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的因素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2:33:19
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素质结构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主要受其自身素质构成的影响,包括其学科专业素质、教学信念、教育智慧、教育理论水平等.
1. 学科专业素质
学科专业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教学法知识,包括了解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和学生学习具体知识的情况、对教学过程的清楚描述、教学形式和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等;二是学科内容知识,包括对当前所教内容的理解,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和对教材内容的整体理解;三是课程知识,即对所需要的教学材料和课程方案的掌握.这几方面是学科教师素质构成的核心.由于有的老师学科专业水平较低,因而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活动,也不能灵活地调节课堂节奏、变化课堂形式;由于本身的专业知识所限,不能对学生的答案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由于教师个人平时积累不多,以致不能给学生提供超越文本课程的内容,也无法提供一些能让全体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活动.
2. 教师的信念
教师信念是教师对与教育有关的一些事物,包括对学生、学科、教学以及教师自身作用的看法或者对学生学习成就的归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即教师关于学生学习的常识性理论;(2)关于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信念,即教学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教学的目的应该如何;(3)关于学科认识方面的信念,即这个学科是研究什么的,在这个学科领域内能有效地完成什么任务,同时还表现教师对教材与学生的适切性的认识;(4)关于如何学习和教学的信念;(5)关于自我和教师作用的信念,教学工作依赖于他的人格和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6)对学生成败的归因,分为两种:一是自我强化归因,即将学生的成功归于教师教育的结果,将学生的失败归于教师以外的因素;二是自我保护归因,即学生的失败归于教师的教育,而学生的成功归于学生自己;(7)文化信念,如儒家文化所主张的更多的是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努力的作用,提倡“勤能补拙”等思想,长期以来对中国教师的信念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个人的信念往往决定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信念可以看作是教师个人素质构成的重要模块教师的信念同样决定了教师对现行课程内容的态度.一切都以“是否需要考试”作为衡量课程价值的标准,就会影响教师对某些非考试内容,包括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如活动课程等不够重视.甚至会有意识去贬低或公开抵制活动课程的实施.教师将这种态度带入课堂,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此课程的投入程度.
3. 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专业素质主要指教师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和个人的实践知识,包括有关学生的学习方式、兴趣、需要、长处和困难的第一手经验以及教学技能和班组管理技巧的全部内容,教师用来建立和调整行为以及简化计划的机制、教学常规和习惯,个案知识,等等,这些都是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的专业知识.有研究表明,我国在过去的师范培训中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职业素质培训重视不够,以致培育了一大批只有学科专业素质而缺乏岗位专业素质的“知识匠人”.教师的个性化经验的形成源于教师个人的反思和专业学习,不努力反思和学习也就不可能有成长和进步,永远只能是一个“未入门”的教育工作者.
二、教师自身以外的影响因素
来自学校现有条件、环境、文化等外在资源的影响因素同样有力地影响着教师的课程决策.
1.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无论是素材性课程资源还是条件性课程资源,都是教师课堂决策的重要前提条件,都可能影响教师的内容决策和教学方式.
2. 学校的研究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中特有的一种现象,是人们长期一起工作和生活而形成一共同的、被成员认可的对问题的看法及对待事物的方式和习惯.学校研究文化包括学校的研究项目、教学改革和学术气氛,对考试和竞赛的态度,管理文化,校长的思想与理念,上级部门的检查、指导与评课,同事之间的关系,教学文化如教师之间的交流、集体备课和校内公开课,校际交流,等等.
3. 学生的状况
学生的现实结构同样是影响教师课程决策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时须考虑学生的基础与需要.一般来说,影响教师课程决策的学生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自信心的高低影响着学生潜力的发挥,特别是在英语学习中,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影响非常大.自信心强的学生敢于开口,敢于表达,语言学习较快,也能够有快乐的学习体验.二是学生现有的能力是教师课程决策的重要参照条件之一.三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低.四是学生的学习背景,包括其受教育的经历和家庭背景.五是学习态度、自我期望和学生的需要等.
4. 政策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预
目前课程政策的推行主要有以下三种策略:一是实证理性策略,它相信人是理性的,只要各实施者显示改革的合理性,他们就会顺利加以实施.二是权力强制策略,即利用法定权力和自身权威,通过法律或政策的形式,强迫无权势者顺从.三是规范再教育策略,即当事人积极投身改革方案的设计和自身的发展.在我国,教育政策的主要推行方式以前两种为主.由于“自上而下”的文化传统,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假设只要课程设计合理,凭借行政的力量就能顺利得到实施,因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课程设计上面,对课程实施的过程关注不够.在这样一种政策模式下,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空间受到限制,因而挫伤了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师课程研制能力的养成,养成了教师对上级政策的依附性,或者促使教师产生抵制情绪.
5. 教师的压力
教师的压力同样是教师课程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压力主要包括来自领导评价的压力、学生家长的压力、业绩评定的压力和学生升学考试的压力.这些压力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时刻左右着教师的课程决策.教师在名为“活动课”或“兴趣课”上都不敢“浪费时间”从事与非应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课和兴趣课成了应试教育的延续,这说明教师受着“应试”教育压力的支配与控制.
6. 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可以包括了以下几个阶段:职前师范教育、在职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校内发展.由于目前教师职前培训课程存在着明显不足,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在职培训机制,而且培训内容缺乏实效性,并与目前的学校制度存在有着大量的不协调性,所以导致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缺陷.
7. 教师的准备
教师的准备分为长期的积累和当前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8. 家长及社会的配合
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同样对老师的课程决策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由于家长和社会期望自己的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特别是长大后能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做个有出息的“人上人”,他们把中小学教育看成是小孩走向上层社会的工具.因此,他们期望学校成为帮助自己孩子“成才”的工具.学校变成了一个工具化的场所,教师也因此成了帮助学生考好的工具.教师在课程决策中不能超越这一现实目标的规限,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得以这一目标为轴心.
总之,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的因素不可能是单方面的,而是教师自身素质及外在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课程实施的改善不能只注重一个方面,而是应着眼于整体的调整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