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倡导的处世之道,情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这样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9 10:12:0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倡导的处世之道,情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这样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倡导的处世之道,情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这样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倡导的处世之道,情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这样做
孔子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句古话是很简单的几个字,却蕴含非常深刻的道理.
不欲,涵盖的范畴不仅仅在于东西事物,更关乎这个空间所有的基本面.平时:自己不爽,不以为然的种种,甚至愤恨的,也必须注意到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过失,令他人为难,惹他人嫌.换位思考也许可以容易寻找互相理解的切入点,但对自己自检自查,兼并自认自识更为适宜...实际就是谅解.
我理解的这句话中是指做人的准则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谅解.
谅解,简而说之,就是包容,原谅.生活中,过错和矛盾必然是不可能消灭的,人类在社会活动,总要与人打交道,这也就免不了磕磕碰碰.但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而谅解则是避免矛盾的调和剂,就像水和油可以通过洗洁精来调和一样.谅解,必须在中国人心里根深蒂固.用古人话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简单,能够谅解,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翻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谅解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发挥过多么大的作用.试问,唐太宗要没有谅解魏征,一气之下杀死了他,又哪来当时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廉颇要不能谅解蔺相如而负荆请罪,赵国又哪能那样长久地相安无事?而曹操当年谅解了华佗,并放他离去,又怎会留下命丧黄泉的遗憾?关键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我们需要的是谅解.
谅解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谅解使人们之间的距离更近.用你的善心去播种谅解,它将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当你年迈的时候,收获的将会是整个人生!
学会谅解.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有很多不如意.尤其是当发生矛盾,产生不良后果,问题出在对方,那就得学会谅解.谅解别人的错误,就是给自己多留一条再生的路.有二个合作做事业的朋友,一笔生意由于没有及时通气,误解为瞒着自己偷偷地私吞了,产生的严重的分歧.等到工作做完,两个人有空坐下来,直爽地交换了意见,消除了误会,得到了谅解,他们和好如初,继续合作奋斗下去.
谅解说起来容易,如果意见的双方没有到情断爱恨的地步,如果矛盾的双方没有到你死我活的程度,只要不是太痛的伤口,愈合该是有可能的,那么谅解还是可以做到的.有一对情投意合的男女,偶然遇到一桩观点不相同的事件,发生了矛盾,个性的执着严重破坏了爱情,影响到十分敏感的恋意,导致长期的不再接触,一口气谁也不想示弱.其实只要适当的解释,心胸坦荡地交流,心灵相通,矛盾就会消失,得到谅解,情爱会更浓.
时间是谅解的一个催化剂,有时在激情的日子里,问题是不能得到缓和的,谅解也就暂且走开了;有时在变化的关键中,事情是不能立马做好的,谅解也就只能等待着.当时间经过一个阶段,头脑开始冷静,思考恢复正常,谅解也就随之而到.
我们身边的朋友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对别人的是非指指点点,或者以自己想当然的经验和一些类似哲学的观点来阐述一些问题,中庸的和大家分享问题.仿佛是不错的,但是,往往却犯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毛病.
谅解,需要沟通.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人与人难免产生误会,因此自己需要主动同他人谈话,倾听他人的倾诉,这么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
谅解有多种多样,是我们每个人思想境界的一个层次.学会谅解,其乐无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