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长孙皇后详细生平尤其是她舅舅高士廉还有他父亲长孙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01:24:34
求长孙皇后详细生平尤其是她舅舅高士廉还有他父亲长孙晟求长孙皇后详细生平尤其是她舅舅高士廉还有他父亲长孙晟求长孙皇后详细生平尤其是她舅舅高士廉还有他父亲长孙晟长孙皇后(601-636)-唐太宗后名字于史

求长孙皇后详细生平尤其是她舅舅高士廉还有他父亲长孙晟
求长孙皇后详细生平
尤其是她舅舅高士廉还有他父亲长孙晟

求长孙皇后详细生平尤其是她舅舅高士廉还有他父亲长孙晟
长孙皇后(601-636)- 唐太宗后名字于史未有记载,据《观世音经信笺注》所载,其小字为“观音婢”.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高祖稚,大丞相、冯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将军.父亲长孙晟字季,涉书史,趫鸷晓兵,史书没有记载长孙晟袭封,可能长孙晟不是爵位继承人,他是隋朝右骁卫将军,在隋朝离间突厥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母亲高氏为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乐安王高励之女..她的舅舅在贞观时代也很有名,叫高士廉.长孙皇后于仁寿元年出生长安.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大业九年(13岁)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二子李世民(16)为妻,正是杨玄感起兵给隋朝带来严重冲击、李渊已心生反隋之念的时候.历史上关于她的早年生活很少记载,只说她“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但也能看出家庭环境对长孙氏的熏陶.她和李世民一起生活了 23年,陪伴李世民走过了他的青壮年时期,感情很深.在李世民做了皇帝后,成为皇后的长孙氏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初谥曰文德.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文德顺圣皇后.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
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干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她死后,太宗依爱妻遗言因山为陵,修建昭陵.“文德皇后即元宫后,有五重石门.其门外于双栈道上起舍.宫人供养如平常.及太宗山陵毕.”(《唐会要•陵议》).之后阎立德更专门上书给唐高宗“元宫栈道.本留拟有今日.今既始终永毕.与前事不同.谨按故事.惟有寝宫安供养奉之法.而无陵上侍卫之仪.望除栈道.固同山岳.(《唐会要•陵议》)”可见太宗对亡妻爱慕思念之深,无意中竟首创了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极鲜见葬例.不仅如此,昭陵更是开创了帝后同穴而葬的先例,这对夫妻真正做到了“生同衾,死同穴”的生死不离,感情之深实在令人感慨.
“文德皇后既葬,帝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新唐书•魏徵传》)-------这就是[望陵毁观]的故事.封建王朝的道德标准是以孝为先,至于夫妻之间,则很冷酷的要求“夫不祭妻”,连祭奠都不被允许,公开思妻怀妻更加会遭人讥笑和轻视了.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对此规矩自然是心知肚名,但他却毫不避讳作层观,望昭陵,如果不是太过思念,情难自已,又怎会明知故犯呢!
在魏征的劝讽下,层观虽然被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越发汹涌难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全唐文•答魏征手诏》并见于《册府元龟》).并又说,虽然“岁序屡迁”却依旧“触目摧感”,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长孙皇后生前并不是信佛之人,史载:当她病重时,太子李承乾请求做佛事,为其祈福,皇后断然拒绝.她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为佛家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吧!
贞观年间,因长孙皇后不预,太宗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礼谒道绰太师为皇后祈愿除病,曾施舍“众宝名珍”,重修寺宇.(“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辇过兰若,礼谒禅师绰公,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 《铁弥勒像颂碑》)
贞观十年四月,因长孙皇后久病不愈,太宗下命修葺全国破旧寺庙为功德.(敕为皇后虚风日久,未善痊除,修复废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胜有七塔者,并依旧名置立.—《唐文拾遗•卷五十)
长孙皇后曾经说过:“佛、老异方教耳,皆上所不为!”太宗本“上所不为”,却为了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爱妻,“不为”也“为”了.见于《旧唐书•文德皇后传》
唐太宗为长孙后和她的家族子女“不为”也“为”之事,还有许多:
比如贞观初年,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参与谋反,按律当诛,却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这样一个身犯谋反大罪之人,最后却还能官拜兵部尚书,封薛国公.(亲兄弟谋反,按一般逻辑,皇后这时应该是跪着请罪,担心自己被株连才对,但长孙皇后却不但不担心自己的处境,反而要求皇帝网开一面,这是得到怎样的宠爱,才能如此自信?).
