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会我们哪些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17:46:34
孔子教会我们哪些事?
孔子教会我们哪些事?
孔子教会我们哪些事?
孔子,一个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自2004年我国首次恢复官方公祭孔子,他的肖像之于我们已然清晰,他教会我们的事也越来越多.
他一生“述而不作”,但记录他言行的《论语》被奉为中国文化第一经典,北宋宰相赵普道出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赞其只言片语所藏之大智慧.朱熹也说他:"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古代大师受教于孔子,当代人更从中获益良多.
且不说世界各地将孔子与耶稣媲美,单说日本现在就将《论语》列为高中必修课,日本书店设有孔子专柜,日本出版的《论语》相关书籍多达568个版本.我国著名学者于丹则将《论语》解读为心灵鸡汤,受到了大众的追捧.台湾教授王财贵奔走各地,呼吁全民学孔子读《论语》,"经是智慧的记录,想要开拓智慧就必须读经."我们在加速奔跑的时代回过头去审视孔子,才发现原来早在两千年前孔子便用最质朴的语言解答了我们今天所有为人处事的疑问.
今天让我们请出“孔子老师”来上一堂“公开课”,课题涉及亲情、爱情、友情、工作、学习,请他指点我们在当代社会如何为人处事.听——孔子说做人,要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交朋友,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习,别不懂装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还教我们行孝,要懂得先尊敬父母,要听爸爸妈妈的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孔子教会我们的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人生目标分阶段:30岁要自力更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孔子教我们孝敬父母——“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不孝顺父母表现:不说一声就去“北漂”
孔子有关孝道的论述很多,而流传最广的要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且在引用时往往只引“父母在,不远游”,而省略了“游必有方”.按现在的解释,“方”,指方向、去处.这句话的直译为:“父母在世时,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如果要出游,那一定要有去处.”意译为:“父母健在,要在家服侍父母,不可长时间离家;如果不得不出远门,也要有明确的'去处',让父母心中有数,不担忧.”作为权威解释的朱熹注:“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已告云之东,则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朱子集注》)那么,这样的解释是否准确地表达了孔子的原意,是否符合孔子《论语》的核心思想?
孔子教我们恋爱结婚--“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最佳恋爱对象:女选君子男选淑女
如果问大街上的行人:你想要什么样的爱情?答案肯定五花八门.
如果行人中有正在周游列国的孔子,他会怎样回答我们呢?
孔子去世后,其门人弟子辑录他的言教,成《论语》一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三百》又称《诗经》,是现存于世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据司马迁说,孔子曾对《诗经》进行编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诗三百》中,大量的诗,与爱情这个主题有关.孔子既然从古诗三千首中辑录出这三百首,隐约地告诉我们,他赞同这些诗歌中有关爱情的观点.
尤其是思无邪的爱情.
无论是人迹罕至的僻壤,还是摩肩接踵的闹市,俗世间,男人女人,爱着,生活着.在孔子编定的《诗三百》中,那些几千年前的男人女人,也正是这样俗世的一群.生活是琐碎的,爱是琐碎的,即便改朝换代,这些琐碎仍在.
那时候,野地里植物妖娆,卷耳、谖草、薇、苤莒……每一种植物,都有一个可亲的温暖的名字.天空湛蓝,大地安谧.
他喜欢上一个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他率真、多情、年轻,喊出了响彻千古的爱情宣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爱的姑娘,“既见君子,云何不乐”?难道你故意考验他,令他“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为爱煎熬吗?
孔子教我们交朋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不能交的朋友:道德品行不端的人
生活之美好,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人生的充实,总是离不开结交一些知心朋友,用句俗话说,就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结交朋友重要、必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却是值得认真思考和慎重选择的事情.先贤有云:“居必择邻,交必良友”,“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这些告诫可谓是经验之谈,是至理名言.
因为“人与善人居,如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生活实践提示我们,交友务必要交良友,这就一定要慎重地考察结交对象的道德品行,行为不端、品德不正的人,绝不可与其交朋友.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值得与其交朋友、才能称其为良友呢?对此,孔子有一说,叫做“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
按照词典上的解释,直,指的是正直、坦荡;谅,意思是诚实、守信;多闻,说的是见多识广、博学多才.
我以为,孔子说的这三种朋友,又可称其为畏友、诚友和智友,这里称其为“人生三友”,人活在世上,需要结交这三种朋友.
孔子教我们处理工作——“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一份工作:不要怕从底层做起
曲阜孔庙大成殿中的那个正襟危坐、戴着十二冕旒的帝王之冠的孔子,肯定是与孔子背道而驰的孔子.但是孔子到底是一副什么模样呢?尤其是青少年时代的孔子是个什么样子呢?可惜的是,因为他的“圣”与“神”,烙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只是一副老态龙钟而又透着威严的样子,这是晋朝顾恺之与唐朝吴道子给我们留下的形象.虽然顾恺之以其雄健的线条与明朗的造型,使得他笔下的孔子要比吴道子笔下的孔子生动许多,但终归还是离真实的孔子相去甚远.
台湾画家江逸子,曾经绘出了一个“温和慈祥”、“善良德性”、“恭敬严谨”、“自奉节俭”,而又凡事“谦让有礼”的孔子.这个孔子,当然散发着一种亲切与平易气息,但却缺少了英气.在孔子诞辰2557周年的祭孔大典前夕,中国孔子基金会颁布了一个据说可以作“标准像”的孔子,255.7厘米的青铜圆雕,国字脸,阔嘴,浓眉,长髯,是一个有着山东人特征的长者形象.虽然设计者说要还原一个平民的孔子形象,但是“东方圣哲”的追求还是让他与真的孔子有着较远的距离.倒是吴门画苑程宗元先生,专门为匡亚明先生的《孔子评传》所绘的六幅孔子像,尤其是第一幅“布衣孔子三十而立像”,让人觉得似乎看到了当年那个真正的孔子,并与笔者心目中的孔子有着某种契合.
孔子教我们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态度:别不懂装懂
孔子的一生以好学著称.他从15岁立志学习始,毕生勤勉不辍,他认为:“吾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即肯定了世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生而知之”的天才,人的知识源于“后天”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每一个人来到世上,其资质、禀赋并无什么大的差别,所谓的圣人君子,并非天生而成,而是靠后天广泛地学习和积累,并且“日参省吾身”,最终才德才兼备的.孔子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毕生笃学不懈,是孔子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一件事.时下流行的“终身学习”一词用在他的身上最是恰切.他发愤学习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从学习中得到的乐趣使他忘记了忧愁,以至于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对待学习,孔子的心情是那么迫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好学求知的精神,不仅使他的弟子推崇备至,而且对后代学者也影响深远.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辛劳作的过程,决非一蹴而就.因此孔子和他的弟子都提出要“笃信好学”、“博学而笃志”、“不可以不弘毅.”又指出:“有(除非)弗学,学之弗能,弗措(放弃)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这就是说有了坚定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学习才有可能“升堂”、“入室”.《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生动地表现了孔子孜孜以求、学而不厌的学习态度.一次,孔子向师襄学琴,学了十天,师襄说可以再学新的了.孔子说:“我还没学到节拍技巧呢!”过了几天,师襄说:“已经学到技巧了.再学新的吧!”孔子说:“我还没品味出其中的思想感情呢!”又过了几天,师襄再催他,他说:“我还没想象到作曲的是什么人呢!”又过了几天,孔子情绪高昂地说:“我已经从曲子中看到作者的风貌了,这样的曲子非周文公谁能做得出来!”孔子的学习态度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