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柳宗元写《小石潭记》与苏轼写《记承天寺夜游》时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8 16:58:15
急柳宗元写《小石潭记》与苏轼写《记承天寺夜游》时的心情有什么不同急柳宗元写《小石潭记》与苏轼写《记承天寺夜游》时的心情有什么不同急柳宗元写《小石潭记》与苏轼写《记承天寺夜游》时的心情有什么不同一、身份

急柳宗元写《小石潭记》与苏轼写《记承天寺夜游》时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急柳宗元写《小石潭记》与苏轼写《记承天寺夜游》时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急柳宗元写《小石潭记》与苏轼写《记承天寺夜游》时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一、 身份相同,命运也相同:
他俩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都是著名的散文家;同为“天涯伦落人”,命运都相同,都遭到贬官降职.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革新政治的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实际上有职而无实权.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写诗托讽,结果被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以诽谤新法罪逮捕入狱.次年出狱,被贬为黄州作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
二、 体裁相同,写作背景相近: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都可以看作游记.《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写于被贬官作黄州团练副使的元丰六年.本文就是他夜游承天寺时,触景生情而作的一篇抒情小品.《小石潭记》则是柳宗元在贬官之地永州时写的.本文原题为《至小丘小石潭记》,是著名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章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十分引人入胜,既是一篇游记,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三、 写作技巧也基本相同:都善于运用比喻修辞方法、反衬的手法、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都做到情景交融,都是按照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来组织材料
《记承天寺夜游》比喻句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文章摆脱了一般描绘月色的方法,显得清新、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写月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里无一处写月,但又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从而描绘出一幅清新、秀美的月下竹柏图,创造了一个冰清的玉洁,空明如水的月光世界.苏文写的是景,但景中有情:“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月色的美好不也反衬了作者境遇的凄凉吗?最后“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虽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词语之中.这种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现为旷达.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优雅.
柳宗元十分善于观察各种山水的形态,抓住各种不同山水的特色,假如说山水也有个性的话,他就能够抓住山水的个性把它生动地刻画出来.如第三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作者连用了三个比喻:小溪的溪身就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它是静止的;就溪水而言,就像蛇在游动,它又是运动的.作者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小溪的两岸,就象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这样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事物形象来.游小石潭要写小石潭景,潭中水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而作者仅在第一段写了水声“如鸣佩环”、“水尤清洌”几个字.第二段则干脆撇开潭水,写游鱼约百余条,历历可数像在空中,没有什么依托.空灵至此,鱼若处子,水清的缘故.阳光能直射水底,鱼影布于石上,一动不动.水清的缘故.水是鱼的生命,鱼儿忽然游动,姿态优雅,似与游人同乐,水有灵气的缘故.这一段无一字写水,却无一字不写水.作者巧妙地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以潭中鱼写潭中水,潭中水清、静、灵的特点凸现在纸上.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所以写得突出,还因为他不像一般人游山玩水那样,浮光掠影,只得到一点浮泛的印象.他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都写到山水中去,对山水确实有深切的观察体会,确实深有所感.这样才能够创出新的境界,写出情景相生的游记来.观鱼时写“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的欣赏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幽伤的心情的反映.
四、 同是写“乐”,表现方式不一样: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解衣欲睡,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高兴、喜悦之情已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径“寻张怀民”,一个“寻”字,主动去邀请,可见心情之迫切,作者写出了心理变化过程.“怀民亦未能寝”,说明大家彼此心心相印.作者是直接从心理感受来写“乐”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见空明澄清、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世界,作者感伤之情油然而生,好在作者是一个比较豁达、洒脱之人,能在逆境中带着一份“闲情” 去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而且是以“闲人”自居.这或许是作者的洒脱,也或许是作者的自嘲吧.
《小石潭记》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1)、作者“乐听水声”,把流水声比喻成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那样优美、悦耳动听.这是从听觉来写的.(2)、乐见游鱼.课文的第二段写“似与游者相乐”,我们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来写的.(3)、乐望潭源.(4)、游者同乐.作者调动各种感官来写乐.
五、 作者都能抓住特征来写,但时间不同,景物的特点也不一样.
《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夜游”,所以起笔就扣住了“夜”字,径入题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户”,这样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点出了“夜”的特点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风高.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托,就平增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苏轼在此文中处处扣住“月”字写夜游,这是特点之一.他写月,不像初唐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
《小石潭记》记的是“白天”的景色,突出“水清”.作者在第一段突出“水尤清洌”,清得可见“全石”.在第二段写到有景物:有游鱼,有日光,有影像,是鱼、光、影在清水中的和谐融合.作者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集中于潭中,鱼儿是活动的,犹如“空游”,突出水清;日光下彻到底,影像布落石上,也突出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