太宗本是对官员要求极其严格之人,有个大臣只因死后家人出来便卖珠宝他就怀疑人家贪污受贿,但当长孙皇后的叔叔因贪污被免官后,太宗却因为他是皇后的亲叔叔,常常赏赐给他大量丝绢,不久后又重新任命他为官.
皇后的长女长乐公主出降时,太宗直言对大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长乐公主病逝于贞观17年,她的墓没有遵照妃、主墓只设一道石门的规格,而是破格使用了三道石门,成了类似号墓为陵规格的坟墓.在已发掘的唐代墓葬中,只有按天子等级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属于这种情况.
长孙皇后列传
旧唐书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晟妻,隋扬州刺史高敬德女,生后.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年十三,嫔于太宗.隋大业中,常归宁于永兴里,后舅高士廉媵张氏,于后所宿舍外见大马,高二丈,鞍勒皆具,以告士廉.命筮之,遇《坤》之《泰》,筮者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牝马地类,行地无疆.变而之《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象》曰:后以辅相天地之宜而左右人也.龙,《乾》之象也.马,《坤》之象也.变而为《泰》,天地交也.繇协于《归妹》,妇人之兆也.女处尊位,履中居顺也.此女贵不可言.”武德元年,册为秦王妃.时太宗功业既高,隐太子猜忌滋甚.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九年,册拜皇太子妃.
太宗即位,立为皇后.赠后父晟司空、齐献公.后性尤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太宗弥加礼待,常与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后意乃怿.有异母兄安业,好酒无赖.献公之薨也,后及无忌并幼,安业斥还舅氏,后殊不以介意,每请太宗厚加恩礼,位至监门将军.及预刘德裕逆谋,太宗将杀之,后叩头流涕为请命曰:“安业之罪,万死无赦.然不慈于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极刑,人必谓妾恃宠以复其兄,无乃为圣朝累乎!”遂得减死.
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蒙礼待,情义深重,每言必候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为之说难,东方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急务,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太子承乾入侍,密启后曰:“医药备尽,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耳,非惟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承乾不敢奏,以告左仆射房玄龄,玄龄以闻,太宗及侍臣莫不嘘唏.朝臣咸请肆赦,太宗从之;后闻之,固争,乃止.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时玄龄以谴归第,后固言:“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其年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
后尝撰古妇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则》,自为之序.又著论驳汉明德马皇后,以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当朝贵盛,乃戒其龙马水车,此乃开其祸源而防其末事耳.且戒主守者曰:“此吾以自防闲耳.妇人著述无条贯,不欲至尊见之,慎勿言.”崩后,宫司以闻,太宗览而增恸,以示近臣曰:“皇后此书,足可垂于后代.我岂不达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今不复闻善言,是内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文德顺圣皇后.
资治通鉴
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鞫,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壶之中,刑无枉滥.豫章公主早丧其母,后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尝白后,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后不许,曰:“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
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太子言于后曰:“医药备尽而疾不瘳,请奏赦罪人及度人入道,庶获冥福.”后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若为善有福,则吾不为恶;如其不然,妄求何益!赦者国之大事,不可数下.道、释异端之教,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奈何以吾一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必行汝言,吾不如速死!”太子不敢奏,私以语房玄龄,玄龄白上,上哀之,欲为之赦,后固止之.
