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原创的《西塞山怀古》作者刘禹锡的古诗鉴赏文.要求五百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5 18:58:14
求一篇原创的《西塞山怀古》作者刘禹锡的古诗鉴赏文.要求五百字!
求一篇原创的《西塞山怀古》作者刘禹锡的古诗鉴赏文.要求五百字!
求一篇原创的《西塞山怀古》作者刘禹锡的古诗鉴赏文.要求五百字!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为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诗人把这场历时五个多月纷纭复杂的历史过程全部删去,只截取了王濬发兵和吴国灭亡这两个开始与结束的场面,便集中概括了历史的全部过程.“下”与“收”二字,连贯而成,相互呼应.前者表明王濬兵来之迅猛;后者写出东吴政权覆灭之命运,冠以“黯然”,更见惨凄.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伐,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但王濬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吴书·孙皓传》),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见了.“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具有政治家头脑的刘禹锡,对这一点自然理解得很深,所以他积极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奋起改革时弊,力求挽救衰败的唐王朝.可是残酷的现实,使自己的愿望不仅不能实现,反而使自己与集团其他诸人都屡遭迫害与打击.所以这里的“几回伤往事”,不仅有对前朝兴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一个“伤”字,充分表现了悲痛之情.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当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当世是主.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