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菁华百则》1,6,9,13,15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15:42:40
《古文菁华百则》1,6,9,13,15翻译
《古文菁华百则》1,6,9,13,15翻译
《古文菁华百则》1,6,9,13,15翻译
古文菁华百则的译文(部分)
P68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国,没有一个穿丝绸衣服的婢女,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仲孙它劝谏他说:“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彩啊!”文子说:“我也愿意那样.然而我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啊,我因此不敢不节俭.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
P71(1)荆,楚也.(2)以刑正其民.(3)成,平也.(4)威,畏也.(5)刀锯,小人之刑.弊,败也,日败,用之数也.(6)斧钺,大刑.不行,不行于大臣也.(7)言用兵犹用刑.(8)刑杀有过者也.(9)由大臣也.(10)怨望者由小细民(11)诛,除也(12)忍以义断(13)外者,刑不及也(14)忍行之于小民(15)幸,徼幸也(16)讵,犹自也.偏,偏有一(17)在外,外有患也(18)释,置也
P131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节,但品德很好,在家中每每从事辛勤劳苦的粗活,一点不感到难为情.班超很有口才,广泛阅览了许多书籍.
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往担任校书郎,他便和母亲一起随从哥哥来到洛阳.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便说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后来,他去见一个看相先生,这人对他说:“尊敬的长者,你虽是一个平常的读书人,但日后定当封侯于万里之外.”班超想问个究竟.这算命的指着他说:“你有燕子一般的下巴,老虎一样的头颈,燕子会飞,虎要食肉,这是个万里封侯的命相.”过了好久,明帝有一次问起班固:“你弟弟现在在哪里?”班固回答说:“在帮官府抄书,以此所得来供养老母.”于是明帝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后来因犯了过失而被免官.
P166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有显达的,而多数都处于穷顿困厄之中.真是这样吗?大概世上所传的诗,多数是出于古代穷顿困厄之的人的言辞吧.凡是读书人胸怀才智,又不能施展于世的人,多数喜爱放浪自己在山巅水边,外面可以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形状和品类,常常探究它们的奇形怪状;心中怀有积存着的忧思感愤,兴起于怨愤讽刺,用以表达羁旅的臣子和寡居的妇女们的概叹,而描写人们感情中难于言状之处,(这)大概是诗人越是穷顿困厄,诗就越写得好吧.这样说来,不是写诗能使人穷顿困厄,倒是穷顿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
P170 张良在圮上接受一位老人赠兵书的传说,这件事确实太怪诞不经了.那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意出来考验张良的呢?看他们各自都有不便道破的深意,是有大智者在相互进行着揣摩和试探.世俗之见把圮上老人看作鬼神本来就已经错了,还把老人的用意看作是向张良授书就更不对了.当韩国灭亡,秦国正处在强盛的时候,秦国用刀、锯、鼎、镬等种种酷刑,来对付天下有才能的人.平白无故道到杀戮的人,真是难以计其数.那时即使有古代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法施展他们的本领.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非常急切的人,他的锋芒的确势不可挡,但是等到他疲惫的时候却有机可乘.然而少年张良却不能忍耐一时的激愤,想用个人的力量,在一次阻击之中逞强.张良虽然侥幸没有死,但实际上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那是何等危险呵!
P202两人便成知己.一日,朱载上去拜访苏轼,已通报姓名,而东坡却迟迟不出.等待很久,东坡才出来,对朱致歉道:“刚才了结当天的功课,失于迎接.”朱载上问苏轼:“先生所谓“日课”为何?”苏轼说:“抄《汉书》.”朱载上说:“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必手抄?”苏轼说:“我自读《汉书》以来,已手抄三遍.第一遍,每一段事抄三字为题,第二遍则抄两字,现只抄一字.”朱看了苏轼所抄的文字,皆不解其义.苏轼说:“你试举题一字.”朱按苏轼所言,每题一字,苏轼便能应声背出数百字,且无一差缺.朱载上叹服道:“先生真是被贬于人间的神仙.”
P223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儿女,离家来到塞上.正巧碰上宣府镇、大同镇一带频频传来敌人入侵的告急警报,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P228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故纸堆里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刘谐说:“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我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P235 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乃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P237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郊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象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实现的.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自己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