及疾笃,与上诀.时房玄龄以谴归第,后言于上曰:“玄龄事陛下久,小心慎密,奇谋秘计,未尝宣泄,苟无大故,愿勿弃之.妾之本宗,因缘葭莩,以致禄位,既非德举,易致颠危,欲使其子孙保全,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足矣.妾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仍愿陛下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屏谗慝,省作役,止游畋,妾虽没于九泉,诚无所恨!儿女辈不必令来,见其悲哀,徒乱人意.”因取衣中毒药以示上曰:“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不能当吕后之地耳.”己卯,崩于立政殿.
后尝采自古妇人得失事,为《女则》三十卷,又尝著论驳汉明德马后以不能抑退外亲,使当朝贵盛,徒戒其车如流水马如龙,是开其祸败之源而防其末流也.及崩,宫司并《女则》奏之,上览之悲恸,以示近臣曰:“皇后此书,足以垂范百世!朕非不知天命而为无益之悲,但入宫不复闻规谏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怀耳!”乃召房玄龄,使复其位.
十一月,庚午,葬文德皇后于昭陵.将军段志玄、宇文士及分统士众出肃章门.帝夜使宫官至二人所,士及开营内之;志玄闭门不纳,曰:“军门不可夜开.”使者曰:“此有手敕.”志玄曰:“夜中不辨真伪.”竟留使者至明.帝闻而叹曰:“真将军也!”古
帝复为文刻之石,称“皇后节俭,遗言薄葬,以为‘盗贼之心,止求珍货,既无珍货,复何所求.’朕之本志,亦复如此.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馀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
上念后不已,于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尝引魏征同登,使视之.征熟视之曰:“臣昏眊,不能见.”上指示之,征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上泣,为之毁观.
贞观政要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魏郑公谏录
①长乐公主将出降,太宗谓房玄龄等曰:“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房玄龄等咸曰:“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何为不得请倍永嘉公主.”然永嘉公主即太宗之妹也.公曰:“不可.昔汉明帝欲封其子,云:‘我子岂得与先帝子等,可半楚淮阳.’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即是礼有尊崇,或可情有浅深,无容礼相逾越.”太宗然其言,入谓文德皇后曰:“我欲加长乐公主礼数,魏徵不肯.”文德皇后闻之,大喜,遣中使赍钱二十万,绢四百匹,诣公宅,宣令谓公曰:“比者常闻公中正而不能得见,今论长乐公主礼事,不许增加,始验従来所闻,信非虚妄.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闻公言,故令将物相赏.公有事即道,勿为形迹也.”
②魏王,文德皇后所生,太宗特所宠异.贵要言:三品以上多轻蔑王者.意欲诬毁公等以激怒太宗.太宗大怒,御齐政殿,引三品以上入,作色而言曰:“我有一口语,欲向卿等道:往前天子是天子,今时天子即非天子邪?往前天子儿是天子儿,今天子儿即非天子儿邪?我见隋家诸王,一品以下皆不免其踬顿,我自不许儿子纵横,卿等何为蔑我儿邪?我若教之,岂不能折辱卿等?”房玄龄以下,战栗流汗,拜谢.公正色而进曰:“当今群臣,必无敢轻魏王者.然在礼,臣子一也.传称:王人虽微,列诸侯之上,诸王用之为公卿,若不为公卿,则下土之诸侯也.今三品以上列为公卿,并天子大臣,陛下之所敬异.如其小小不是,魏王何得折辱?若国家纲纪替坏,臣所不知.以当今圣明,魏王岂得如此?且隋高祖不知礼义,宠纵诸子,使行无礼,寻皆罪黜,不可为法,亦何足道?”太宗闻之,喜形于色,谓群臣曰:“凡语理到,不可不服.朕之所言,身之私爱;魏徵所言,国家大法.朕向者忿怒,谓理在不疑;见魏徵所论,方始觉屈也.人君发言,亦何容易.”
