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半农的广告!要能体现出他的事迹.好的多给50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22:39:11
关于刘半农的广告!要能体现出他的事迹.好的多给50分
关于刘半农的广告!
要能体现出他的事迹.
好的多给50分
关于刘半农的广告!要能体现出他的事迹.好的多给50分
原名刘寿彭,改名刘复;字伴侬、瓣秾、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斯文·赫定是第一位同意与中国学术界合作的西方探险家,并且在合作过程中平等对待中国科学家,最终赢得了刘半农和整个中国学术界对他的谅解,双方的关系逐渐由相互敌视转为相互尊敬.而刘半农的死,竟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他对斯文·赫定的尊敬.
1935年2月19日是斯文·赫定的七十大寿,瑞典皇家地理学会计划出版纪念文集,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出于对斯文·赫定的尊敬,从1934年5月起就开始着手写祝寿文章.据刘半农1934年5月16日日记载:"下午到研究所,白涤洲为余邀来辅大甘籍学生十数人,拟研究其声调,备作为论文,以应瑞典地理人类学会之请,刊入赫定七十生辰纪念册."后来刘半农决定再写一篇有关北平、绥远沿线方言声调的论文,为斯文·赫定祝寿.为了写这篇文章,刘半农于1934年6月19日携白涤洲等助手离开北平,前往内蒙古等地实地调查方言音调和声调.但在考察途中,刘半农遭到昆虫的叮咬,不幸传染上致命的回归热.他于1934年7月10日抱病提前返回北平后,又被庸医误诊,7月14日才入北平协和医院,当日下午便与世长辞,年仅43岁,葬于北平西郊香山玉皇顶南岗.刘半农去世后,斯文·赫定曾专程前往刘家吊唁,将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纪念邮票赠送给遗属,以示纪念.
就在刘半农去世的两个多月前,他还盘算着将来去敦煌从事考古工作.他在1934年4月23日日记中写道:"晚,马叔平宴甘肃省政府委员张君于东兴楼,招往作陪.张言,敦煌石窟已发者首二窟,尚有第三窟埋土中,候时局稍安,省政府拟设法开发,欲得北平学术界合作.余言此事果成,余虽事忙,亦必抽暇一往."可惜天不假年.
刘半农身为名作家名教授,许多报纸都以能刊登他的作品为荣.一次,老友成舍吾见面时抱怨他很久不给他的报刊写文章.刘半农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写的者隰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舍吾说,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就真的写了一篇讽刺考试院院长戴传贤的文章《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文章讽刺戴传贤只念佛不做事.《世界日报》收到就发了,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他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拿报纸开刀,结果报停刊3天.
刘半农去世前最“出格”的举动,就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堂堂的北大名教授去采访—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这样的事情也只有刘半农做得出来.早在几年前,刘半农就从报上了解了有关赛金花的事迹,但众说纷纭,蒙在她身上的迷雾一直让人不辨真假,有人把她说成“民族英雄”,有人认为她就是一个出卖肉体和灵魂的妓女.刘半农觉得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传奇人物,应该趁她活着的调查清楚,揭开事情真相.于是便带着自己的得意门生商鸿逵前御评居仁里的“江西魏寓”亲自采访.风烛残年的赛金花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刘半农会来采访她这样的人,非常激动,决定接受采访,公开讲述自己的生平事迹.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基本拂去了蒙在她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采访名妓赛金花的事件再次引起了轰动,赛金花一时又成了社会热门话题.投桃报李,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才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
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出自他的手
你说的是刘半农的“双黄信”吗?
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双簧信”,即由钱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人的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会籍,然后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因而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
这个倒是挺符合“广告”的要求的。...
全部展开
你说的是刘半农的“双黄信”吗?
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双簧信”,即由钱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人的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会籍,然后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因而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
这个倒是挺符合“广告”的要求的。
收起
她、它两个字都是刘半农首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