园生活单调枯燥,学生负担过于沉重,不 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一些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对工作缺乏热情,对学 生态度生硬等,也是使学生与教育者疏远隔阂以至厌学的重要原因.改变这种情况,是很困 难的.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改变应试教育模式,抑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要推进教育 体制的改革来增强教育系统内部的活力; 要改善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使人们尊师重 教、使教师乐业敬育;要加强教育教学科学的研究,提高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水平;还 要切实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政治和业务素质;等等.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诱导, 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积累了丰富的生动 的经验,笔者提出这几点看法,望能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及其产生的影响, 应当而且已经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学工 作者的关注,囿于笔者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本文所作的探讨是粗浅的,不当之处,恳望 得到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