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来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4:47:47
邓氏来源
邓氏来源
邓氏来源
http://hi.baidu.com/dengxingting/blog/item/2e323afa6602881ca8d311f7.html
邓 DENG
来源有三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姓氏故事
1.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祖籍广东番禺县,生于1849年,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三.其父邓焕芬是个商人,家境富裕,经常带领子女往来于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为邓世昌创造了一个接受近代教育的良好条件.
1867年,林则徐的女婿、前江西巡抚沈葆桢出任总理船政大臣,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以培养中国自己的造船和海军人才.学堂先从福建当地招收了刘步蟾等数名学生入学,后为提高学生质量,又从广东招收了10名通晓英语、算学等知识的聪慧孩子入学.邓世昌以优异的成绩成为这10名学生之一.当时,福州船政学堂分为培养制造人才的前学堂和培养驾驶人才的后学堂,邓世昌进入后学堂学习驾驶.1874年,深葆桢委派邓世昌担任“琛航”号运输大副,并奖以五品军功.1875年,他升为“海东云”炮舰管带.
1875年,光绪皇帝任命沈葆桢和李鸿章为南、北洋大臣,加紧舰队的组建.由于资金紧张,沈葆桢顾全大局,将拨归南洋的经费全部用于北洋海军的建设,北洋海军就此起步.北洋海军建立之初,李鸿章经过认真考察,发现邓世昌虚心好学,精通驾驶技术,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将其调入北洋,委以“飞霆”号炮舰管带之职.1879年7月,邓世昌前往天津走马上任.李鸿章对他特别器重,刚上任,就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11月9日,李鸿章从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炮舰建成来华,留归北洋,邓世昌奉命接收并暂行兼管.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兼管人一方面要懂得舰船的技术性能,另一方面还要会和洋人打交道,而邓世昌完成得十分出色,顺利地将四舰编入北洋海军.李鸿章高兴之余任命他为“镇南”舰管带,不久又任命他为“扬威”舰管带.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邓世昌被授予北洋海军中军中营副将军衔,管带“致远”巡洋舰.
1894年5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应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协助镇压.日本也趁机派重兵入朝,并在局势稳定后拒绝撤兵.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突袭中国入朝增援军舰,挑起丰岛海战,致使中国“广乙”巡洋舰搁浅,“操江”炮舰被俘,“高升”运兵船被击沉,八百余名陆军官兵遇难.
消息传来,北洋海军官兵义愤填膺.邓世昌更是愤怒至极,他立刻请求进兵,发誓要与日本舰队决一死战.随后,率舰队出海搜寻日本舰队,并告诫全舰官兵:“如果遭遇不测,誓与日舰同沉!”8月1日,中国对日宣战.9月17日,北洋舰队在护送陆军增援朝鲜后,于大东沟海面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爆发了规模空前的黄海大海战.
开战之前,北洋海军采取夹缝雁行小队阵接敌,“致远”舰和“靖远”舰结成姊妹舰,在北洋舰队阵形的右翼投入战斗.战斗打响后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的信号索具即被日舰炮火击毁,舰队随即失去统一指挥,各舰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邓世昌率领“致远”舰独自鼓轮前进,直冲敌阵,给日舰以猛烈的炮击,日方“比睿”、“赤城”两舰连遭重创,被迫撤出战斗.
激战数小时后,日本舰队渐渐占据上风.北洋海军“超勇”舰被击沉,“扬威”、“平远”、“广丙”三舰中弹起火,撤离战场自救.其他主力各舰都中弹不计其数.“致远”舰由于经常保护旗舰,更是伤痕累累,但在邓世昌的指挥下力战不退.史籍中有这样的记载:“致远”舰在“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显示出主力战舰的堂堂英姿.
战至下午3时许,“定远”舰被日炮击中要害,舱面燃起大火,形势十分危急.邓世昌为保旗舰,再次将“致远”舰驶至“定远”之前,迎击敌舰.炮弹雨点般地落到了“致远”舰上以及周围,“致远”舰水线以下顿时被击开几个大洞,海水哗哗地灌入舱中.这时,舰上的一些官兵有些慌乱,邓世昌屹立于指挥台之上,大声告诫属下:“吾辈从公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不必惊慌纷乱.我等虽死,而因此扬我海军声威,这就是报国!”官兵们顿时稳住了心神,全力扑火堵漏.
