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衣食足”才能“知荣辱”吗眼下的中国,不守规矩、不讲道德的现象并不罕见.要是批评多了,有人会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人现在还不富嘛!”管仲的名言竟成了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04:31:54
只有“衣食足”才能“知荣辱”吗眼下的中国,不守规矩、不讲道德的现象并不罕见.要是批评多了,有人会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人现在还不富嘛!”管仲的名言竟成了不
只有“衣食足”才能“知荣辱”吗
眼下的中国,不守规矩、不讲道德的现象并不罕见.要是批评多了,有人会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人现在还不富嘛!”
管仲的名言竟成了不讲文明的挡箭牌.事实上,有很多例子证明,不必一定 “仓廪实”,人们就可以“知礼节”.比如,二战后德国一片废墟,国家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1945年冬天十分寒冷,又没有暖气.于是,大家上山砍柴用来烧火取暖做饭.有人提议保护小树并做上记号,不要砍.结果,虽然没有人监督,做了记号的小树都留了下来.
按道理,人都快冻死饿坏了,还管什么小树大树,烧了再说吧.可是德国人没有.在德国街头,有时也会发现乞讨者.他们往往不是简单伸手讨要.笔者在德国曾见到这样的乞讨者,他们在面前的地上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请留下您的生日日期和电话,我会在您过生日的时候送来祝福的.”这些做法似乎都证明了,不一定衣食足也可以知礼节吧?
当下中国,从整体看来,人均国民年收入也已超过一千美元,不少人的“仓廪”更是明显超过殷实阶段,但却常常让人看到“衣食足”而不“知礼节”的行为.开着豪华的车,鸣着喇叭抢行人的先行权;西装革履衣着光鲜,闯红灯无所顾忌;吃着山珍海味,对着服务员劈头盖脸大声喝叫;出国旅行时常把随地吐痰这样的陋习带出国门.这样的情形,怕不在少数吧.管子的话,放在眼下的中国,不知道会不会改成“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了.
可见,物质基础并不是国民修养提高的充分条件.德国人那种做法,当然有之前一定程度上仓廪实的基础,但根本还是来自长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培养.自律、秩序等优良价值观的教育,早在17世纪普鲁士王朝时期就开始了.教育代代相传,进入了国民的血脉之中,甚至形成了德国国民习惯的一部分.歌德当年说:“假如不是通过一种光辉的民族文化均衡地流灌到全国各地,德国如何能伟大呢?遍布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剧院,作为支持和促进民族文化教养提高的力量,是绝不应被忽视的.”
笔者认为,管子的话,应该是在说一般的社会现象,并没有说衣食不很富足,人们就一定不可能懂一些礼节.还记得小时候,生活十分拮据,就常听到父母对后辈做出“人穷不能志短”这样的教导,但是这样的话现在好象很难听到了.
其实,中国的文化积淀中最不缺乏这样的精神:无论身处何种情形,都能保持良好修养和品格操守.孔子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孟子主张“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还有人民解放军当年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自己再冷再饿,不会侵犯老百姓一丝一毫.
不可否认,很多中国人依然为衣食而奔波劳碌.在知礼节、知荣辱的问题上,我们当然也不应该太过于理想化,不可能期待人人都能成为颜回那样的人.但是,我们是否可以问一问:当前中国人道德素质上的一些弊端,是否就是“天经地义”的,要等到仓廪殷实到什么程度才能改善呢?我们需要的,不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借口,而是一种反求诸己的精神,在文化精神层面反思我们的问题所在.中国文化积淀中,有取之不竭的优秀精神,需要我们重拾起来.如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被抛弃的精神宝藏多一些“认领”,那么中国人“知礼节”的进程,恐怕要快很多吧.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第一段引用有人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只荣辱.中国人现在还不算富嘛!''作用是什么?( )
只有“衣食足”才能“知荣辱”吗眼下的中国,不守规矩、不讲道德的现象并不罕见.要是批评多了,有人会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人现在还不富嘛!”管仲的名言竟成了不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应该重视民族文化精神的培养,不断提高国民修养.
2、引用的话的作用是:通过引用这句话从而提出论点,进一步论证中国现在究竟是否需要提高民族文化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