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的经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6:40:29
杜聿明的经历?
杜聿明的经历?
杜聿明的经历?
杜聿明(1904-1981),陆军中将,字光亭,陕西米脂人.1924年3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受训6个月后,被分配到何应钦第1教导团第1营第3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因善理财,升副排长.1925年春,随第1教导团参加第一次东征,在陈赓宣传队担任检察部队军容风纪的任务.1926年7月,加入张治中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兵团,任中校连长.1930年初,蒋介石成立教导第2师,张治中任师长,杜聿明任该师第2旅第5团1营中校营长,不久升为该师第6团上校团长.是年冬,教导第2师改番号为陆军第4师,杜任第12旅第24团团长.1932年初,率24团参加大别山“围剿”红军,在霍丘击败红军旷继勋部,得到师长徐庭瑶的赏识,晋升少将团长.是年冬,徐庭瑶升任第17军军长,杜也随之升为该军第25师第73旅旅长,不久又升为该师副师长(师长关麟征).
1933年3月,日军进占热河并向长城各要塞推进,第25师奉命开往古北口阻敌进犯.3月10日,日军第8师团及骑兵第3旅向第25师阵地发起进攻,关麟征负伤,杜聿明代理师长,指挥25师继续同敌浴血奋战.日军伤亡2000多人,始终未能攻破25师阵地.3月12日,杜奉命将阵地交与第2师,率部撤至密云整补.是年秋,杜聿明进入南京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一期进修.1936年3月毕业后由徐庭瑶向蒋介石保荐到南京陆军交辎学校任学员队队长.1937年,交辎学校战车营、交通兵第2团所属装甲汽车队合编,并补充一批战车,建成国军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委为第一任团长.“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杜聿明率装甲兵团第1营的2、4两连,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经过激战,日军登岸的企图终未得呈.
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不久扩编为第200师,杜聿明任师长.他全力以赴大举练兵,亲自到营地督导编练,同时自己也刻苦学驾驶和修理,常同士兵一样钻到车底检修底盘,把新发现的问题随时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饥似渴地探讨机械化部队的作战战术,逐渐系统地掌握了这一新型兵种的作战指挥要领.在他的带领下,全师官兵钻研技术蔚然成风,形成了练兵高潮.当时,国民党随军记者评论说:“他虽非机械专科出身而钻研机械知识,极有心得,治军之暇,仍手不释卷,将来学问之造诣,兴事之成功,无可限量也.”同年12月,第200师扩编成新编第11军,杜任副军长,移驻广西全州.不久,改番号为第5军,杜升任军长,下辖戴安阑第200师,邱清泉新编第22师和郑洞国荣誉第1师.该军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成立的唯一的机械化新军.杜提出:“操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新军具有“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诚、勤)的朝气.在杜聿明的训练下,第5军的战术技术日有长进,被重庆军事委员会列为全国第一.
