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表达的艺术效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3 08:57:15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表达的艺术效果(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表达的艺术效果(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表达的艺术效果诗词赏读四十一白马篇(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表达的艺术效果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表达的艺术效果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表达的艺术效果
诗词赏读四十一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注释:
  ⑴本篇是《杂曲歌·齐瑟行》歌辞,又作《游侠篇》,因其所写的是边塞游侠的忠勇.作者平素也有“捐疆赴难,视死如归”的抱负和从军出塞的经验,写游侠也可能是自况.
  ⑵幽并:两州名,就是今河北省、山西省和陕西省的一部份地方,是古来出勇侠人物较多的区域.
  ⑶扬声:即“扬名”.垂:即“陲”,边远的地区.
  ⑷楛:木名,茎可以做箭杆.
  ⑸控弦:拉弓.左的:左方的射击目标.
  ⑹月支:射帖(箭靶之类)的名称,又名素支.
  ⑺猱:动物名,猿类,体矮小,尾作金色,攀缘树木极其轻捷,上下如飞.
  ⑻散:碎裂、摧毁.马蹄:也是射帖名.
  ⑼剽:轻快.螭(chī):传说中的动物名,如龙而黄.
  ⑽檄:用于征召的文书,写在一尺二寸长的木简上.上插羽毛表示紧急就叫做“羽檄”.
  ⑾鲜卑:东胡种族,东汉末成为北方强族.
  ⑿怀:犹“惜”.
  译文: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
  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儿男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飞骑射中了“长臂猿”,转身又去射“马蹄”.
  灵巧敏捷赛猿猴, 勇猛剽悍如豹螭.
  听说边境军情急, 侵略者一次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
  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曹操的第三子.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合称三曹.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四方征战,"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为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的曹操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的熏陶,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金代作家元好问说过,真实的诗篇应该是诗人的"心画心声".《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
  曹植不仅武术超群,而且文才盖世.天资聪颖的曹植“年十岁余,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前期他以此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志满意得;后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于前期有争为太子一段经历,对他深怀猜忌,横加压抑与迫害,他虽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却“抑郁不得志”,终于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曹植还是中国佛教梵呗音乐的创始人.据记载,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惋”、“乃慕其音,写为梵呗.由此曹植也就成为中华佛乐的创始人.
  曹植前期虽然过着贵公子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前期以《白马篇》为代表,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期以《杂诗》为代表,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如《杂诗》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曾命他七步中为诗,不成则将行大法.他作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个传说很能表现他当时的处境.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表现这种处境和心情.
  此外,他的《吁嗟篇》以转蓬为喻形象地描写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徒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野田黄雀行》则表现了他对迫害的愤怒和反抗: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人以罗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侠义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曹丕即位就积极翦除曹植的羽翼,杀死了他的好友丁仪、丁异等,可见这样的诗是有现实背景的.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他有些诗句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于音乐性.
  曹植的辞赋也都是抒情小赋.《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这篇赋接受了《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于是洛灵感焉,徒倚旁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得十分突出.最后写到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当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采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时期的文学能形成一种传统而被接受下来是不多的. 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白马篇》,属乐府杂曲歌辞中的《齐瑟行》,题作《游侠篇》.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 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诗歌的风格雄放,气 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开篇两句是第一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首句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白马,在古人眼里,除具有能战善战,堪负重任的品格外,还象征着坚定、忠诚、奉献、牺牲."生乎乱,长乎军"的曹植,"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以白马来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贴切不过的了."连翩西北驰",显示了军情的紧急,创造出浓郁的战争气氛.
  "借问谁家子"以下12句,是第二层.如上所述,诗一开头即写军情紧急,可是接下来却以"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的问答宕开,缓笔插入对这位白马英雄的描述,造成诗篇节奏上的一张一弛.幽并,指幽州和并州,是燕、赵故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诗中写这位白马英雄是"幽并游侠儿",以见其根基不浅.古人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这位"少小去乡邑"的白马英雄却能久经征战而扬名边塞.何以如此?接着诗人便以饱蘸热忱的笔触描述英雄的精绝武艺:
  宿昔秉良弓,木苦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宿昔秉良弓",是说他早早晚晚弓箭不离手;"木苦矢何参差",是形容他射出去的箭络绎不绝,纷纷疾驰.这两句是写他长期坚持不懈地苦练骑射技术的情景,说明他精深的武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下边接着即写他过硬的骑射技术:左右开弓,仰射俯射,或动或静,箭无虚发.敏捷胜过猿猴,勇猛好像虎豹和蛟龙.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铺陈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这位英雄的不凡的来历和出众的本领.这就不仅回答了这位白马英雄是何等人物,他何以能"扬声沙漠垂",而且为下边写他英雄事迹作了坚实的铺垫.
  "边城多紧急"以下6句,是第三层.从结构上讲,这里是紧承开头"连翩西北驰"的,这既是"西北驰"的原因,也是"西北驰"的继续.从内容上讲,这是把人物放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来塑造."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边塞城邑多次报警告急,敌军骑兵频繁犯边.插着羽毛的紧急文告从北方传来,白马英雄立即催马登上防御工事.只用了4句20字,便写出了英雄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在边塞紧急的关头,国家一声令下,他毫不犹豫,立即奔赴前线."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两句,是正面描写人物的英勇."蹈"、"凌"二字有力地表现了他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从结构上讲,这两句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句,既是前段描写的自然归结,又是诱发下文议论的引言.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最后一层.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刃的战场,岂能不置生死于度外?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既然编入壮士的名册,参加到军队的行列,心中就不能有什么私念,就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这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
  就一般叙事诗来说,把诗中主人翁的本末事迹表达清楚也就够了,用不着再加议论.就本诗而言,这段议论是必不可少的.诵读全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在层层的铺陈描述中,诗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后已是汹涌澎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得不一吐为快.这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正因如此,我们读来不只没有空泛之感,反觉句句真切,震撼心灵.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过:"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这说明他是很看重民歌的.《白马篇》就不离"街谈巷说"、"击辕之歌"的质朴,而又文彩斐然,从而形成了刚健质朴的艺术风格.清人方东树评论曹植的这篇诗说:"此诗奇警",又说此篇"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所论极是.此诗不仅节奏张弛有致,篇章波澜起伏,令人奇警,语言也具有奇警的特色.例如,"木苦矢何参差"的"参差",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词,本意是长短不齐.可是用在这里就平中见奇,普字生辉了,用来形容射出去的箭纷纷疾驰,络绎不绝,是再形象不过了,怕是难以找到比它更贴切的了.所谓"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是指篇末所颂扬的英雄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与屈原《国殇》篇末所歌颂的卫国英雄的"魂魄毅兮为鬼雄"的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爱国英雄的慷慨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