〖长孙皇后的诗〗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当代史学家评价〗
长孙皇后:一个让唐太宗痛哭的人
作者:隋唐史研究学者孟宪实教授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二十一日,皇后崩于立政殿.宫中女官把皇后编撰的《女则》一书呈给唐太宗.说:皇后生前把历代妇人参政得失的历史编 成此书,自觉文字尚不精练,不敢呈献.不想皇后还没有来得及修完就……太宗打开书卷,不禁失声痛哭.史书记载说“上览之悲恸”,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内心悲 伤,大声痛哭.
想一想,整日高深莫测的皇帝;想一想唐太宗冲锋陷阵、杀敌无数的马上英雄;想一想玄武门下,唐太宗一箭封喉,让他哥哥眨眼间死于马下……总之, 如今唐太宗失声痛哭的样子,这让人感到落差实在太大.不过,这正应了那句老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皇后的去世,让唐太宗确实感到了悲伤,忽 然之间丧失了依靠,心中空空如也.史书上记载,唐太宗说:以后入后宫,再也听不到她的规谏了.
皇后六月去世,十一月埋葬于昭陵.太宗经常想念皇后,不能自已,于是在宫苑之内修建一个多层楼,为的是便于自己经常登临,了望昭陵.有一次,太 宗引领魏征同登,让魏征看昭陵.魏征说:在哪里啊,我眼睛不好,看不到啊.太宗就用手指示,那不就是昭陵吗?啊!魏征故意打马虎眼说:啊,是昭陵啊,我还 以为要看献陵呢,要看昭陵,我早就看到了.魏征这话,含义很隐晦.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皇后先死,所以先葬,后来太宗死与皇后合葬于昭陵.献陵是唐高祖李 渊的陵墓,他在贞观九年去世,埋葬于献陵.魏征的意思是:作为儿子,你不想念父亲单单想念妻子,这让天下人知道了,可不是一个好榜样啊.毕竟,我们是以孝 治天下啊.魏征的意思,唐太宗何尝不懂?但是他太想念皇后了.在魏征面前,太宗大概也用不着掩饰,他再一次哭了起来.这次长哭之后,太宗下令拆毁这座层 楼.
那座思念楼虽然拆了,但在太宗的心中,思念始终未断.长孙皇后生前对唐太宗有影响,死后依然有影响.皇后生前对太宗的事业有帮助,死后依然有帮助.
一年以前的五月,李渊去世.十月,唐太宗安葬了父亲.唐太宗认真地履行了作为儿子的一切手续,恭恭敬敬地把父亲埋葬.他哭过,因为他会觉得自己 很多地方对不起父亲.为这痛哭的时候,他是真心的.有的时候,父亲的去世让他感到有些轻松.这个时候,他的哭完全是履行仪式,并不真的伤心.如今,皇后紧 跟着去世了.比起父亲的去世,皇后的去世才是对唐太宗的真正打击,对于皇后的离去,唐太宗的痛哭是发自内心的.
孟宪实教授对长孙皇后的其他评价
长孙皇后给贞观带来了一抹温柔
作为一国之后,如果和后来进宫的武则天相比,长孙氏无疑是非常贤良的.她遵守礼制,遵循法度,一切为了太宗,为了国家,甘心做好配角,从无谮越之举.为了配合太宗勤俭治国的方针,她率先提倡节俭,不讲排场,摒弃华丽的服饰.她喜好读书,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即使梳头时也不忘把书卷放在面前读上几页.她平易近人,关心手下的嫔妃宫女,为太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后宫环境.有时候太宗的情绪不好,易迁怒于宫人,而这些宫人实际上并无罪过,或者只是一些小小的过失.皇后知道直接跟太宗理论只能让太宗更加愤怒更加懊恼.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皇后就顺着太宗,也装出很生气的样子,数落宫人的不是.主动请求太宗说,要代皇上处置这不懂事的宫人.长孙氏太了解李世民了,她总能把话说得十分高明十分得体,让太宗不自觉地依从了她,于是她就命人把所谓有“罪过”的宫人囚禁起来.等太宗怒气平息了,皇后再找他慢慢分析事理.因此,只要有皇后在,内宫之中从来不会有滥施刑罚的事情发生.后宫自妃嫔以下,只要有人生病,皇后都会亲自看视慰问,甚至把自己的药膳拿来给病人吃,因此宫中妃嫔,上上下下没有不爱戴这位皇后的.长孙皇后对下人的好,有时都让她的子女们妒忌.因为作为一国之母,长孙对孩子的管教可谓异常严厉.
