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把课内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结合起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9:58:50
如何才能把课内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结合起来如何才能把课内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结合起来如何才能把课内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结合起来浅谈语文课堂内外教学的结合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必须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

如何才能把课内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结合起来
如何才能把课内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结合起来

如何才能把课内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结合起来
浅谈语文课堂内外教学的结合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必须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尤其是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到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阅读教学要合理安排在语文教学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内外、写作教学、阅读教学
创新在于突破传统.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束缚在学校、课本、教师这三者,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学校是学习的场所.而事实并非如此.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这一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大师吕叔湘曾经说过,他的成功,得益于课内知识占30%,而课外知识占70%.①由此可见,语文学习要重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要使素质教育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一定要注意课内外的结合,因为语文是人类的交流工具,是人类的文化成果,它不仅肩负着教学母语的责任,还肩负着秉承传播文化薪火的使命.在此就作文教学和语文阅读两方面谈谈课内外教学的结合.
一、作文教学
在我看来许多学生对于写作文都有一种恐惧心理,学生写作文不是全不费力、轻而易举,而是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学生怕作文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每当周末我布置写作,总能听到“哇”“哎呀!又写作文了.”即使有些学生不怕,但学生的作文也存在千人一面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为了突出思想性,写人——高、大、全;写事——意义重大;写景——发出赞叹,内容写法惊人的相似.比如:我让学生写自己学雷锋做了哪些好事,大部分同学都写扶老奶奶过马路.情况很不容乐观.怎样消除心理呢?关键就是作文教学也要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课外经常练笔,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历来都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教师感到作文教学难,学生感到写作文更难.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一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生学习的四个“学会”,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在这方面,作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作文教学应当是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摆脱作文教学的困境,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作文教学课堂内外的结合.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②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妙笔生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教学的“三味书屋”,扑向生活的“百草园”,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如何观察?要让学生首先明确观察目的、范围,便于让学生“集中注意,活用感官”(郭沫若语).其次,观察时要按一定顺序,分类比较观察,调动多种感官,“多看、多听、多问、多记、多想”,这样,才能使文章写得形象,有声有色.我在教学中,带学生观察梅花.要求同学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从远到近,远看像什么?进看像什么?然后重点观察梅树的枝、干、叶、花,它们各有什么特征,最后观察花瓣的形状、颜色、香味,让学生一一表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有血有肉.正如鲁迅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③由此可见,教师要注意引导,慢慢培养起学生的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二)贴近学生生活命题
记得我校举行作文公开课活动时,执教者是教学经验丰富的陈晚林主任,他选取的作文题目是《我考了》.这节课效果相当好:有的孩子写自己考好了受到父母嘉奖时高兴的神情;有的孩子写自己考砸了害怕的心理和父母失望的眼神;还有的孩子写自己明明考得很好还故意骗家长,引来一阵训斥,并最终公布了真相……课后,我请教陈主任,他说:“这个作文题目贴近学生生活,考试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这当中有说不尽的酸、甜、苦、辣,关于这个话题我相信学生一定有话可写,而作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写真话、实话、心里话,吐露真情实感.”确实,从题目入手贴近学生生活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命题的方法.笔者认为可以命几个题目让学生选择;也可以半命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把题目补充完整,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拟题.学生生活的内容千差万别,每个人的感受也各不相同,作文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将习作内容与课外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体验,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好的作文.曾经有人说过:“隐去了太阳的天空是灰的,失去了水分的植物是枯的,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是空的.” 作文的空间应该是开放的,要善于把握时机.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除了要在校内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外,尤其要重视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身去观察、感受、体验生活,让学生自由表达.到社会上搜集作文材料.写作应不受空间的限制,课堂内外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源泉.摆脱“重课内轻课外”的观念,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走进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作文素材.比如:春天,带领学生亲近自然,发现春的讯息;夏天,带领学生拥抱自然,感受夏天的丰富多彩;秋天,带领学生走进田野,分享丰收的喜悦;冬天,带领学生滑冰、玩雪,得到放松身心的愉悦.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今年春天我组织学生去公园春游.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春天的气息.后来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描述了初春的新绿:绿色悄悄地走进了我们这个世界,树绿了、花红了.第一个开花的总是迎春花,它总是那么热情地迎接春天,叶还没绿呢,它的花已经全盛开了.小草早早地从土里钻出来,好像很好奇似的,想看看这个新世界.湖边,柳树也抽出了小芽儿.那些不知名的小花也争奇斗艳,红的、紫的、乳白的、橙黄的……这让我想起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诗句.可不是吗?春天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呀……
这位学生眼里的春天是多么生机盎然啊!可见,我们要迈出课堂教学的圈子,将学生引向课外,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为写作提供素材.当然也不要错过父母的叮咛、上学路上的风景、科学实验,哪怕是一次谈心、一张照片,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开展扶老助残活动,参观书画展览、卖报纸,让学生做小记者,对有关人士进行采访,鼓励学生展示课余爱好,交流家务劳动的心得……只要学生留心生活,真实地去感受生活,写作就不是一件难事,就会成为忠实的记录者,成为最好的伙伴.总之,使学生感到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生活是多么美好,从而人人争做热爱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小主人.
