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秦晋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0:32:10
春秋时秦晋关系春秋时秦晋关系春秋时秦晋关系春秋之时秦与晋的关系,是典型的强权之间智勇齐斗的关系,它的存在与发展只是战国画卷打开之前隐隐露出的冰山一角,两枝小荷提前将尖角浮出了水面,在历史的风雨里提前临

春秋时秦晋关系
春秋时秦晋关系

春秋时秦晋关系
春秋之时秦与晋的关系,是典型的强权之间智勇齐斗的关系,它的存在与发展只是战国画卷打开之前隐隐露出的冰山一角,两枝小荷提前将尖角浮出了水面,在历史的风雨里提前临岸承接并接受考验.在以战争为背景下的一次男人与男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一次锃光闪闪的亮剑与对决时,谁是最后的赢家?谁又会在观潮的堤前舒展着心中的那若即若离的梦呢?
  应友之邀,先提重耳(晋文公).
  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秦呢?秦穆公多少有点爱才,当重耳流落他国时,除了吃喝玩乐全包外,还有赠品相送,即他的女儿——怀赢,允许他不买票就上车.穆公之意很是明确,从现实的恩义上来说,我对你有恩;从实用的爱情角度来讲,我们有情;在他送走女儿及他的女婿时,他是以求与晋结为永世之好的.所以后来多少婚庆的门楣上就有了“秦晋之好”一词,估计是好得不能再好之意.之后,上讲说到,晋联合秦等就有了著名的城濮之战,这是他们无猜无隙的蜜月,细算了一下,当有4年,没到七年之痒啊,亲情友情因利名之绊,连一般的朋友也懒得做了,有点儿戏时的过家家,来得唐突了点.
  事出皆有因,存在就有理由,世上哪有无来由的爱恨情仇呢?而在晋秦身上,我认为有三:
  重耳因城濮之战而名震中原大地,周襄王封晋文公为候伯,诸候唯重耳马首是瞻.这些人中秦穆公就有些不平,不服从领导,没有上下级的观念,不知如三国时魏延样地天生反骨倒值得考究.当时心想,只是我与周王朝有点距离,就得生份?距离不美吗?何况在城濮一战中咱的功劳也不比谁小啊,就他重耳指挥指挥,嘴皮动动,基本上还是靠了大家的嘛,凭什么啊?人心中有愤恨,或是一些主观上的想法未在客观的桌面上进行讨论、分析、对比,当然会剑走旁锋,这一次劈到了翁婿两人的心头.此为首痕.
  襄王在位16年,有件齿寒的事,就是他的弟弟王子带,引狄人攻襄王,害得襄王狼狈地逃到了郑国,天子脸面丢得精光赤条.秦穆公知道后,让使臣对晋文公说,我借下你的道去勤王.——意指保护皇帝.本是好事,工作积极主动,只是一心二用,用意明显,想出点风头.晋文公没搭理,让人回话:你那么远跑来,很是辛苦,这勤王一事,当由我兄弟加女婿来担当就行了.实话说,这重耳也不是位省油的灯啊,心思干嘛我到手的便宜要让给你,我把人情放袋里了.秦穆公听到重耳讥讽后,气得真想当场喷血,好个白眼狼啊,我算白混了.想想路远没辙,丝丝缕缕恨意又搁在心里了,只是事后听人说晋国耀武扬威地平了王子带之乱,顺顺当当地让周王该回哪就回哪时,想风头让文公占了先,心里便不住地滴血,这是二裂痕.
  还有一事就是在公元前630年时,讨论共同出兵讨伐郑国,清算清算郑国两面派及墙头草的原则性问题.自古脚踩两只船的人,基本都讨不到什么好,到头来不光咂到了脚前掌还捎带脚后跟,自是说的郑国.因郑国事楚,指向楚投降,不把中原弟兄当同志了.就在二人同仇敌忾包围郑国准备算帐时,郑有一说客那叫烛之武的人的一番话,让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烛之武,是郑国内的一卖嘴皮的干部,趁夜色掩护下,按特警的下城技术,夜下城墙,直奔秦营,对穆公说了一番这样的话.
  “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知要亡国了,在亡时如有益于你,就不来麻烦你了.为什么要亡郑而让别的国家得到好处而你却吃亏啊?如果秦国以后事主中原的话,我国作为东道主,你来来往往我供着你,作为你的跳板,要粮有粮要草有草,对你有莫大的利益啊.而且秦王你过去曾厚待过晋文公,晋国许秦国割河外之地,晋国早上渡河归国,而当天就筑城以防秦国来取,这事当尚在记忆之中,简直是朝令夕改的造词专家啊.晋国贪得无厌,将来既然得了郑国,必然向西扩张,向西必害你秦国,你现在帮助了晋国,其实是害了你自己啊.”