以德为本
皇后平时教训儿子们,也常常以谦恭节俭为首要之德,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经对皇后说,东宫器用少,希望皇后奏明皇上,增添些器用.皇后不许,说:“作为太子,就怕德不立,名不扬,怎能怕没有器用呢,”说起来,这些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德,但是身为皇后,能够许多年一贯如此,又谈何容易,说她天性仁孝俭素也好,说她严于律己也好,她毕竟做到了.正是由于她的这些作为,使得贞观前期的后宫和朝廷都多了一些祥和的气氛.尽管太宗对她非常信任,但她为了避免开启后宫干政的先例,对太宗谈及的朝廷赏罚和人事安排,她总是尽量闻而不答.她不是不关心,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帮助太宗.她常常和太宗讨论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借古喻今.当太宗遇到大臣的进谏而回宫发怒的时候,她总能很巧妙地化解.她穿着朝服,祝贺“ 主明臣直”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她反对太宗对其兄开国功臣长孙无忌委以重任,提醒太宗要防止外戚干政.但遗憾的是,对李世民来说,这个身边最重要、最至亲至爱的女人,只活到36岁就香消玉损了.
临终遗言
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病体沉重.眼看着在医药上费尽了心思,皇后的病情不见好转,太子沉不住气了,对皇后说:“医药都用尽了,也不见母后的病情好转.还是让儿臣奏明父皇,请求赦免天下罪人,度人入道,或许能求得冥福.”这种大赦天下或度人出家为僧的方式,在当时及以前倒也常用,并不是什么离谱的事.但皇后不许,她说:“死生有命,不是智力可以改变的.若为善有福,我向来也不为恶;若不然,强求又有何益,所谓赦免罪人,乃是国之大事,赦令不可随便下的.这都是皇上平素所不为之事,如今又怎能以我一个妇人而让皇上做他不喜做之事呢?真要这样做的话,我还不如尽早离开为好.”皇后的这番话,于情于理,都让人无言以对,有几个人,在临终前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若为善有福,我向来也不为恶.”长孙皇后知道自己就要不久于人世了,可是她还有话要跟皇上说,她要趁自己还有力气的时候把要说的话都说了,才能安心离开.当时房玄龄因为犯了点过失,被太宗罢免回家.长孙心里一直记挂着此事,她对太宗说:“房玄龄恃奉陛下多年,小心慎密,大大小小的奇谋秘计,从来也不曾泄露过半点.如果没有什么大的不可饶恕的罪过,希望陛下不要疏远他.”有才能有计谋的臣子或许并不难找,可是古往今来,有几个人又能够同时如此的贴心和忠诚呢?房玄龄与他李家皇室,可以说是忧喜与共、荣辱与共.太宗或许因为年久而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当然了.或许长时间的共处让太宗忽视了真正难得的东西,一时间只看见了眼前无关紧要的一点过失.可是皇后提醒了太宗.长孙皇后又说:“妾的宗室家人,因为妾的缘故而获得崇高的禄位.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德行和功劳,却处于如此崇高的位置,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一旦跌下来就可能有灭顶之灾.为了保全他们的子孙,请陛下干万不可把他们安排在权要的位置上,只是让他们安分守己地以外戚的身份在朝廷里行事就足够了.”
