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国被那个国家灭了国君都是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3:27:41
肥国被那个国家灭了国君都是谁
肥国被那个国家灭了国君都是谁
肥国被那个国家灭了国君都是谁
肥国是春秋时期今石家庄地区的主要方国之一,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条.肥国的族姓,《元和郡县图志》卷17河北道恒州稿城县条说它是“白狄别种”,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其“春秋时夷国,子爵”.其都城所在,《汉书·地理志下》真定国肥累县条注称“故肥子国.”《元和郡县图志》称肥累故城在恒州稿城县西南七里,是“春秋时肥子国”.汉代的肥累县在今藁城市,唐代稿城县即今藁城市,这说明春秋时期的肥都在今河北藁城县西南,《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即持此种看法.但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认为“山西昔阳县东五十里有昔阳故城,即其国都”.田卫平《对中山国都顾城的历史考察》认为昔阳为肥都,初居于山西昔阳东.晋国灭肥后,余部徙居至鼓国,后住今河北藁城西.晋灭鼓,肥子余部又先后徙居今河北卢龙、山东肥城等地,皆依昔阳为都名.
肥国立国的时间不详,而亡国的时间史籍有载.《左传》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称:“夏六月,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可见这次晋灭肥国的过程是晋军统帅荀吴首先伪称与齐国会盟,然后“假道”鲜虞,进入昔阳,两月后灭掉了肥国,肥君绵皋成为晋军的俘虏.绵皋是肥国的末代国君,也是目前唯一见于史籍的肥国之君.
历史上有肥国么,看来某真是孤陋寡闻了。
肥国史料,惟见于《左传》所载。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晋伐鲜虞,因肥之役也。”《左传》成书年代一般推断为战国时期。此节中所述“昔阳”与“肥”之确切所载,一度曾聚讼纷纭。纷争原因源于西晋杜预所撰《春秋左传集解》中之注释。其文云:“鲜虞,白狄别种,在中山新市县。昔阳,肥国都,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又云:“肥,白狄也。绵皋,...
全部展开
肥国史料,惟见于《左传》所载。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晋伐鲜虞,因肥之役也。”《左传》成书年代一般推断为战国时期。此节中所述“昔阳”与“肥”之确切所载,一度曾聚讼纷纭。纷争原因源于西晋杜预所撰《春秋左传集解》中之注释。其文云:“鲜虞,白狄别种,在中山新市县。昔阳,肥国都,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又云:“肥,白狄也。绵皋,其君名。巨鹿下曲阳县西南有肥累城。”
杜注以东汉乐平沾县,即今山西省昔阳县,为肥之国都。肥累城则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南,杜似亦以为肥地,其间则相距百余公里。肥乃小国,地不当如此之广。按《传》文,晋师当越过鲜虞,方入昔阳,如此向东则可与齐会。今之昔阳县,位于古鲜虞之西,晋师何须“伪会齐师”,先东行至鲜虞后,又向西折返百余公里,入昔阳,复又折返向东,而灭肥。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详论其非。
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谓巨鹿郡“下曲阳县有鼓聚,故翟鼓子国。有昔阳亭。”春秋之昔阳当即汉时之昔阳亭,乃鼓子国所在,而鼓聚乃鼓子国遗址。据杜注“下曲阳县西南有肥累城”,则肥、鼓二国皆在汉之下曲阳县。晋师入昔阳而灭肥,无需劳师勤远也。肥、鼓本小国,地相毗邻,同役属同种之鲜虞国。《汇纂》云:“今藁城西南亦有昔阳亭,《水经注》为之鼓聚,与新乐接壤,且其地为肥国都。”饶登逵即以为春秋之昔阳当在藁城东南,为鼓子国都,而肥子国,则在藁城西南。《汉书地理志》真定国有肥累县,班固注云:“故肥子国。”固,东汉人,其言肥国所在最早,当可信。《后汉书铫期传》注云:“肥累,故肥子国也,汉以为县,故城在今藁城县西,并属真定国。”后世地志资料多持此说,《括地志》云:“肥累故城在恒州藁城县西七里,春秋时肥子国,白狄别种也。”《元和郡县志》:“肥累故城在镇州藁城县西南七里。”《一统志》:“肥累故城在今正定府藁城县西南。”肥国故地当以班固说为是,殆无疑义矣。
《左传》但言“以肥子绵皋归,”归乃谓归于晋也。绵皋最终归宿,史传不详。《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肥如”,《索隐》云:县名,属辽西。并引应劭云:“肥子奔燕,燕封于此。肥,国也;如,往也;因以为县也。”《汉书地理志》辽西郡有肥如县,班固注云:“玄水东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阳。又有庐水,南入玄。莽曰肥而。”颜师古引应劭曰:“肥子奔燕,燕封于此也。”《辽史地理志四》云“卢龙县。本肥如国。春秋晋灭肥,肥子奔燕,受封于此。汉、晋属辽西郡。”其说亦本于应劭所记。劭,东汉人,所述肥子奔燕事,不当有疑。然此肥子是否即绵皋,实难遽断。又《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有肥成县,颜师古引应劭曰:“肥子国。”应劭盖谓肥人之国也,若释肥如然。肥子国灭后,史未言晋迁其民,是则任其流散耳。故今河北卢龙县西之肥如,今山东省肥城县之肥成,俱肥民散落迁徙所在。
《左传》杜预注之误,似亦有因。至今山西昔阳与河北高邑、赞皇等地仍流传眭姓为肥子国后裔之传说,并皆指今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镇即为肥子国故城所在。1990年10月东冶头镇出土元大德四年(1300年)《眭让立墓碑》,其文曰:“眭为天下之着姓也,世居大卤、乐平、东山、静阳。”东冶头村即明嘉靖年间由静阳村分立。其地又有元大德十年(1306年)郭氏墓碑云:“前有昔阳之泊,北望肥子古城。”可见此传说已有数百年历史。杜预注所谓“肥国都”之都乃谓大邑也,非今之国都之义。若《左传隐公元年》云:“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该地当为晋安置肥子绵皋之奉祀所。晋灭肥后,又于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取鼓。献俘献捷后,又遣返鼓子。然鼓子复叛鲜虞,故晋终灭之,以鼓子鸢鞮归。晋掳绵皋归,必亦如之。晋不欲其返国奉祀者,惧其复叛也。然此皆推断,史籍无实证,考古资料亦尚匮乏。故口头传说因杜预之误注而成,抑杜注因传说而误,一时恐难甄别。
http://baike.baidu.com/view/871565.htm
收起
原来此肥非彼肥也
长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