由于“致远”舰受伤过重,弹洞难以堵住,舰体时刻有沉没的危险.此时,日本舰队的“吉野”巡洋舰从“致远”舰前掠过,邓世昌随即产生一个念头:“吉野”舰是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旗舰,航速高达二十二节,是北洋舰队最大的威胁,如果将其撞沉,势必改变战场态势.于是他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舰,则我军可以集事.”陈金揆表示赞同.邓世昌立即开足马力,一边炮击,一边直冲“吉野”而去.日舰顿时出现慌乱,几艘舰同时向“致远”舰射.“致远”舰在密集的炮火轰击下,自身携带的鱼雷被引爆,顿时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几分钟后便完全沉没了.
邓世昌落水后,他的仆从刘忠抛救生圈给他,被他推到一边;左一号鱼雷艇赶来相救,他拒不上艇;他养的爱犬太阳犬游到他的身边,先是咬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他将犬奋力推开,犬又衔住他的发辫,使他的头露出水面.邓世昌抱定与战舰共存亡的决心,毅然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滚滚波涛之中.“致远”舰上的其他二百余名官兵,除七名水兵获救外,其余壮烈殉国.
邓世昌是殉国于黄海海战的北洋军将领中职务最高的一位.他的表现最为英雄,牺牲最为壮烈.对此,李鸿章专门把邓世昌的事迹上报光绪帝,请示给予特殊奖励.光绪帝接到奏折后,也被邓世昌的事迹打动,立即下令将邓世昌按提督例从优议恤,追赠太子少保,赐予“壮节”谥号.同时还破例赐予邓世昌一副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赋诗一首:“城上神威炮万斤,枉资巨寇挫我军.后来天道终许汝,致远深沉第一勋.”给予邓世昌以高度评价.
2.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邓禹率军越太行山,出箕关(今山西省垣曲和河南省济源间),进取河东(山西省南部地区).河东都尉闭关拒守,经战十日,大破守军,夺获大批军资粮秣.继而又率军围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但数月未能攻下.更始大将军樊参率数万人,渡大阳欲攻邓禹,邓禹派诸将在解南迎战,大破敌军,斩樊参.于是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共击邓禹.初战,邓禹失利,樊崇战死.天黑后双方停战,军师韩歆和诸将见气势已挫,都主张乘夜退走,邓禹不从,认为王匡之军虽多,但势不强.第二天利用王匡停止进攻之机,重新组织队伍,调整部署.第三天清晨,王匡尽出其军攻打邓禹,邓禹令军中不得妄动,严阵以待,坚守不出.待王匡军至营前,猝然击鼓,全师猛扑,大破王匡军.王匡军至等皆弃军而逃,邓禹率轻骑急追,俘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将其斩杀,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遂定河东.
同月,刘秀已在鄗邑(今河北省柏乡县北)即帝位,派使者持节拜邓禹为大司徒.并说:“制诏前将军禹:深执忠孝,与朕谋谟帷幄,决胜千里.”孔子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亲.’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暛尤着.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在宽.今遣奉车都尉授印绶,封为酂侯,食邑万户.敬之哉”(《后汉书•邓禹列传》)!邓禹时年二十四岁.
3.邓子龙
清平洞在施甸县姚关古镇外的龟山西麓,为明代爱国将领邓子龙所辟.地方不大,建筑不多,但风景秀丽,文物众多,是一个有历史价值的游览区.在古代,姚关是军事重镇.现镇后的山坡上还有长约数百米、高低不一的土城墙.镇东侧的下乌邑村,留有点将台.现姚关镇供销社一带,为原南城门址,当地群众仍习惯以此为界,称城内城外.步出村南约百来米,在龟山脚小河上有一石桥,名为“洗甲桥”.当年驻防这里的士兵,常在这里洗涤盔甲战袍.过桥前行约半里,就到清平洞.只见沿坡至河,一墙横列,中开一拱门,旁有对联一副:“半山半湖此地即是胜景,一洞一享何处去觅桃源.”横幅为“水月洞天”.八门左侧坡上,是《恤忠祠记》碑亭.亭为护碑而建.碑文有些字迹已不甚清晰.碑高2.05米,宽0.9米,楷体直书,共33行,前4行为碑名,撰文、书丹、篆额人名,最后一行记年月.正文为28行,全文约2400字,记述明将邓子龙平定内乱,击败外国入侵者,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功勋,缅怀以身殉国的忠勇将士.
