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我国现在国人包括国家整体的影响首先,虽然现在不提倡儒家教育,可以肯定的是儒家传统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还是存在着一定影响,我想我知道的是儒家思想对我国外交,传统风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19:06:36
儒家思想对我国现在国人包括国家整体的影响首先,虽然现在不提倡儒家教育,可以肯定的是儒家传统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还是存在着一定影响,我想我知道的是儒家思想对我国外交,传统风俗,儒家思想对我国现在国人包括国

儒家思想对我国现在国人包括国家整体的影响首先,虽然现在不提倡儒家教育,可以肯定的是儒家传统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还是存在着一定影响,我想我知道的是儒家思想对我国外交,传统风俗,
儒家思想对我国现在国人包括国家整体的影响
首先,虽然现在不提倡儒家教育,可以肯定的是儒家传统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还是存在着一定影响,我想我知道的是儒家思想对我国外交,传统风俗,思想等方面

儒家思想对我国现在国人包括国家整体的影响首先,虽然现在不提倡儒家教育,可以肯定的是儒家传统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还是存在着一定影响,我想我知道的是儒家思想对我国外交,传统风俗,
(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契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应提高.与此同时,它也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支配的欲望.这种欲望的过度膨胀导致20世纪出现了全球生态危机,如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森林锐减、某些物种灭绝等等,这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解决全球的生态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取向,就是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和谐.其实类似的观念在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早已经得到了表达. 儒家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天"、"地"、"人"三方组成的,这三方共同形成了宇宙的和谐,任何一方的破坏都会破坏宇宙的生命,破坏宇宙的完美.儒家思想这一方面的理论资源包含着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即人类的进步不但要向自然索取,争取自然界为人类造福,更应该热爱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同类、为朋友.《孟子·梁惠王上》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宋儒朱熹注:"鱼不满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林川泽,与民共之,而有厉禁,草木零落,然后斧斤入焉.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樽节爱养之事也."这里所说樽节爱养,即关心自然和保护自然,顺应万物生长规律,才能取之不竭,指出了人与自然协调,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儒家没有把征服自然视为己任,而是将人与自然万物置于同等的地位,看作是血肉相连的一体;不是把自然万物看作人类的资源库,而是将人类的仁爱情感倾注于天地万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由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契合,因而其价值越来越得到当代思想家的重视. ( 二)儒家"和而不同"思想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多样性 不同民族和国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自己的诠释,这是因不同的历史、制度、宗教和文化所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经济似乎越来越没有国界,伴随而来的便是利益和文化的冲突.各国应该正确认识这种差异,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注意经济的合作和文化的交流,同中存异,异中求同,谋求发展. 儒家在历史上多次遇到过如何对待异质文化的问题,其总的思路是"道并行而不悖",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因此,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并非华夏文化的一元格局,亦非儒家思想的一家独行,而是华夏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儒、释、道"三教并存".儒家从观察社会现实出发,认为人们在现世生活中的需要是分层次和多侧面的,并非一种文化所能满足,所以,不同的多元文化各有其位置和作用.由此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局是儒学为主,而又多元互补,即使儒学内部也有各种派别的争论.儒家思想具有这样的文化多元并存的开放性和宽容性,是以"和而不同"为理论依据的. 儒家文化讲"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差异,崇尚和谐,反对搞单一的同质化,也反对不同事物的冲突、对抗.将这样一种思想用于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就是要承认差异和尊重多元,既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以博大宽容的精神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以"文明的对话"替代"文明的冲突",在对话中产生共识和理解歧异,逐渐走向人类文明多元一体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这就是"和实生物".如果搞某一种文化的霸权主义,或是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对抗,那就是"同则不济"了.我们认为"和而不同"就是要首先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借鉴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将其作为处理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原则,将有助于消除所谓的"文明的冲突". ( 三)儒家"以义制利"思想有益于化解人与人、人与群体间的矛盾 不可否认,在追求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类相互之间情感的冷漠.因为在巨大的物质财富面前,人们常常会激发起比以往更大的占有这些物质财富的贪欲.于是,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少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而损害他人和群体的利益,日益成为与他人、与群体毫无情感的冷漠的人.这就需要在价值取向上提倡超越物质利益,追求道德境界,超越自我,追求群体乃至人类的利益.在这方面儒家以义制利思想无疑是有益的.因为儒家认为当自我与他人、群体在利益上有矛盾时,只有以义即道德来制衡,才能化解矛盾.儒家的"以义制利"是调整义利关系的价值标准和协调人类社会价值取向的普遍性原则.重"义"与重"利"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两种行为方式、两种价值取向. 儒家义利观的核心是:以义为上,见利思义,以义制利.这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纪里构建共同价值观、公共道德准则的基础.因为儒家所讲的义往往是与集体之利、他人之利相联系的,而利往往是指个人私利.与此相应,儒家主张"君子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在社会生活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滕文公上》).这对于消除损人利己,形成团结互助的社会风气也是有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随着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人们日益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奔波忙碌.但是人之为人,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其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按照儒家思想,后一方面更能体现人的特点.如果把物质利益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就等于把自己降到动物的水平.因此,应当视不义的物质利益如浮云,追求奉献社会和服务他人的道德境界. 人作为社会的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其有理性、有道德、有社会规范,因而既要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和内在精神,又要完善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在现代社会,每个人只有关心他人,承当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才能做到合理分配,和衷共济,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当然,我们现在对儒家思想乃至对孔子的重现,并不意味着要将孔子放回原来的圣坛上.而要"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努力加强对儒家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儒学研究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服务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