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改善民生?如果事业单位考试的时候怎么回答呀不能太简单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5:51:06
请问如何改善民生?如果事业单位考试的时候怎么回答呀不能太简单了请问如何改善民生?如果事业单位考试的时候怎么回答呀不能太简单了请问如何改善民生?如果事业单位考试的时候怎么回答呀不能太简单了一、民生问题现

请问如何改善民生?如果事业单位考试的时候怎么回答呀不能太简单了
请问如何改善民生?
如果事业单位考试的时候怎么回答呀不能太简单了

请问如何改善民生?如果事业单位考试的时候怎么回答呀不能太简单了
一、民生问题现状
  民生问题就是衣食住行,以及社会经济相关的政治生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问题不断得到改善,这是有目共睹的.就衣、食来说,我国现在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度过了所谓的贫穷阶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生问题也在发展.虽然现在很少有人有衣食之忧,但是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住、行以及权益的平等和社会分配的公平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自己新的要求.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民生问题,实际上比改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复杂.
  (一)医疗问题
  医疗费用的快速增加,使农村、城市家庭因病致贫的情况非常突出. “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1.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不仅让社区和农村没有能力承担起基本的医疗功能,而且也让以“高药价、高耗材”为特征的过度医疗愈演愈烈.目前,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20%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老百姓得了病在当地得不到有效治疗或不相信当地医疗机构,于是就都往大城市大医院奔,造成“看病难、看病贵”.
  2. 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政府投入的缺失造成了公共卫生领域和百姓的基本医疗得不到有效保障.实际上,中国医疗事业大部分来自老百姓缴税以后再次掏自己的腰包.
  3. 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企业都是通过“经营、收费、加价”来维持,所以药品价格不可能不节节攀高,医院实行药品加成政策,进价越高,加成越多,医院当然不会去进低价药.整个链条都需要高价药,那么到老百姓那里价格就不可能低下来.
  4. 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存在逐利倾向.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初衷,“肯定不是让它为政府挣钱,而是为群众提供廉价有效的医疗服务”.然而,当前一些政策上的矛盾致使这个目的越来越难以实现.一方面是目前政府投入很少,医院收入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服务得来的;另一方面,医院自由收费和分配,追求高利润,过度治疗、大处方等现象广泛存在.群众看病不仅要负担医药成本,还要为医生发工资、发奖金以及为医院买设备、盖病房“作贡献”.而在医患关系中,医生的主导地位则让这种情况有可能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5. 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力.职能部门对医疗服务缺少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对医疗机构的规模、大型仪器的购置和新技术的采用都没有特别“管用”的监管办法.
  (二)就业问题
  我国实际的就业压力究竟有多大呢?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二是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形成叠加,三是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三大矛盾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巨大的就业压力.
  就业是人民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失业则意味着失去劳动权利,中断了收来源,生活也会由此陷入困境,所以,就业成为民生的首要问题,就业问题至关重至为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也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收入分配问题
  群众最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中,收入分配已成为今日民生问题的焦点.群众关心收入分配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收入增长问题,二是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收入增长速度很快,群众的生活大大改善.但是,由于体制、发展和公共政策的缺陷问题.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为世界最高,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高收入人群收入超常增长,落后地区收入差距最为明显.而且城乡教育差距、政府公共投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就业差距、城乡医疗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我们对民生问题依然缺乏一个系统而实际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解决问题的紧迫性.我们处在一个涨声四起的时段.水、电、天然气、油、煤等在上涨,房价在上涨,医疗费用、教育费用,甚至连肉、粮、油等都在上涨.这意味着,民生问题正面临着几个方面的挤压:其一,公共产品和公共福利的滞后.其二,社会保障机制的残缺.其三,资源性价格的持续上涨.其四,税收的快速增长.其五,民众工资收入增长缓慢.我国曾经设想的民生路径是,先发展经济,等有了足够的资金再去解决民生问题.但是,长期对民生问题的忽略,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金的浪费和低利用率,使民生问题的解决不断向后拖延.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不断蚕食着民众的承受能力,使其变得日益脆弱.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不会有国家安定,也不会有社会和谐.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造福民生,既是治国理政之根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之要务.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不断改善和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的基本诉求.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最大民生问题,就是如何摆脱贫穷,过上温饱生活.但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却选择了一条“齐步走”和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民生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它所带来的只能是“共同贫穷”,当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在这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民生思想及其相应政策的推动下,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这个曾经共同贫穷的国家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继而达到总体小康水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面对“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并存的特定时期,以及社会事业发展不足所引发的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等问题集中突显,关注民生,推进民主,实现社会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制度建设,既是新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也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划时代伟业.
  三、如何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和谐
  “沧海百年,民生不息”,民生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赋而就,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讲,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随着以往旧的矛盾和旧的民生问题的解决,新的矛盾和新的民生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
  目前在我国不仅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而且就业、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社会障等民生问题也日渐突出.这些事关百姓生存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利于社会和谐,甚至会引发社会危机.党中央从十六大以来,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为重点”.提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等等.对解决当前民生领域的一些突出题做出了相应部署、制定了政策措施,都是系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毫无疑问应当成为构建社会义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和价值取向.充分说明党中央高度关注民问题,解决好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已经被纳入重要议程,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会的题中之义,更是要义所在.
  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分配是民生之源”,就是说“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就是“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社保是民生之依”,就是说“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就是要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稳定是民生之盾”,就是说“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就是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话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
  我们认为,民生问题的解决,一靠发展,二靠党的政策.民生的改善、民生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靠发展、靠改革来促成.但是,这种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必须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通过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促进民生的不断改善.确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但又存在着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未能对民生予以高度重视,积淀下许多民生问题,有时甚至相当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与加快经济发展统一起来,真心实意从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出发,在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解决困难群体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民生安定才有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当以民生为先才是,发展、改革都要有利于促进民生的改善和民生问题的解决,决不可以无视民生,更不可以以发展和改革为由而伤害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