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练习题及其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01:57:24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其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其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其答案一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业,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一直到“战则请从”3、

曹刿论战 练习题及其答案
曹刿论战 练习题及其答案

曹刿论战 练习题及其答案
一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业,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一直到“战则请从”
3、从“公将鼓之”一直到“遂逐齐师”
4、分两层,第一层从“夫战,勇气也”一直到“故克之”
三1①进攻②砍伐
2①虚报②戴,加冠,表示成年
3①养②谁

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和齐师伐我公将战
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取信于民
文中庄公取信于民体现在哪里:小大之狱。。。必以情
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爱国(主动请见)、有远见、有指挥才能、懂得抓住战机
就这些比较有用的,希望可以帮到你...

全部展开

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和齐师伐我公将战
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取信于民
文中庄公取信于民体现在哪里:小大之狱。。。必以情
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爱国(主动请见)、有远见、有指挥才能、懂得抓住战机
就这些比较有用的,希望可以帮到你

收起

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和齐师伐我公将战
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取信于民
文中庄公取信于民体现在哪里:小大之狱。。。必以情
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爱国(主动请见)、有远见、有指挥才能、懂得抓住战机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

全部展开

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和齐师伐我公将战
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取信于民
文中庄公取信于民体现在哪里:小大之狱。。。必以情
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爱国(主动请见)、有远见、有指挥才能、懂得抓住战机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4.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
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收起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4.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

全部展开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4.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
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