1939年11月17日,为截断我西南国防交通线,日寇在防城、北海登陆,进占钦州,发起对华南的攻击.11月24日,号称“钢军”的日军板垣第5师团之中村正雄12旅团进占南宁,一个月后,又攻陷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12月16日,杜聿明奉命率第5军反攻昆仑关.这是第5军组建以来第一次参加大规模的战役,杜聿明要求各师长:“督促本部官兵奋勇向前,一举消灭敌人的”钢军“,打出我们第5军的威风来,让日本鬼子知道中国机械化部队的利害!”18日拂晓,在战车、炮火掩护下,第5军对昆仑关守敌发起猛烈攻击.郑洞国荣誉第1师担任主攻,与日寇展开白刃战,首先占领了仙女山.当夜各部乘胜进行夜袭,占领了昆仑关.可是,19日午后,日军在大批飞机掩护下发动反攻,昆仑关又被敌夺去.此后,双方反复争夺,伤亡惨重.杜聿明亲临前沿阵地指挥战斗,他运用灵活战术,机动作战,随时调整作战部署,成功地包围了昆仑关之敌.日军凭着“钢军”武士道精神和所占优势地形,顽固抵抗.杜聿明经过缜密的分析,决定采取“要塞式攻击法”,稳扎稳打,缩小包围圈,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从23日起,敌虽增援2个大队的兵力,旅团长中村正雄亲自督战,也不能挽回败局,反被当场击毙.第5军相继攻克同兴堡、罗塘堡、653高地.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亲自督军奋战昼夜,前赴后继,终于夺取了界首阵地.杜聿明情不自禁欢呼:“昆仑关大门打开了!”31日,邱清泉新22师以凌厉攻势突入昆仑关,这次战役遂以中国军队的重大胜利而告结束.日军1个旅团长、2个联队长、3个大队长被击毙,班长以上军官死亡达85%以上,士兵死亡4000人,被俘100余人.旅团长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本上写道:“帝国皇军第5师团第12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更强的军队……”
捷报传出,举国欢腾,全国各地记者纷纷前来采访.当时《中央日报》在题为《记杜聿明将军》的文章中称“我国机械化部队开始歼敌,则杜将军聿明督率始,在昆仑关大捷后,敌人开始认识到,我国军队已踏入世界近代军队行列.”昆仑关战役结束后,杜聿明在巍峨的昆仑关上建了一座“陆军第5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含着热泪亲笔楷书了400字的悼念碑文.他对记者们说:“这次抗战胜利……需要着重宣传的是,本军是民众的武力,民众是本军的父老,本军的胜利,其实也是民众的胜利.”
1941年2月,杜聿明作为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成员,赴缅甸、印度、马来西亚作军事考察.杜聿明在考察报告书中指出:日本截断滇缅公路,是为了达到夺取英殖民地,又封锁中国的目的,中英两军为确保仰光海港,应集结主力在缅甸边境预先构筑阵地采取决战防御.当时正在缅甸的英国驻新加坡总督波普汉中将看了这份报告书,不觉大吃一惊,问杜:“象你这样富有理智而又刚强果断的将领,中国有多少?”杜聿明自豪地回答:“俯拾皆是.”波普汉中将听后,两脚一并,给杜聿明行了个军礼,说:“那末,胜利属于你们!”
1942年初,中国派出远征军,以罗卓英为第一路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美国将军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指挥第5、第6、第66三个军在缅甸与英军并肩作战.杜聿明第5军为中路,其先遣部队戴安澜第200师于3月8日到达同古,9日接收英军防务完毕,18日在皮尤河与日军第55师团先头部队发生激烈的前哨战,歼其大部.杜聿明根据所获敌人文件,判断当面之敌最多不会超过2个师团,决心集中主力,击破当面敌人,进而协同英军收复仰光.杜并亲赴同古,指导200师固守同古,掩护我军主力的集中.3月20日,同古序战开始.一连数日,日军每天出动百余架次飞机对同古城进行狂轰滥炸,日第55师团集中主力猛攻第200师,并施放糜烂性毒气,我200师将士英勇抵抗,始终拒敌于城外.3月29日,自私自利的英国人抛弃了中国盟友,未打招呼就仓皇撤退,把同古的侧翼暴露给了日本人.第200师已在同古连续战斗12个昼夜,补给中断,而日军增援部队第56师团已到达同古附近,很快即可加入攻击,第200师有被歼灭的危险.杜聿明审时度势,决心放弃同古会战计划,令第200百师突围,以保全战力,伺机再与敌决战.但史迪威坚决反对,仍坚持以不足的兵力向敌攻击,双方争执至闹翻.在杜聿明看来,史迪威好大喜功,一心指望打大仗出风头,第200师是中国的精锐部队,也是杜聿明的本钱,拿别人的本钱作赌注当然不心痛.杜聿明未理睬史迪威的命令,命令新22师在南阳车战发动佯攻,掩护第200师撤退.第200师成功突出重围后,杜聿明令新22师在斯瓦河南北岸构筑逐次抵抗阵地,以掩护主力集中,准备平满纳会战.他根据当前地形、敌我战术特点及同古被围的教训等,制定了“利用隘路预设纵深阵地逐次抵抗优势敌人的攻击”的战术,这种战术虚虚实实,使敌人捉摸不清,不敢冒进.新22师以不足万人的兵力,抗击日军2个师团近5万人的兵力半月之久,毙上日军4500人,而自己只伤亡1500人.至16日,我军安全进入平满纳既设阵地.杜聿明的成功指挥,达到了以少胜众、以劣制优的目的,创下了抗日远征史上罕见的成功战例.