  这样一番晓之以理,言之有节的话,既摆了事实,又有了对秦可能的利好的话,直说的秦穆公大部出仓,只留少部分参股!于是暗暗与郑国立下盟约,说好了自己先回了秦国,只留下了杞子等几位将军在郑国象征性地开展工作,并让郑国以后即便不拉勾也要兑现诺言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说明,口才是人才的第一要素,摇起鼓簧之舌,可退百万大军啊,那一点点的唾沫星儿从烛之武的牙缝里吐出,不啻是淋在秦王的心里,除了拨凉外,还有些拨云见日之感呢.
  一听说秦军回撤,晋国的狐偃建议乘机攻击秦军,而重耳念过去的恩义,还有就是为以后的霸业着想,不想与秦国撕破脸自相残杀,就教训教训了郑公,尔后也撤了兵回晋.当然,晋文公的目的基本没有达到的,他也恨秦穆公这位老丈人不仗义,在关键的时候溜号搞变通,心想作战舞台上缺了胳膊总是少了点气势,舞台下呢也少了些称道鼓掌的观众听众,于是暗觉剑芒独舞,一如曲高和寡之味,如何不意境阑珊,有些隐痛呢.
  公元前628年的4月,正是莺飞草长春光烂漫时,郑文公在受刺激后两年终于去世.同年12月,晋文公也在漫天飞雪萧水寒山中吟完霸业最后一曲.
  而此时,晋襄公仓促即位,秦穆公钢牙咬碎.
  前说秦在围郑时,留下杞子及兵卒等在郑,这时,老鼠仓似乎有得用了.
  晋人在举国哀悼时,杞子在郑国正派人给秦穆公通风报信:郑君让我看管北门的防卫,若带兵来偷袭,我一放门,可得郑国了.说得是如吃豆腐般地轻巧.秦穆公有点心动,行动前但还是谦虚地问了蹇叔,蹇叔回答:这么远去攻打,不易成功,我军越千里而偷袭郑国,郑国必然知道,没等我们前去,而敌人就有所准备了,实在是没有什么成功的把握啊.但秦穆公此时宁肯相信自己的小脑也不信别人的大脑了,不以为然地,毅然决然地派了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与白乙丙三人为将,领兵汹汹东来.隆隆的马蹄声难掩蹇叔的恸哭啊,这位老兄知道了这两个儿子出门容易回家难啊.
  公元前627年的2月,秦军经洛阳,千辛万苦抵达滑国境内,遇到郑国的商人弦高,牵了12头牛来慰问,孟明视奇了,就问弦高为何这样客气,弦高对他说,我郑国国君已提前知道你们来到了滑国,有点匆忙,就让我先代表他,给你带点区区薄礼,不成敬意.后面还有呢之类的话.其实这时弦高已暗暗派人速回郑国,禀明军情,作好迎战的准备了.商人爱国到此份上,此份智勇也属弦高一人了.
  注:滑国是周朝分封的同姓小国,国都故址在今河南睢县西北,后来迁到费(在今河南省偃师县氏缑镇西南)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所灭.
  这边孟明视一听,知道了郑人必有准备,想偷袭奇袭已无可能,孤军深入又没有后援,打持久战不行,同时也怕郑国打麻雀战呢.权衡利弊之后,想想还是先在滑国内驻扎下来吧.秦军赶了这么远的路来,后勤补给也没有跟上,没偷到郑的鸡,倒想到了滑国这身鸡毛来了.
  郑穆公自知道弦商密报,立即派人探视秦大夫杞子的馆舍,见他与秦兵一起,正忙着收拾兵器搞得是不亦乐乎时,就让儿子告诉他说,你到我处很久了,发了你们两年的工资及福利了,我们自己倒没有保障了呢,如今听说你们要走,我那里有个地方让你去啊,你可以打猎为生,这样一来也可缓解我郑国的财政困难如何啊?一听这样说,当时留在郑国的三位将军,一位就是杞子,还有两位,都面面相觑,知道郑国开始赶人了,谁让他们没有参加工作?还想作恶人,想想不敢回秦国,没功劳也没苦劳啊;也不敢再有伐郑之念,还处在别人的包围圈里呢?有话语权吗?于是各顾各地,杞子逃到了齐国,另两位也各奔东西,其余士兵也一哄而散,成了没人管了的后娘养的,却连后娘是谁也不知了,只得自寻出路,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排除万难,而没有胜利了.
  孟明视把滑国拨得一地鸡毛并不是件难事,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一定下来,当天滑国就从版图上消失了,孟明视倒不近视,听说杞子等内应都已离去,作鸟兽散了,也就没敢想伐郑了,只好带着滑国掠夺的财物美女等,撤兵回秦.当时是在春末夏初之时,那些个百姓自然是心想其宅其田其人,而迫于腰间有物相顶,没的办法,端的是人间惨事一件了,心想那偃师县氏缑镇怕也成了南柯一梦了.
