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时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7 14:40:05
地球时区地球时区地球时区时区综述地球总是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太阳,东边的时间也总比西边的早.东边时刻与西边时刻的差值不仅要以时计,而且还要以分和秒来计算,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带来许多

地球时区
地球时区

地球时区
时区综述
地球总是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太阳,东边的时间也总比西边的早.东边时刻与西边时刻的差值不仅要以时计,而且还要以分和秒来计算,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带来许多不便.
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国际j径度会议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它们是中时区(零时区)、东1-12区,西1-12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最后的东、西第12区各跨经度7.5度,以东、西经180度为界.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称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例如,我国东8区的时间总比泰国东7区的时间早1小时,而比日本东9区的时间晚1小时.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手表,才能和当地时间相一致.凡向西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向前拨1小时(比如2点拨到1点);凡向东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向后拨1小时(比如1点拨到2点).
实际上,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都不严格按时区来计算时间.为了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统一的时间,一般都把某一个时区的时间作为全国统一采用的时间.例如,我国把首都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时间作为全国统一的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又例如,英国、法国、荷兰和比利时等国,虽地处中时区,但为了和欧洲大多数国家时间相一致,则采用东1区的时间.
关于时差的思考:
1.时差的由来?
各国的时间使用地方时,没有统一换算方法,给交通和通讯带来不便.(时差的意识在此前就有,只是没有形成完善制度)为了统一,世界采取了时差制度并且遵循此制度,各国时间历法都以此制度为基础.
2.为什么是24个时区?
和一天的24小时对应.即满足24小时回到原点,24时区覆盖全球.
3.为什么有零点时区?
用坐标轴的原理解释,便于用加减法则进行时差计算.
4.东12和西12为什么只有其它时区一半大小?
为满足24时区和零时区的存在.
5.不同时区的时间计算?
同减异加,东加西减
“同”指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则两时区相减,(例如东八区和东五区都在东时区,则8-5=3.)“异”则相反.
遵循一张零时区居中的世界地图,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东边则同减异加的结果加上已知时区的时间.否则为减.

地球上的时区和日界线
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图略)
规律: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
D、东...

全部展开

地球上的时区和日界线
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图略)
规律: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
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
E、算时区:经度数/150 (四舍五入)
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
区时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但边远地区需调整作息时间)
乌鲁木齐时间: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
世界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
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东十二时区比西十二时区早24小时,即早一天。但钟点相同。
国际上规定以180゜经线作为日界线,但实际两者并不完全重合。
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 (730E------1350E)
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判断晨线和昏线。(图略)
(2)产生地方时差
(3)产生偏向
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图略)
*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
A. 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
B. 影响大洋环流(举例:太平洋)
C. 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
(4)影响地球形状:三轴椭球体
(二)地球公转
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1)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2)公转轨道与速度
开普勒定律:等同的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
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
速度:平均角速度,约每日东进10
平均线速度,约30千米/秒
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
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启发思考:地球直立公转、倾斜公转、横卧公转时黄道平面、赤道平面的关系,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
(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图略)
*训练1、快速、正确地说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
2、极圈纬度与黄赤交角的关系:900—黄赤交角=极圈纬度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4、想象思考: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时,太阳直射范围、极圈范围、五带范围等。
5、在各种变式图中,判读二分二至日。
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
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 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
随季节变化规律:
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
H=90°—纬度差
四季更替
天文四季:夏季------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三个月(5、6、7三月)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三个月(11、12、1三月)
传统四季:四立划分
气候四季: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
(5)形成地球五带:回归线与极圈划分五带。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