4月18日,史迪威与罗卓英决定放弃平满纳会战,重新部署曼德勒会战,计划将第5、第66军分布于长达300余公里之平曼公路上.杜聿明认为这样分散兵力,被敌人各个击破,主张要么在平满纳打下去,要么退守棠吉,守住腊戍的前方门户,反对无准备的曼德勒会战,但未受史、罗采纳,杜只得服从命令,放弃了棠吉.日军趁势占领裳吉,并于4月29日占领腊戍,从西南面截断了集结于曼德勒附近准备会战的中国远征军后方.至此,史迪威和罗卓英制定的曼德勒会战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就宣告破产.远征军陷入三面被围困境.当天,中、英、美三方指挥官举行了最后一次联席会议,英军总司令亚历山首先宣布:英国准许中国远征军到印度避难,但入境前须申报难民身份,由英国军队矛以收容.杜聿明对这一带有侮辱性的“邀请”极为愤慨,当即站起来说:“我的部队不能接受亚历山大将军的‘好意’.既然我们从中国来,就该回中国去.我想我有自己的国家,不必上印度去做难民.我相信日本人挡不住我的道路!”说罢戴上军帽,凛然退场.4月30日,远征军各部分头实行总撤退,从此走上惨绝人寰的惨败境地.孙立人率新38师随史、罗撤往印度,杜聿明第5军遵蒋介石的命令撤向国境.各部经过之处,多是崇山峻岭、山峦重叠的野人山及高黎贡山,森林蔽天,蚊蚋成群,人烟稀少,给养困难.加以原始森林内潮湿特甚,蚂蝗、蚊虫以及千奇百怪的小巴虫到处皆是.蚂蝗叮咬,破伤风病随之而来,疟疾、回归热及其他传染病也大为流行.沿途官兵死亡相继,尸骨遍野,惨绝人寰.杜聿明亦感染重病,几乎殒命,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因重伤殉国.8月,杜聿明率残部回国,向蒋介石请求处分,蒋却反而擢升杜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1945年10月初,杜聿明奉蒋介石之命用武力把“云南王”龙云赶下了台,得罪了龙云.于是蒋介石将杜聿明调离云南,于10月16任命他为东北保安司令官,接收东北.
1945年11月15日,杜聿明以2个军向三海关进攻,次日破关而入,一直打到锦州.国共两军不断增兵,仗越打越大,双方主帅杜聿明和林彪,都是当年黄埔学生,杜为一期生,林为四期生.1946年5月14日,杜聿明集中10个师的兵力围攻四平,林彪主动撤退,杜进入四平,接着又占领了长春、永吉.此后,由于占地广、战线拉长,兵力不足,他不得不在松花江以南停了下来,再也无力北上.于是,杜聿明决定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计划先消灭南满共军,尔后再全力转兵北上,夺取北满地区,进而占领全东北.林彪针锋相对,采取“南打北拉,北打南拉”的作战方针,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杜聿明南北满来回跑,损兵折将4万人,被迫放弃“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方针,转而采取“内线作战,持久防御”的作战方针,杜林二人攻守之势骤然互易.杜聿明转入防御后,仍未摆脱占地广而兵力不足的窘境,整个防御体系显现出捉襟见肘,首尾难以相顾的危险状况.为此,杜向蒋介石要求增加2个军的兵力,但蒋在关内各个战场都陷入泥潭,哪里还有兵力调给他.杜无奈地对他的副司令官郑洞国说:“明知不可为,也只有勉力为之了.我估计林彪很快就会向我们发起进攻,我们只有坐等挨打了.”杜的估计果然应验了.1947年5月,林彪渡江南下,展开大规模的夏季攻势.6月15日,对四平发起总攻,四平守将陈明仁顽强抵抗.杜聿明以郑洞国指挥沈阳主力,孙立人指挥长春新1军,南北对进,解了四平之围.虽然四平解围成功,但杜聿明在林彪的整个夏季攻势中损失了8.3万人和42座城镇,处于更加不利和被动的地位.杜聿明忧郁成疾,于7月8日离开东北到上海治病.