  晋国自去年文公归去,还处在国丧之中.听到报告后,急与大臣商议,首先是先轸发了言,他对襄公(重耳之子)建议:秦穆公违背骞叔的忠告,贪婪兴师,是天赐于我攻击于秦的机会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贪婪的人不能纵容放过,放了他我们以后就有难了,必击秦军是他的原则.栾枝呢,以为秦穆公对晋文公有恩,今偷袭秦军,将有何面目面对先君,主张不攻.先轸说,秦军对我国的国丧不吊孝不悲痛,倒有点象是吊命来了,娘的还兴兵伐我们的同姓(姬),是他自己没礼貌没修养纯属自找的,怎么能够老是顾及过去的好处恩情呢?我想,一日纵敌,必将为数世之患啊.我们为后世子孙考虑作出的正确的决策,当不会对不起先君的.晋襄公听此煸情的话语,自也把持不住,热血上涌遂决定兴兵击秦.所以由秦晋之好到面善心不和再到如今的撕破脸真打一场,确实是一个极大的转折.
  公元前627年3月下旬,晋军首先抵达肴函地区设伏,这一地区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其地理形势大致为:西起桃林,东至渑池,全长160公里,尽是大山之中,大山中裂成峡谷,绝壁千仞,有路如槽,深险如函.后称为函谷关.此谷的东侧,则有肴山,分为东西二肴,其谷称为肴谷,东谷内峻阜绝涧,车不得方轨,而西肴则十二里全是石板路,险绝也不亚于东肴.
  按此形势,先轸作了如下部署:晋军东西二部,占据峡谷两侧高地,并以一部阻于通道处,准备待秦师全部进入峡谷小路中,即阻两头,分段围歼.俗称关门打狗.而命戎人的军队在肴山地区的小路上进行伏击,因为他们就是本地人,熟悉这里的地形,按现行说法是打游击,小伏击.
  晋军的此种部署,其实就是张开了一个大大的口袋,等着秦军在没防备的情况下一骨脑地往里钻,再收口,再围歼.算盘打的是哗哗响.
  而当时的秦军,却十足是一个个搬运工,将掠夺滑国的百姓及财物等,正由滑国蚂蚁搬家似地搬在回秦的路上,行李较多,军队的行动显得有些迟缓,到达肴函地区时,因为道路崎岖难行,行军的队伍一列纵队开进,队伍拉得很长.
  4月6日,全军进入口袋,两边晋军从高地猛冲下来,正如下山的猛虎一般,势不可挡,秦军前后乱糟糟地不能相救,基本上被歼于谷中,秦将孟明视及西乞和白乙丙等人当了俘虏,肴函之战宣告结束.《孙子兵法》中的《地形篇》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验收.那“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的理论,后来被俘的孟明视真是后悔没有在马上狂读十遍.
  后,秦三将交枪不杀,带回了晋国.前提到的怀赢,晋襄公的母亲出来为家乡父老说话了,求襄公放了三人.襄公自然就放了,被先轸一顿骂,想追回三人也是不能.秦穆公是开明的主啊,非但没怪罪他们,反而起用他们仍为将,此后,晋秦二国几年内,较大规模的战役开了五场,各有胜负.前提到谁是最大的赢家时,这时就有了下文,他就是楚国!这位始终站在思想前沿阵地的人,在晋秦混战难以精力集中于中原的安全稳定之时刻,吞并了今大别山区的江、六等小国,直接给陈、蔡等国构成正面的威胁,眼看楚国势力又在中原呈点点星火之势,晋既为霸主,肯定不会不管不问,这就形成了下讲的为了中原而有的楚晋之战.
  余评:秦晋两国,在战国时,因为共同想称霸中原的企图,政见不和,行动乖张也属正常.因晋文公升为候伯,穆公不平;因围郑时秦的单独撤兵,晋公内心怏怏;都在说明秦晋两国由于利益的纷争促成了今日的裂变.在战略上,他们其实都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因为他们的这种鹬蚌相争,楚公这位渔翁得了利.两公的军事见地,没有百里奚及骞叔和先轸的高明,这样子的两败俱伤,这样的政略转变的谬误,自是不可言喻.孙子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可以说,秦穆公因愤于不能进入中原而兴师;晋襄公因愠于秦乘晋丧而越其境而致战,若由政治观点来说,两人都已失去了.
  此后,恩爱已决,仇恨似海,两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自是难免.当秦晋两家刀兵相见时,其实应该想想晋文公在位时的做法,他的联诸候抑楚的战略,着实比他人高出一筹,文公登高望远,振臂一呼,中原得以稳定,民众得以安生,政经得以发展,而在他逝去后,中原的窝里斗的结构,那种鼠目寸光、蝇营狗苟的作派,着实让后来人汗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