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围楼到底为什么而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19:34:42
土围楼到底为什么而建?
土围楼到底为什么而建?
土围楼到底为什么而建?
这种现象表明,过去在某些地方一个村落中要出现一群商人是相对容易的事,而一个村落中或一个宗族中想出现一群都是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当官者,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一个村落中如果有许多华宅,那一定是商人所为,而非当官者所为.
自土围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
,土围楼的名声鹊起,土围楼旅游业也随即兴旺起来.但有许多人去游览后,也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文化传承与保护问题等感到狐疑.焦点的问题在于:人们到了景观地,看到了高大的土围楼建筑本身,但土围楼的宣传品与导游所介绍的土围楼建筑有“聚族而居”功能的社会生活现象则看不见,看到的是偌大的一座土围楼,要么改建为“民宿”,希望游客来此“聚族而居”;要么一座土围楼里只孤零零地住了几户人或几位老人,年轻人都到土围楼外面建小四合院或一字形土楼去居住,而不愿住在隐私性差的土围楼中.
这种现象并非因社会的发展而导致的,而是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包装”导致的.例如国家文物局“福建土楼”申报书中这样写道:这些土围楼“在单体平面布局上,以人为本,适应聚族而居、安全防卫等各方面的需要.”“在建筑形式和内部布局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敬祖睦宗、团结互助的美德.大型封闭式建筑,能够满足聚族而居的需要.内部布局方面,中轴线鲜明,如五凤楼(府第式)的厅堂、大门、主楼都建在中轴线上,横楼(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以祖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以主厅(祖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等等.以为如此包装可以使土围楼更具魅力,殊不知,这反而弄巧成拙,不利于人们认识土围楼,也不利于对它的保护.
福建的土围楼分布实际有两个地方,其一是沿海地带,如漳浦、龙海、厦门、南安、惠安等地.其二是福建中部西南部玳瑁山脉、博平岭南段向沿海过渡的溪谷地带.这个地带的土围楼分布的特点是:一个村落中数座土围楼鳞次栉比地散布于溪谷中,从而在这个地带有许多土围楼群.这种现象可以说都是由商人挣了钱后就想建造大房子的心态造成的,这些建筑中有各种生活、防御设施,但建造这种土围楼的初衷,决不是为了“聚族而居”,因为溪谷地带没有大块平地可以建筑占地很大的平房大厝宅第,所以就建起土围楼来,以显现其有钱.
我们还可以用些例子来进一步认识.土围楼中,有名的五凤式(府第式)土围楼福裕楼为日升烟刀厂商人林上坚(林在亭)花费10万-20万两白银于光绪八年(1882年)开始建造的,花五年时间于1887年建成;一说是其三个儿子林德山、林仲山、林仁山三人合资建造的.该楼有168间房间,21个厅堂.三个儿子平分,每人有55个房间,7个厅堂.林仁山有五个儿子,如分配下去每人至少有10个房间、一个厅堂,也足够使用了.然而,据振成楼柱子上的题记看,1909年林仁山就想自己外出建振成楼,但后来是在其子林鸿超(林逊之)手中花8万银元于1912-1918年建成圆形的土围楼振成楼,其有228间房,但实际只住鸿超一家人.因此,我们看不到他们是为了聚族而居的目的来建造这两座土围楼,看到的是有钱的商人造大楼自己居住而炫富的情结.
另外,在这些土围楼群分布的地区中,我们看到的楼中的主厅堂都只是该楼的客厅,而非“祖堂”.因为,所谓的“祖堂”是家中供奉祖先的地方,通常会摆上祖先牌位等.然而在土围楼群分布的溪谷地带,无论是闽南人还是客家人,他们都没有在自己的土围楼厅堂中摆放祖先神主牌位的习惯,都是将祖先供奉在土围楼外的四合院式的祠堂中.如洪坑村为林姓的村落,他们有林氏祠堂,祖先的名讳都写在祠堂中的一块大牌位上;而福裕楼、振成楼中的主厅堂中都没有放其祖先的牌位,是与其他地方的四合院建筑一样专门用来接待客人,所以其一般都很开放与明亮;俗称“歪楼”的裕昌楼天井中合院的厅堂作为神厅使用,内供奉有观音等,祖先则供奉于刘姓的祠堂中.
□石奕龙,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新京报插图/赵斌开坛征稿如果你是喜欢行走的人,如果你是喜欢在路上思考的人,如果你是关心中国旅游业现在和未来的人,请拿起笔,将你在旅途中发现的问题与思考以及疑惑告诉“开坛”,期望我们一起来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