毒药表心
谈到自己,长孙道:“妾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妾非常希望陛下不要因我的后事劳费天下,只需因山建坟,陪葬器物用瓦木就可以了.”皇后还想重述一些话,虽然这些话这些道理,历史上被人说过不知道多少次,而太宗也都是耳熟能详的了.可是熟悉的道理也时常会被忽视,她说:“衷心希望陛下能够亲君子,远小人,广纳忠谏,屏谗睨慝,尽量减少各种工程建设,停止巡游田猎活动,减轻百姓负担.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妾虽处九泉之下,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妾将不能再陪伴陛下了,但是儿女辈不必让他们前来.我要说的都和陛下说了,他们来了也挽回不了什么,见到他们悲哀,反而让妾心里不踏实.”皇后说到这里,从袖子里拿出藏了好几年的毒药,说:“妾在陛下病重之时,曾发誓以死相从,不让自己成为第二个吕后.”她想采取类似安乐死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几天后,皇后在立政殿去世,她留下了十卷书,题为《女则》,乃是皇后采自古妇人得失事,撰写而成.还有几片散着的文字,论驳汉明德马皇后以不能抑退外亲,使当朝贵盛,徒戒其车如流水马如龙,是开其祸败之源而防其末流.太宗托在手上,览之悲恸,以示近臣日:“皇后此书,足以垂范百世!朕非不知此乃天命,伤悲也于事无补,但自此以后,人内廷不能再听到皇后的规谏之言,失去一位良佐,所以尤为痛心!” 按照皇后的遗愿,太宗即刻下令,召回了房玄龄,使复其位.又以简洁的方式处理了后事.
我把三篇介绍融到一起,好累啊!删添了好多.

〖贤哉长孙,母仪何炜〗

名字
长孙皇后的名字于史未有记载,据《观世音经信笺注》所载,其小字为“观音婢”。

生平简介
[1]长孙皇后(601—636),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高祖稚,大丞相、冯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将军。父晟,字季,涉书史,趫鸷晓兵,仕隋为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为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

全部展开

〖贤哉长孙,母仪何炜〗

名字
长孙皇后的名字于史未有记载,据《观世音经信笺注》所载,其小字为“观音婢”。

生平简介
[1]长孙皇后(601—636),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高祖稚,大丞相、冯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将军。父晟,字季,涉书史,趫鸷晓兵,仕隋为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为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乐安王高励之女.
长孙皇后于仁寿元年出生长安.大业九年(13岁)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二子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初谥曰文德.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文德顺圣皇后。
贞观政要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长孙皇后的诗〗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高士廉 (576-647)
高士廉,李世民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致主动将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在贞观年间,任侍中、安州都督、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申国公。主持编撰《氏族志》。
高士廉一家三代仆射(宰相),子为尚书、驸马,外甥为太尉,外甥女为皇后,一时无两。想想北齐皇族中他那些年不过四十就暴死的高家堂叔、堂兄弟们,高士廉一支可谓是下场最好的。即使日后长孙无忌被诛,其子高履行也仅仅受牵连贬官而已。
长孙晟(551—609年),字季晟,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著名军事将领。座驾:千里追风驹,兵器:五神飞钩枪,经典之战:大破突厥
长孙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隋书·长孙晟列传》)。北周时崇尚武功,贵族子弟交游皆以武艺相夸相敬,每次共同驰射,同辈皆在长孙晟之下。长孙晟十八岁时为司卫上士。起初没有名气,别人也不知其才能,唯杨坚一见,深赞其异才,携其手并对人说:“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隋书·长孙晟列传》)?
点评:长孙晟“好奇计,务功名。性至孝,居忧毁瘠,为朝士所称。”“晟体资英武,兼包奇略,因机制变,怀彼戎夷。倾巢尽落,屈膝稽颡,塞垣绝鸣镝之旅,渭桥有单于之拜。惠流边朔,功光王府,保兹爵禄,不亦宜乎”(《隋书·长孙晟列传》)!
长孙晟在其一生中,同突厥交往达20余年,虽未指挥过大的作战,但凭其出众的谋略,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北境安宁,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一个强大的突厥帝国,从根本上就是毁于长孙晟之手,此功非常人所能及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