1948年6月,杜聿明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2兵团司令官.10月,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攻破锦州.蒋介电召杜聿明到北平开会,讨论收复锦州事宜.杜认为目前收复锦州是凶多吉少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而蒋介石似乎老糊涂了,有六成把握就想同解放军决战.于是他引孙子兵法对蒋介石说:“庙算胜者得算多,庙算不胜者得算少,多算胜,少算败.现在我们算到六成,只会失败,不会胜利.” 但蒋执意收复,即命令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官,指挥沈阳主力和葫芦岛部队东西对进,收复锦州.杜聿明无可无奈地接受了这“跳火坑”的差事,重返东北收拾残局.10月28日,廖耀湘西进兵团10万人马在辽西会战中全部被歼,11月2日,沈阳失守,杜聿明即指挥东进兵团5个军12个师由葫芦岛乘船撤逃.
11月6日,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11月10日,杜聿明奉蒋命飞徐州,仍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指挥解黄百韬第7兵团之围.此时,总司令刘峙正对共军的作战企图无法判断,束手无策.刘峙见到杜聿明后,简直如见到救星一般,立即将作战指挥权交给了杜.12日,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两大兵团由徐州东援黄百韬,但遭华野阻援部队顽强阻击,眼看着黄百韬兵团被围歼而无可奈何.11月28日,蒋介石把杜聿明召到南京开会,决定放弃徐州.杜认为既要放弃徐州,就不能恋战,既要恋战,就不能放弃徐州.建议徐州主力经永城撤到蒙城、阜阳地区,以淮河作依托,再向共军进攻.蒋当即批准了杜的计划,命杜马上返徐州进行部署,一定要想法把徐州的3个兵团安全地撤出来.杜聿明回徐州后立即召集各兵团司令官开会,提出“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原则.要求各部在撤退中以“滚筒战术”行进,即各兵团形成一个圆球或圆筒式态势,以免被解放军包围.12月1日,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3个兵团撤离徐州,向永城方向滚进.但在12月3日,杜聿明接到蒋介石空投的手令,令其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解黄维兵团之围.杜认为蒋的命令违背了当初他提出的“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允诺,将导至全军覆没.他最初想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按原计划继续向永城方向撤退.但转念一想,如不解黄维之围,蒋必将整个失败的责任归罪于他.于是,他把各兵团司令官召来,出示了蒋的手令后说:“大家考虑一下,我们敢于集体向总统负责,就继续向永城方向撤退;不敢负责就打,这是军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重.”最后,众将决定服从蒋的命令,停止撤退,前去解救黄维兵团.杜聿明即下令采取“三面掩护,一面攻击,逐次跃进”的战术,向濉溪口发起攻击,结果没救成黄维,自己也被包围于陈官庄地区,陷入外无援兵,内缺粮弹的绝境.杜聿明向蒋介石呈献了上、中、下三条计策,供其选泽.上策是集中武汉、西安的兵力与解放军决一死战,中策是持久固守,以争取政治上的时间,下策是冒险突围.但蒋介石选择的是下策,杜大失所望.1949年1月6日,华野对杜部发起总攻.9日晚,杜聿明见部队陷于混乱,无法控制,遂决定各部队分头突围.他自己带着副官、卫士10余人单独行动,10日凌晨即被解放军所俘,从此开始了长达10年的战俘生活.
1959年12月,杜聿明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被特赦.1961年3月,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专员.1964年11月,当选为第4届全国政协委员.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同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终年77岁.全国政协在悼词中给予杜聿明以高度评价,称他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