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这种题怎么做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17:54:58
"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这种题怎么做啊?
"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这种题怎么做啊?
"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这种题怎么做啊?
训诂的方法有三种:以形说义,即形训;因声求义,即声训;据文证义,即义训.
一、以形说义
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世界上有两种文字体系:表音文字(因形知音而知义,形与音关系密切)、表意文字(见形知义,形与义关系密切).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体直接反映出所记录的意义,形义统一在汉字的构造中,使我们由字形探求字的本义成为可能.东汉许慎《说文》对9353个汉字的字形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其词义.运用以形说义方法时主要依据《说文解字》,其次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这两者中都有些问题,所以我们还要参照《甲骨文编》、《金文编》等书籍,以求得字的原始义.
二、如何运用以形说义的训诂方法
根据字形来说解字义在传统训诂学中很早就使用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懂得拆字说义了.例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止戈为武”.分析字形时要有科学的头脑,不能妄加猜测.要对字形做梳理工作,一定要追溯到它的原始形体上去,准确找出字形所代表的最初意义.不能凭现代通行的字体作主观的判断.现代人有一句歇后语:“两个山字重起—请出”.也是今人据现代汉字的形体作出的误解.出,不是从二山,而是从,从止,甲骨文作,像一只脚从居穴中走出来,是一个合体象形字.
又如“宿”字.《说文•七下•部》:“宿,止也.从,声.古文夙.”《说文》解释“宿”的最初意义是“止”,是对的.但是对这个字的字形分析却有问题.认为是古文夙,是没有根据的.宿,甲骨文写作,象一个人在(屋)下靠着带有花纹的席子止息的样子,正反映了“住宿”之义.许慎根据形体发生了变化的小篆来分析字形,难免出错.
又如:民,《说文•十二下•民部》:“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但书中没有说明“古文之象”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只引了一个古文形体:.对这个形体,段玉裁认为“盖象萌生繁庑之形.”王宁先生认为:“中间的象女字,上下左右的斜画象捆绑的绳子,因此整个字形表示的是‘奴隶’的意思.”王先生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许慎引用的字体来自孔子壁中书,还不是最早的古文字.“民”在金文中已存在,写作盂鼎;王孙钟看上去像一只眼睛被一尖利物刺中的样子.唐兰说:“民字从目,此铭中初见.”可见,民字像刺目之形是肯定无疑的.刺目是古代奴隶主对奴隶的一种酷刑.“民字”的本义是“奴隶”.《贾子•六政》说:“民之为言萌也,萌之为言盲也.”民=萌=盲,目被刺成盲人,这是许慎以“萌”释“民”的本意.段玉裁因为“萌”有“草芽”义,所以解释为“繁芜”,并不正确.
以形说义方法探求的是单字的本义,在分析之后,往往要引古代文献中的用例来证明分析的正确性.
三、因声求义
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统一体,语音是词的物质外壳,要准确解释词义有时就要借助于它的语音.从汉代开始,训诂学家就注意到了汉语词语的读音.例如:《说文》中就运用了相当多的声训(以同音字作为训释字).扬雄的《方言》很关注异地殊语反映出的读音变化.东汉末年的刘熙所写的《释名》一书,就是通过声音线索来找出百姓日用器皿的得名缘由.汉字里形声字占大多数,是主要的构字方式,汉字表音化的趋势在日益加强.汉语音韵的发展变化是声、韵、调协调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变化必然会牵动其他两个方面的变化,特别是韵的变化,往往会造成声母、声调的演变.
因声求义的方法就是要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历史演变的规律来推求语源、解释连绵词、辨别通假字.其中推求语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系联同源词;2、推求事物的得名之由;3、弄清古代方言与方言之间,方言与共同语之间的音义联系,进而找出它们的共同的根词.因声求义时,应遵循两个原则:(1)以古音为依据.(2)以文献语言为依据.
四、“因声求义”方法具体运用
1.通假借
如: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害”字《说文》“伤也.”“害”的几个义项“损害、杀害、祸害、忌妒”都解释不通.通过“通假借”的办法,了解“害”借用作“何”,问题才能解决.句意是“哪件要洗哪件不要洗,回家问父母.”
2.明方言
如:人涉昂否.(《诗经》)《毛诗诂训传》:“昂,我也.”《郑玄笺》:“人皆从而渡,我独否.”有学者解释为:“昂,今北方方言变为俺.昂古与吾通,今转为俺……昂之转为俺,其声音变化之迹是非常清楚的.”另有学者解释为:“昂为的假借.《说文》:‘,妇人自称.’由于昂、声近而通用,所以成为我的通称.”
3.寻语源
黍,禾属而粘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
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
五、据文证义
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说词义.前两种方法“以形说义”“因声求义”都具有主观性,而这种方法则更为客观.运用这种方法时注意三点:(1)尽量从本文、本书和同一作者的其它作品中寻找证据.(2)所得结论,不能脱离被训词的意义系统.(3)存在于古书之中的明显的训诂材料,大多是因势立说,随文而释.
如:可怜(可爱)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可怜(值得怜悯)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瓮》/西北望长安,可怜(可惜)无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