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好的化学专家有哪些?举例说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1:21:45
中国最好的化学专家有哪些?举例说明,中国最好的化学专家有哪些?举例说明,中国最好的化学专家有哪些?举例说明,侯德榜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化学工业事业奋斗终生,并以独创的制碱

中国最好的化学专家有哪些?举例说明,
中国最好的化学专家有哪些?
举例说明,

中国最好的化学专家有哪些?举例说明,
侯德榜
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化学工业事业奋斗终生,并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他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这位先驱者就是被称为“国宝”的侯德榜以10科1000分的好成绩被录取!
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就是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做的贡献.
1921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怀着工业救国的远大抱负,毅然放弃自己热爱的制革专业,回到祖国.
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制碱的梦想,揭开苏尔维法生产的秘密,打破洋人的封锁,侯德榜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和改进制碱工艺上,经过5年艰苦的摸索,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合格的纯碱.字致本,著名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于1890年8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坡尾村的农民家庭.190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福州英华书院.1913年以特别优秀的成绩完成预科学业,公费派往美国留学.1921年获博士学位,同年接受永利碱业公司的聘请,回国发展我国的化学工业.曾任塘沽永利碱厂和南京永利硫酸铵厂总工程师兼厂长、永利化学公司总经理.为解决当时国内外市场急需纯碱,在较短的时间掌握并改进了著名的索尔维制碱法,使工艺过程缩短,而产量大增,1939年首先提出并自行设计的新的联合制碱法的连续过程,使纯碱工业和氮肥工业得到发展,这就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
他积极参加科学学会的活动,曾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著作有《碱的制造》、《制碱》、《制碱工学》等.1974年8月26日病逝,享年84岁.是中国的骄傲!
其后不久,被命名为“红三角”牌的中国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金质奖章,并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在1930年瑞士举办的国际商品展览会上,“红三角”再获金奖,享誉欧、亚、美.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永利碱厂被迫迁往四川,由于当时内地盐价昂贵,用传统的索尔维法制碱成本太高,无法维持生产,为寻找适应内地条件的制碱工艺,永利公司准备向德国购买新的工艺——察安法的专利.
但德国与日本暗中勾结,除了向侯德榜一行高价勒索外,还提出了种种对中国人来说是丧权辱国的条件,为了维护民族尊严,范旭东毅然决定不再与德国人谈判.侯德榜与永利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道,认真剖析了氨碱法流程,终于确定了具有自己独立特点的新的制碱工艺,1941年,这种新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1957年,为发展小化肥工业,侯德榜倡议用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他亲自带队到上海化工研究院,与技术人员一道,使碳化法氮肥生产新流程获得成功,侯德榜是首席发明人.当时的这种小氮肥厂,对我国农业生产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侯德榜一生勤奋好学,虽工作繁忙却还著书立说.
《纯碱制造》一书于1933年在纽约列入美国化学会丛书出版.这部化工巨著第一次彻底公开了苏尔维法制碱的秘密,被世界各国化工界公认为制碱工业的权威专著,同时被相继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对世界制碱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美国的威尔逊教授称这本书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
《制碱工学》是侯德榜晚年的著作,也是他从事制碱工业40年经验的总结.全书在科学水平上较《纯碱制造》一书有较大提高.该书将“侯氏碱法”系统地奉献给读者,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编辑词条

唐敖庆,1915年11月18日生于江苏宜兴。我国著名的理论化学家。1940年7月毕业于西南联大并留校任教。1946年到1949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1950年初回国,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1952年调入东北人民大学(任吉林大学)化学系教授,1956年任吉林大学副校长、1978年任校长、1986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名誉校长,1992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

