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前一句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08:21:07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前一句是什么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前一句是什么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前一句是什么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原文: 9·1 子罕(1)言利与(2)命与仁.
【注释】 (1)罕:稀少,很少. (2)与:赞同、肯定.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评析】 “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对此,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原文: 9·2 达巷党人(1)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2).”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1)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2)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译文】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评析】 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原文: 9·3 子曰:“麻冕(1),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拜下(4),礼也;今拜乎上,泰(5)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1)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 (2)纯:丝绸,黑色的丝. (3)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4)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5)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译文】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评析】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原文: 9·4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注释】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评析】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原文: 9·5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原文: 9·6 太宰(1)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2)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3).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1)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 (2)纵:让,使,不加限量. (3)鄙事:卑贱的事情.
【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评析】 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但孔子这里否认了这一点.他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这表明,当时孔子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原文: 9·7 牢(1)曰:“子云,‘吾不试(2),故艺’.”
【注释】 (1)牢:郑玄说此人系孔子的学生,但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未见此人. (2)试:用,被任用.
【译文】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评析】 这一章与上一章的内容相关联,同样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原文: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1)问于我,空空如也(2).我叩(3)其两端(4)而竭(5)焉.”
【注释】 (1)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2)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3)叩:叩问、询问. (4)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5)竭:穷尽、尽力追究.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评析】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原文: 9·9 子曰:“凤鸟(1)不至,河不出图(2),吾已矣夫!”
【注释】 (1)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2)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译文】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
…………原文: 9·10 子见齐衰(1)者,冕衣裳者(2)与瞽(3)者,见之,虽少,必作(4);过之,必趋(5).
【注释】 (1)齐衰:音zī 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2)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 (3)瞽:音gǔ,盲. (4)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5)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译文】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评析】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原文: 9·11 颜渊喟(1)然叹曰:“仰之弥(2)高,钻(3)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6).虽欲从之,末由(7)也已.”
【注释】 (1)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2)弥:更加,越发. (3)钻:钻研. (4)瞻:音zhān,视、看. (5)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6)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7)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原文: 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1).病间(2),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3)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4),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1)为臣:臣,指家臣,总管.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 (2)病间:病情减轻. (3)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意义. (4)大葬:指大夫的葬礼.
【译文】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评析】 儒家对于葬礼十分重视,尤其重视葬礼的等级规定.对于死去的人,要严格地按照周礼的有关规定加以埋葬.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安葬仪式,违反了这种规定,就是大逆不道.孔子反对学生们按大夫之礼为他办理丧事,是为了恪守周礼的规定.
…………原文: 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1)而藏诸?求善贾(2)而沽诸?”子曰:“沽(3)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1)韫匵:音yùn dù,收藏物件的柜子. (2)善贾:识货的商人. (3)沽:卖出去.
【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评析】 “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原文: 9·14 子欲居九夷(1).或曰:“陋(2),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释】 (1)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2)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
【译文】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位,就不闭塞落后了.”
【评析】 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把居住在东面的人们称为夷人,认为此地闭塞落后,当地人也愚昧不开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问题时说,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原文: 9·15 子曰:“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2),雅颂(3)各得其所.”
【注释】 (1)自卫反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生活. (2)乐正:调整乐曲的篇章. (3)雅颂:这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原文: 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出则事公卿”,是为国尽忠;“入则事父兄”,是为长辈尽孝.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它是对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在这里,孔子说自己已经基本上做到了这几点.
…………原文: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原文: 9·1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1)篑:音kuì,土筐.
【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原文: 9·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原文: 9·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评析】 孔子的学生颜渊是一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但他却不幸死了.对于他的死,孔子自然十分悲痛.他经常以颜渊为榜样要求其他学生.
…………原文: 9·22 子曰:“苗而不秀(1)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注释】 (1)秀:稻、麦等庄稼吐穗扬花叫秀.
【译文】 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评析】 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坚持始终,最终达不到目的.在这里,孔子还是希望他的学生既能勤奋学习,最终又能做官出仕.
…………原文: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评析】 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原文9·24 子曰:“法语之言(1),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2),能无说(3)乎?绎(4)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5)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法语之言:法,指礼仪规则.这里指以礼法规则正言规劝. (2)巽与之言:巽,恭顺,谦逊.与,称许,赞许.这里指恭顺赞许的话. (3)说:音yuè,同“悦”. (4)绎:原义为“抽丝”,这里指推究,追求,分析,鉴别. (5)末:没有.
【译文】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评析】 这里讲的第一层意见是言行一致的问题.听从那些符合礼法的话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而真正依照礼法的规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问题的实质.第二层的意思是忠言逆耳,而顺耳之言的是非真伪,则应加以仔细辨别.对于孔子所讲的这两点,我们今天还应借鉴它,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办事.
…………原文: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
【注释】 (1)此章重出,见《学而》篇第一之第8章.
…………原文: 9·26 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
【注释】 (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评析】 “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及确定.
…………原文: 9·27 子曰:“衣(1)敝缊袍(2),与衣狐貉(3)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4),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释】 (1)衣:穿,当动词用. (2)敝缊袍:敝,坏.缊,音yùn,旧的丝棉絮.这里指破旧的丝棉袍. (3)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 (4)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篇.忮,音zhì,害的意思.臧,善,好.
【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评析】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先夸奖又批评的两段话.他希望子路不要满足于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因为仅是不贪求、不嫉妒是不够的,还要有更高的更远的志向,成就一番大事业.
…………原文: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后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 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原文: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评析】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原文: 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1);可与适道,未可与立(2);可与立,未可与权(3).”
【注释】 (1)适道:适,往.这里是志于道,追求道的意思. (2)立:坚持道而不变. (3)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译文】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原文: 9·31 “唐棣(1)之华,偏其反而(2).岂不尔思,室是远而(3).”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注释】 (1)唐棣:一种植物,属蔷薇科,落叶灌木. (2)偏其反而:形容花摇动的样子. (3)室是远而:只是住的地方太远了.
【译文】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
要想了解更多,请照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