据《恤忠祠记》及有关史籍载:明嘉靖年间,缅甸东吁王朝统治者,野心勃勃,窥伺中国边境;而国内耿马罕虔,陇川岳凤等土司头人,勾结缅甸统治者,发动分裂祖国的叛乱.万历十年冬,罕虔夺木邦,欲据永昌;岳凤夺陇川,欲占腾冲.明木邦宣慰使罕拔之子罕进忠被迫逃往内地.罕虔及缅王弟莽应龙等纠集了10万大军,以追捕罕进忠为名,于万历十一年正月二日“破姚关,焚施甸,攻顺宁,寇猛淋,杀官军,剽焚为烈,恃象马所向无前”,共谋“五路寇全滇”.滇西危急!云南巡抚刘世曾一面从滇东往滇西调兵戎险;一面向朝廷告急,请求援兵.因邓子龙与倭寇周旋,功建闽广,有智勇声,朝廷派他率兵从江西驰援云南.邓子龙携兵三千,“旧夜兼程暴暑行”,于五月十七日到永昌.他纵观形势、认为:陇川岳风虽剧,僻西隅;耿马罕虔,居腹心,制全滇;得虔则凤为囊中物.遂率兵南指,出关时立誓:“不复三宣诸郡,不搞罕岳话夷,不平西南一统,不复入此关!”兵至姚关,见“白骨暴于榛莽”,更加激起对敌仇恨,将士“皆拔剑扼腕,欲一死战”.邓子龙巡视阵地,细审要害,筑营垒,列烽堠,建坚营,设奇兵.十一月三日,敌军渡猛波罗,以象阵为前驱,气势汹汹,进逼姚关.邓子龙须先伏军于偃草坡,待敌至,火器齐发,敌军战象被击中,到处乱窜;强弩齐射,两翼伏兵突起,缅军惊溃,杀敌千余,尸横遍山,旗开得胜.次年正月二十日,又于湾甸用计大破缅军.敌退守耿马三尖山,经过周密调查,邓子龙于二月派兵从后山小路进袭,前后夹攻,生擒敌首,倾覆敌巢.“渠魁擒,诸夷贡,诸郡复,地方平.”邓子龙三战三捷,声振边陲.为巩固边防,万历十三年,邓子龙率部在姚关筑城,并开清平、朝天、万仞诸洞;同时,建立“恤忠祠”,祭祀为国捐躯的将士,时人李士达、姜忻特为之撰书《恤忠祠记》.他们二人与邓子龙同时在永昌任职,他们同忧国难,“同决战事,视姚关,走松坡,观营陈阵胜迹,赏服之无已”.因此,碑文对此次战斗原委记载详实,充满感情,是一篇研究明代滇西历史的重要文献.《恤忠祠记》碑亭北侧十余米,有“烹象亭”,内立碑二块.一为邓子龙所立,碑高1.66米,宽0.9米,三行直书:“万历十一年擒缅象千余(一行)烹象处(二行)烹以享土豫章武桥记(三行).”另一块为近人李根源书“邓将军烹象处”.内地劳军,多为杀猪宰羊,邓子龙将所俘战象烹以犒军祝捷,前所未闻,至今传为佳话.从“烹象亭”拾级而上,达“看山亭”.路旁山石上多刻邓子龙的诗作.亭建于一平台之上,半靠山崖.原亭有三格,中间一格有楼,西面开圆窗一道,可观山色.