全部展开

唐敖庆,1915年11月18日生于江苏宜兴。我国著名的理论化学家。1940年7月毕业于西南联大并留校任教。1946年到1949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1950年初回国,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1952年调入东北人民大学(任吉林大学)化学系教授,1956年任吉林大学副校长、1978年任校长、1986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名誉校长,1992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 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年被推选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研究院院士。1981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曾任第三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21届和23届理事长。主要从事量子化学及高分子物理化学方面科研和教学工作,与其科研集体合作完成8部专著,发表300余篇论文,先后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配位场理论》和《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分别获一等奖,《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获二等奖,《分子内旋转问题》获三等奖,多次获得部委级奖励。
量子化学家。1915年11月18日生于江苏宜兴,出身于农民家庭。父亲开杂货铺,母亲操持家务。6岁时母亲因患肺病病故,由继母养大成人。继母褚咏梅出身书香门第,30余岁婚配,将大量书籍作为陪嫁带到唐家。在继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唐敖庆自幼开始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培养了他读书的习惯。1921年唐敖庆入养初小学读书,校长史本直的地理课、潘汉年老师的语文课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6年级时,他转到鹅山小学就读。杨逸群校长的数学课讲得很好,使唐敖庆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8年唐敖庆小学毕业,考入和桥镇彭城私立中学。由于父亲患肺病,他每次放学后须到店中帮助接待顾客,经常忙到很晚才能在油灯下学习,直到深夜。因此,他的眼睛过早地高度近视。1931年唐敖庆初中毕业。因家境困难,父母令他辍学经营店铺。由于他成绩优异和才思敏捷,徐槐青等两位老师不忍他失去深造的机会,登门劝说他父母,父母才让他投考膳宿免费的无锡师范学校。直至今日,他仍不忘这两位老师的帮助,常说:“若没有这两位老师的劝说,我今日将干什么呢?”
在无锡师范学校,唐敖庆学习成绩优异。他除了酷爱数学和文学外,尤其喜爱化学。当时讲授化学的张汝训老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联系实际讲解化学的广阔应用前景,这引发了他对化学的兴趣,终于使他走上了献身化学的道路。
1934年师范毕业后,唐敖庆被聘为宜兴县官林镇凌霞小学教员。为继续求学,一年半之后他到扬州中学补习了半年英语、数学和语文。1936年夏他同时考取了北京大学化学系、同济大学土木建筑系和北平大学化工系,因慕曾昭抡教授之名,来到了北京大学。
入学不到1年,“七七”事变爆发,学校南迁到湖南长沙,唐敖庆随校到长沙,在长沙又参加了师生步行赴滇旅行团。1938年4月28日到达昆明的西南联大。当时的学习和生活非常艰苦,唐敖庆除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外,仍孜孜不倦地学习,1940年毕业时,他学习成绩优异,留校任助教。限于当时条件,无法进行科学研究,教学之余便去物理系、数学系旁听一些名教授的讲课。这期间,曾昭抡、杨石先、黄子卿在化学方面,吴大猷、王竹溪在物理方面,陈省身、华罗庚在数学方面,都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使他具有了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这对唐敖庆从事理论化学研究非常有帮助。
1943年5月,唐敖庆的未婚妻史光夏由宜兴千里迢迢步行来到昆明与他结婚。生活是困难的,系主任杨石先帮助他联系到昆明城郊一所中学兼课,工作和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倒他。1946年,唐敖庆与王瑞駫、李政道、孙本旺等一起,分别作为曾昭抡、华罗庚和吴大猷三位教授的助手,被派往美国考察原子能科学。经曾昭抡的推荐,唐敖庆进入哥伦比亚研究生院化学系,在哈尔福德(R.Halford)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由于他学习非常刻苦,过度紧张的学习使视力急剧减退,近视已过千度。为此,他开始锻炼以耳朵听、脑子记的本领来弥补视力的缺陷,练就了至今尚且惊人的记忆本领。第一学年结束,他的成绩名列前茅,获该校象征能打开科学宝库的“金钥匙”奖。
1947年唐敖庆和十几位进步同学,在美国《华侨日报》主编唐明照先生领导下,成立了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同学会,唐敖庆当选为第1届理事会主席。他平素待人诚恳,乐于助人,加上才华出众,在中国留学生中有很大的凝聚力。
1949年夏,唐敖庆完成了“相互独立粒子统计理论”的博士论文,1949年10月取得理学博士学位。与此同时,他谢绝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挽留,迅速办理回国手续。同学们惋惜地说:“美国是当今世界科学中心,你留在美国前途不可限量!”他毫不犹豫地说:“祖国需要我,我在祖国会更有前途。”他的导师哈尔福德教授劝他留下,但他还是说服了导师,导师把珍贵的文献资料送给他,并祝愿他回国后在科研中取得成就。
1950年2月唐敖庆回到了祖国,在北京大学任副教授,后来晋升为教授。他所讲的课程内容新,讲课思路清楚,备受学生欢迎。他按照曾昭抡先生提出的提高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自编讲义,把化学热力学引入普通化学,讲授溶液性质;开设化学数学课程;为研究生讲授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并开展了轨道杂化理论和橡胶分子平均长度的研究工作。
1952年,教育部决定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曾昭抡教务长找到唐敖庆,说:“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没有一所综合大学。教育部想在只有文科的东北大学增设理科,办成综合性大学,你愿不愿意到那里去,有什么困难没有?”要说困难,唐敖庆随口可以讲出几条,但唐敖庆服从组织分配,他想的是到东北去可以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他觉得组织上让他去,是让他到那里去创业,使教育更能适应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