(四)引导学生学会倾吐
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应该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是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人为地限制学生作文的表达方式,过高地要求学生写高、大、全的作文,笔者认为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孩子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理话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不要去限制学生表达的内容.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比如:运动会上,教师让孩子们为一场正在进行的比赛当解说员.比赛的孩子奋力拼搏,解说的孩子妙语连珠.事后,我们可让亲历赛场的孩子写比赛,让“解说员”写解说词,让没有机会参与的孩子写评论,各取所需.孩子都喜欢玩具,我们可结合这一生活实际,让孩子们将自己的玩具当作失物,为其写一则寻物启事,这不就是一种很好的状物作文训练吗?我想,每个孩子都会为了找回自己的所爱而搜肠刮肚地倾力描绘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
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读应该为主线.一些老教师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背景资料,讲文章结构,讲句子特点,讲人物性格……“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可谓“讲风兴盛”,而学生却“读风不起”.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国传统教学的宝贵经验.④新课标也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阅读就应该确立“读为主线”的基本理念.读为主线,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读的时间.在课堂中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不能走过场;要变换形式,把学生的齐读、自由读、选择读、合作读、教师的范读有机结合起来.可见读的重要,但怎样读呢?实践证明:结合课内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既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既丰富了学生的读写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此提出我的几点想法:
(一)将课外阅读安排于课堂教学之前.
为了便于阅读教学,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课外搜集关于课文时代背景的课外阅读材料,使之便于阅读教学,从而使阅读课的课前预习与课外阅读挂起钩来.例如,我在教《江村小景》一课时,我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当时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研究,也可以上网或去图书馆,让他们先对课本有一定的了解;教《行路难》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白当时的写作背景,所以,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先了解李白的生平,对李白的一生坎坷潦倒的仕途生活形成一幅画卷,那么,到时候再告诉学生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写作这首诗的,他们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在教学《虎门销烟》时我先让学生搜集有关鸦片的资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及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在学生的头脑中确立一个观点,鸦片必须要销毁,刻不容缓,从而在理解课文销毁鸦片的意义时就不需烦琐的讲解.所以在教学中如能做到将课外阅读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所得的知识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更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有目的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与所学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阅读教学中的难点.疏通学生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即把阅读教学中的课中教学指导与课外阅读指导结合起来.让语文课堂教学在阅读中得到升华,让阅读教学在课堂中发挥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比如:我在教《枣核》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友人那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心灵体验,在讲课之前,我先从文章中找出几处细节描写进行重复有感情的阅读,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加上感情低沉的音乐,这样更能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这时,学生对友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被他背井离乡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表决要向友人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做一个永远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在讲《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要让学生能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等等,如果只通过平铺直叙的讲解,那么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此时,我们如何引导学生以达到教学目的呢?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鲁迅在其一生有许多名师为什么只写藤野先生?“一向以犀利、冷峻文笔著称的鲁迅先生”在回忆他的老师藤野先生时为什么笔笔深情?这样,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去感觉,然后再挑选几段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的描写进行有感情的范读,再放映二十世纪初中国遭受到强侵略的背景资料的幻灯片,让学生体会这段异域他乡深厚的感情,进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课外阅读资料的及时呈现,使学生的情感像一座火山一样迸发,犹如狂风卷起的海面,情感连绵起伏,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同时学生也会在不自觉中喜爱课外阅读.
(三)有目的地延伸于阅读教学之外.
通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哪怕最细微的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好阅读笔记,写好阅读后记等,再给学生推荐一些拓展性的阅读书籍,以及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等,这样就能做到两者有机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校的特色建设“以读促写”古诗文诵读活动,就是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沉古奥今,并采取诗文朗诵竞赛、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享受读书的收获的喜悦,激发学生课外读书的欲望,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多年以来,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切实有效的,在全市组织的课外阅读竞赛中,我校学生总是榜上有名.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首要任务.当前语文教材越变越新,非常具有时代感,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文教学的课内外结合正是着力体现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的课内与课外是相互促进的,课内促进课外,课外知识促进思想理解.课外与课内相互统一,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将课堂内外的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社会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就能进一步搞好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①《吕叔湘文集》第123页, 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年11月
②转引自王金慧《语文,真的那么简单吗?》,《江苏教育》2003年第四期
③转引自陈慧《小课堂 大社会》,《江苏教育》 2006年第五期
④陈晚林《从课堂研究上反思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研究》 2002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