喜上虚亭夜坐深,长歌解甲酒频斟.山间涌出半天雨,洞口欢呼满地金.压幅惊人迷野白,好峰穿照落松前.七千里外边城月,唯对孤悬报国心.对喜雨的欢呼,看出将士们与人民忧乐息息相关;对月抒怀,表达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感情.看山亭下,是清平洞.“平南开此洞,呼之谓清平;若问开洞者,虎冠乃丰城.”邓子龙的这首诗,记载了辟洞原委.洞门呈圆形,洞口高处有邓子龙的挂弓石.洞分左右两间,左室很宽,邓子龙诗:《夏日洞中口占》云:“避暑清平昼打眠,醒来西望云迷天.遐方此日多炎热,安得长风扫大千.”石床前侧有一石桌,原刻棋盘,是邓子龙与部将弈棋处.洞的右室较长,有天窗、壁窗数孔,洞内沿崖上方凿有狮子头佛座,后人曾立邓子龙像,今像已无存.下侧有“银瓶”,口约碗钵大小,岩水渗透下滴,聚入瓶中,不溢不竭,四时如常.洞中石壁上刻有许多诗文.其中重要的有邓子龙《清平洞》诗:洞里神仙洞外春,清平不间旧将军.静观杨柳依依绿,满笑桃花灼灼春.醉问几杯销白昼,闲拖一帚看浮云.围棋未了千年局,倦展诸夷纳贡文.清平洞前为一草坪,绿草如茵,广约二三亩,旁有一堵石崖,上有邓子龙书“倚剑”两个大字.草地旁,岩洞前,有一池,约4亩,池中有八角亭,名为“磨剑亭”,由南侧经曲桥5折,达亭内.池外绿野一碧,池内水色清莹,池周垂杨环绕,水中有荷,朱阁映绿水,倍加鲜丽.清平洞南侧,有恤忠祠,又名忠烈祠,为一厅一殿的中式建筑.据清朱文龙《倡修东岳庙碑记》载:“东岳圣殿,创自明万历年间”,武桥将军平寇御敌有功,“后人建祠设像而祀之,迄今恤忠词碑现存”.现祠在清平洞旁,为后人重建.祠依山临水,林木苍翠,现为姚关小学,有关部门正在恢复.
邓子龙在姚关驻防期间,虽屡立战功,但当局者贪鄙猜忌,屡加诬告,迭遭冤屈,几经沉浮,被迫离开姚关,有《别清平洞》诗:开尔清平纪六年,许多盘错破中坚.梅根挂壁全无土,石乳为门别有天.释子好看池上树,莽生休踞洞前田.我去莫教棋石栏,看山亭上月常圆.身遭冤屈,仍念国事;依依惜别,对故物一往深情.时人多为邓将军扼腕不平,郡人马继龙曾有《慰留邓武桥》诗云:万里驱兵入不毛,横溪毒水瘴烟高.风霆一鼓空蛮垒,雷雨千山洗贼巢.众口任教谗薏苡,南人直解颁功劳.边庭见说还多事,谁许将军解战袍.此诗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感情:肯定邓子龙的功绩,斥责谗言者的卑劣,对邓将军被迫解甲的惋惜,留恋,激愤,溢于言表.每当边庭多事之秋,人们往往念及这位爱国将领:“西向关山谁保障,大声呼起邓将军.”(谢俊宇《题清平洞》)
除清平洞外,姚关附近,还有邓子龙的遗迹多处.村南的朝天洞,刻有邓子龙诗二首;在姚关北四里的万仞岗,壁立的岩石上,刻有邓子龙《九月九日登万仞岗》诗一首,充满世事坎坷.凄凉悲怆之情;距诗刻不远,刻有“开此乾坤”四字,正楷直书,署名“虎冠”.岗项原邓子龙建有“解甲亭”,今只余残砖断瓦,岗头已成山田.邓子龙在姚关期间,曾在保山九隆地上建“濯缨亭”,并书一联云:百战归来,赢得鬓边白发;三军散去,剩存湖上青山.世事艰辛,多少感慨汇于笔端;名将遭陷,一股莫名的哀愁凝于联中.深沉含蓄,让人咀嚼无尽.数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太保山上的杨振鸿墓保山城西,有座苍翠欲滴的山岗,名叫太保山.据说,明嘉靖前,它叫松山,县称哀牢;嘉靖元年(1522年),松山改名为太保山,县名也随着改为保山县,400多年来,一直相沿,未再变更.太保山近在城边.沿大街徐徐而上,约数百米即达.靠城一边的坡地上,古柏青松,楼阁重叠,殿宇巍峨.侧有翠微、挹爽、倚云、双鹤诸楼.正中有玉皇阁,它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后累经修葺.崇台之上,突兀层起,体势凌空,画栋浮云;巨柱斗拱,极有气派;壁画丹青,还隐约可见;整个建筑基础坚固,结构严密,分上中下三层,飞檐翘角,现仍基本完好.它是保山现存最古而又有价值的建筑.沿寺后的林荫小路缓缓而上,见山顶平坦宽阔,形似葫芦,山顶峰腰很狭,宽仅数米,形成金线吊葫芦之态.登顶远眺,九隆诸山蜿蜒盘绕,富庶的保山坝子织锦铺绣,远近村落,烟雾迷离;俯瞰城区,街道纵横,车来人往,一片繁荣景象.
邓兴廷整理
2007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