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游东山记 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21:41:47
张栻游东山记翻译张栻游东山记翻译张栻游东山记翻译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

张栻游东山记 翻译
张栻游东山记 翻译

张栻游东山记 翻译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译文】 戊寅年(公元1158年)夏季四月己亥日,弋阳的方畴、广汉的张栻在永州的东山为东平的刘芮饮酒饯行。久雨过后,天气晴朗,我们攀上山顶,纵目四望,山色如洗,心旷神怡。我们一起把酒食安置在寺庙西边的房间,四顾庭院与门户,喟然长叹,说:“啊,这里就是前丞相范宣公的故居啊!”在座的客人都惊疑不定,站起来询问详情。 零陵的张公饰说:“忠宣公居住在这里的时候,我才十三四岁。先父承蒙忠宣公抬爱,为...

全部展开

【译文】 戊寅年(公元1158年)夏季四月己亥日,弋阳的方畴、广汉的张栻在永州的东山为东平的刘芮饮酒饯行。久雨过后,天气晴朗,我们攀上山顶,纵目四望,山色如洗,心旷神怡。我们一起把酒食安置在寺庙西边的房间,四顾庭院与门户,喟然长叹,说:“啊,这里就是前丞相范宣公的故居啊!”在座的客人都惊疑不定,站起来询问详情。 零陵的张公饰说:“忠宣公居住在这里的时候,我才十三四岁。先父承蒙忠宣公抬爱,为他们家服务,所以我也有机会侍奉忠宣公。忠宣公那时眼睛已病得很厉害,手里拿着一块一寸左右的玉块,用它来按摩。我不认识这个东西,就多次地去看它。旁边有个小孩故意骗人说:“这就是一块石头。”忠宣公很惊讶地说:‘不对,这叫玉。’唉,忠宣公心存诚信,到达了连小孩都不欺骗的程度,那么忠宣公的气概可想而知了。”在座的人都赞叹不已。 张公饰又说:忠宣公居住在这个西边的偏房里,房子很小,跟寺庙里的和尚相邻很近。几个孙子还很小,有一天孙子与寺里的和尚玩耍,和尚不知道忠宣公是前宰相,和忠宣公的孙子互相辱骂,正好从忠宣公跟前经过,话语中还暗暗地牵扯到忠宣公。忠宣公很淡然地对待,好像没有听见一样。第二天,和尚非常后悔,惭愧拘束很不自然,到他家里来谢罪,忠宣公最终也没有说一句多余话,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们。永州的读书人有时有见到忠宣公的,忠宣公循循善诱,亲自加以教导。有一天,刚刚坐定,有人轻率冒失地问道:“范某某和您是什么亲戚关系呢?”竟然直呼范文正公的姓名。当时忠宣公的两个儿子在旁服侍,惊恐害怕得汗都冒出来了。忠宣公皱着眉头,很久才说:‘是我已去世的父亲。’轻率说话的人非常恐惧。过了一会儿,忠宣公又以温婉的言辞安慰他,以后也一直跟他保持着联系。忠宣公的气概度量,虽然说有上天赋予的因素,大概也是靠后天的学习修养磨练而成的吧。 于是,在座的各位一齐说:江山还和从前的一样,可是忠宣公却无缘再见到了。像张公饰他们,还能够有幸见到。他们记得的细节还这样详尽,岂是容易做到的?而这房子,经过战火焚毁之后,还能独自保存至今,屹然不倒;我们这些晚生后辈,也能够听到忠宣公的事迹,又哪里是偶然巧合的呢? 不过我曾经写过以下文字:张栻庚午年(公元1150年)来到永州时,寺庙里有个叫法贤的和尚,八十岁了,对我说:范丞相居住在这里的时候,我是个小和尚,经常看见忠宣公每逢农历的初一和十五,一定把皇上赐与的书信及实物陈列,摆在正堂之上,率领家人与子弟,拜两拜,匍匐着阅览。唉,忠宣公不忘忠君爱国到达这样的境界啊!范仲淹所说的“在朝廷任职,就为百姓的疾苦担忧;在遥远的乡间,就为君王的社稷担忧”,范文正公的思想,忠宣公真正继承了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