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认为意识是从第七识(意根),而小乘佛教认为意识是从心所依处(心脏)产生的,请从大小乘两个角度都解释一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01:04:08
大乘佛教认为意识是从第七识(意根),而小乘佛教认为意识是从心所依处(心脏)产生的,请从大小乘两个角度都解释一下?大乘佛教认为意识是从第七识(意根),而小乘佛教认为意识是从心所依处(心脏)产生的,请从大

大乘佛教认为意识是从第七识(意根),而小乘佛教认为意识是从心所依处(心脏)产生的,请从大小乘两个角度都解释一下?
大乘佛教认为意识是从第七识(意根),而小乘佛教认为意识是从心所依处(心脏)产生的,
请从大小乘两个角度都解释一下?

大乘佛教认为意识是从第七识(意根),而小乘佛教认为意识是从心所依处(心脏)产生的,请从大小乘两个角度都解释一下?
小乘只有研究到第六意识,没有第七,第八.
根据《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肉团心——梵语汗栗驮(Hrdaya),又译为纥哩陀耶,略称为肉心.即凡夫肉身五脏中之心脏,乃意根所依之处,由八瓣肉叶所组成.
据瑜伽师地论记卷一上载,阿赖耶识初受生时,其托处即为肉心:若识舍离肉心,人身即亡.
关于:六种心(此依窥基大师百法明门论解):
1.集起心——这单指第八识,以第八识能集诸种子,而起现行,故称第八识为集起心.
2.积集心——这指前七转识,以前七识能熏且积集诸法种子,故称前七识为积集心.(又第八识亦可称为积集心,以其能含藏积集诸法种故.)
3.缘虑心——以能缘自分境故.
4.识——或识心,即了别心,以识即了别之义.此指前六识,因前六识以能了别为主.
5.意——此指第七末那识,以第七识恒审思量,故名为「意」.
6.心——此指第八识.在佛经中,亦常以「心」指第八识,或称第八识心,而以「心、意、识」表示(或代表)第八、第七、及前六识.
在此必须说明一个佛教名词的复杂性,在此很容易误会的就是“意根”
意根至少有2种意思,1指六根中的意根,上文中所说的意根即是此类.根据唯识经论,六根中的意根乃依附于肉团心之附近.非整个心脏.又,佛于经中所说之六根之根乃指净色根(神经系统),如眼根为例子,眼根并非指眼球,而是类似今天说的神经系统,即视神经.
又,经论中又说,由于第七末那识是第六意识的所依,因此也称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譬如一个仓库,放黄金就叫金库,放白银就叫银库.今天末那识为第六意识所依,因此称第七识为意根.
还有,我们常说:六根对六尘生六识.
所以,【根】、【尘】、【识】,千万不可混淆,尤其在这里六根中的意根和第六意识很容易混淆.
记得!【根是根】,【尘是尘】,【识是识】
六根中的意根,依于肉团心附近.这是【根】
第六识依于第七末那识,故末那识为意识之根,这是指【识】
这里,如果不说明,就很复杂,把根和识混在一起,而且又都叫【意根】名词一样,往往就会一头雾水.也难怪你看不懂,因为名词一模一样,只是意思不一样.
再说的透彻一点,我们说六根中的眼根,耳根……等到身根,你都不会糊涂,因为这五根所依之处是色法.眼根指眼神经,鼻根指嗅神经,乃至身根指触觉神经.但是唯独意根,你却不知道在那里?经论中告诉我们,他依的地方就是肉团心附近.还有当你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先不要把这个过程完成,【根对尘而生识】,你就先不要去思惟这个完成的过程,你先思惟,在这个过程开始前,六根是什么,否则,你一来过程,又把意根和意识混淆起来.
先把他们都罗列出来,你就清楚了.
再重复一次,六根中的意根 依肉团心附近,非整个心脏.乃其一部分.
意识乃依第七识为根本,故第七识名为(第六)【意】(识)生其之【根】
「第六意识」:此识系依于「意根」,而了别法尘,故名为「意识」.意识依于末那识,以末那识为其生起之根,而「末那」又名为「意」,故第六识即以其所依之意根为名,称为「意识」.(又,也因为末那又名「意」,所以也常称末那识为「末那意」.)第六意识不但其「所依之根」不是实质的色体,而且其「所缘之境」 ,也不是实质的色境,所以也和前五识所缘的五尘(色、声、香、味、触)之有实体不同.因第六识所缘的,是「前五识落谢的影子」,故非实物.当前五识了别五根所摄的五境时,是第一念了别;然而这第一念了别,只是了别五境的当体,因此虽有「了别」,但并无「分别」 .前五识了别之后,第六意识再于第二念,缘前五识落谢的影子,而起分别.因此,前五识的了别原属「现量境界」 ,而第六意识于第二念的分别,却马上转这现量成为「依他」及「遍计」的妄想.例如,前面有一个人,我们现见其人,于第一念间,眼根摄取其人形像、而生眼识(根、境、识三和合),于是了别「这是一个人」、并能了别系男人、或女人,然而并无进一步的了别.但于第二念,意识便依据眼识所落谢的这「人」的影像(亦即,眼识所「输入的资料」),而加以更进一步分析、分别,例如此人(或男人)是胖还是瘦、是高还是矮、是丑或是美、是东方人或西洋人等等,乃至于第三念,更再依第二念中分别所得的数据,又缘第七识(通过第七识的我执我见).而作种种「价值判断」,并且依之而生出爱憎、取舍之情等.因此,我们的一切妄想分别,几乎都是由第六意识所造.然而,第六意识虽然能造作种种妄想分别,为生死本,但相反的,在修行时,也仍要依意识能「遍缘一切」的功能,而作种种正思惟与观想,因而渐渐熏习、熏修,转染为净.因此,意识「为染净依」:染法固然是依第六意识而起,净法也须依意识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