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的教案(北师大六年级的)记住北师大版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10:46:58
螳螂捕蝉的教案(北师大六年级的)记住北师大版的螳螂捕蝉的教案(北师大六年级的)记住北师大版的螳螂捕蝉的教案(北师大六年级的)记住北师大版的螳螂捕蝉》教案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

螳螂捕蝉的教案(北师大六年级的)记住北师大版的
螳螂捕蝉的教案(北师大六年级的)
记住北师大版的

螳螂捕蝉的教案(北师大六年级的)记住北师大版的
螳螂捕蝉》教案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一、 导入课文: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 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
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
(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自评,互评) (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 .)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2)学生自练
(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 (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
(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只顾身后隐患 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自己找!

螳螂捕蝉》教案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

全部展开

螳螂捕蝉》教案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 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
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
(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自评,互评) (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 。(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2)学生自练
(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 (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
(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收起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二
作者:方明珠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

全部展开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二
作者:方明珠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