唐敖庆一家6口迁到了长春,他被任命为东北人民大学(后改为吉林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他到校第一年就开课,第二年就带研究生,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建系之初,为完成教学任务和培养青年教师,他几乎每学期都开一门新课,经常同时开二三门课程,每周竟达16课时之多,先后主讲过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物质结构、量子化学、统计物理和高分子物理化学等课程,在吉林大学化学系基础课教学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他的言传身教,不仅培养了一批物理化学科研骨干,而且培养了一支作风严谨、擅长讲课的教师队伍。经过30多年的努力,吉林大学化学系已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受教育部委托,1953年唐敖庆与卢嘉锡在青岛,1954年与卢嘉锡、吴征铠和徐光宪在北京,曾先后举办两期物质结构暑期讲习班,为中国一些高等院校培养了第一批物质结构主讲教师。与此同时,他进行了化学键理论、分子内旋转和分子间作用力方面的研究工作,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唐敖庆任吉林大学副校长,主管学校科研工作。作为校长匡亚明的助手,共同决策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对吉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使吉林大学1959年进入了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的行列。从1978年起,他就任吉林大学校长,自觉地贯彻“把高等学校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方针,使学校各项事业又取得新的进展,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上又有新的突破。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吉林大学被列入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重点院校,使吉林大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8年唐敖庆创办了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兼任所长,1986年改任名誉所长,现该所已成为国内理论化学研究中心,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声誉。鉴于唐敖庆对吉林大学的贡献,1986年吉林大学40周年校庆时,学校赠他一块“功昭校史”的牌匾。
唐敖庆在50年代初期从事化学键理论和分子内旋转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50年代后期,又转入了高分子动力学统计理论研究,达到了新的水平。他深入工厂,在参加生产革新的基础上开展了基础理论研究,结合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实验工作,提出了分子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60年代,唐敖庆又开展了配位场理论研究,这项重大成就被列为1966年北京国际物理讨论会的优秀成果之一。
70年代,唐敖庆又研究了分子轨道理论,对国际上三个学派的观点进行了评价,并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和新的理论,把分子轨道对称守恒理论从定性阶段提高到半定量阶段。1977年夏,唐敖庆在世界科学讲坛上公布了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受到国际化学界的好评。
80年代,唐敖庆被选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研究院的院士。他还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连续4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其中1982年、1987年分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唐敖庆非常注意人才培养,先后带过60多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有不少已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和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他曾多次举办全国性进修班和研究班,使中国量子化学水平有较大提高,并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级量子化学人才。他和他的8名学生组成科研集体,国内称“八大员”,国际上称中国学派。他们是刘若庄、江元生、孙家钟、张乾二、邓从豪、鄢国森、戴树栅和古正,皆为国内知名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其中有4名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0年6月21日在吉林大学举行庆祝唐敖庆教授执教50周年大会。吉林大学校长伍卓群向唐敖庆教授敬献了“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的贺幛,概括了他执教50年的精神风貌。
唐敖庆热心于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出版工作。他曾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学会副会长,并于1986年被选为中国科协副主席。他还先后担任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主编,《数学物理学报》副主编,《分子科学》主编,《化学学报》常务编委,《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编委。
1982年唐敖庆被选为第21届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他非常重视学会工作,且身体力行,为维护学术界的团结、树立优良的会风,为提高中国化学学术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在中国化学会领导体制上也做了一些改革,与其他三位理事长卢嘉锡、钱人元、严东生联合倡议设执行理事长,每人担任1年,不得连任,为学会领导工作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使学会工作更加朝气蓬勃,更加民主。
1986年初,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唐敖庆受命出任第一任主任。他提出了“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平合理”的十六个字评审原则,聘请全国知名专家500余人,组成40多个学科评审组,对全国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发挥了积极的组织作用和推动作用。1991年初唐敖庆任国家发明评选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9月又去长春办讲习班了。他说:“我们老一代学者,要大力培养青年一代。我之所以担任行政工作以来,没有放弃教学和科研工作,就是我觉得培养青年人才是关系到我们祖国未来的大事。为了中国科学的未来,为了祖国的昌盛,我愿耗尽自己的余生。”
唐敖庆1994年6月获1993年度陈嘉庚奖(共有7位获奖者),这是奖励他在中国建立了理论化学学科,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享誉国际的中国理论化学学派。1995年10月他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共有4位获奖者)。
好好看看中国科学院化学院士的介绍,这里有很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