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政治体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06:17:47
中美政治体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啊
中美政治体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啊
中美政治体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啊
美国对台政策调整趋向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通过艰难选举程序产生的美国现任总统布什,同样要艰难地面对两岸关系,因为处理台湾问题是美中关系的最敏感、最关键的因素.克林顿政府留给了小布什一个经过8年检验的对台政策,新一届政府的对台政策是放在对华政策的一部分,还是要另有大的变动,究竟如何取舍其中的内容,这将决定新世纪中美关系的基调.
美国的对华政策从来是高于对台政策的,即使是冷战时期,首先考虑的是地缘决定的战略位置和由此产生的相关作用.无论如何,美国的对华、对台政策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其一,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美国的全球利益在于保证其在全球的经济优势和符合美国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原则的秩序;美国在各地区利益是为实现全球利益而运用地区各力量对峙下的平衡;在处理西太平洋沿岸问题时,美国无法回避朝鲜半岛局势中的中国因素,又要顾及到日本与美国的军事合作,警惕美日之间的传统矛盾的激化;中俄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样刺激着美国.其二,美国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因素.里根政府时期在高科技领域的巨额投入,使克林顿时期的经济持续增长,美国国内政治中“美国优先”的意识和门罗主义倾向抬头,保守理念盛行.今后,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在布什治下向何处发展,将影响其对华对台政策主流.其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与稳定发展,美国对中国的发展趋向的判断至关重要,如果以安全利益优先,就会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乐观其成,如果挑起意识形态冲突,企图改变中国的的政治制度,对华政策和对台湾问题的处理,必将有另外一番景象.其四,布什政府政府中执行对华政策的人员.克林顿时期,对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者中不乏中国通,即使有门外汉,也在两岸关系的僵局中逐渐知晓台湾因素在中美关系中的利害.而今,人们看到的是,对华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的人员,对中国情况知之甚少,对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实了解肤浅,这种情况下,不能不令人担心误判与随心所欲状况的发生.
目前,美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政策基本与冷战后期恢复中美关系时的战略要点是一脉相承的,克林顿政府概括为三个支柱:一个中国、和平方式、谈判解决.两党的对台政策大致有几种观点,一种是民主党的“和平框架和中程协议”;一种是行政官僚的“维持美国认知的一个中国原则、鼓励两岸对话”;一种是“以民主原则鼓励台湾制约中国大陆、以实力原则来维护台湾安全”的介入政策.这些观点,基本上是美国历届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立场,虽然因为两党轮替,但是没有突破一个中国原则和反对“台湾独立”的底线.
遗憾的是,美国政府和朝野两党总是有一些人把中国当成对手,企图重复冷战中对苏联的遏制,甚至希望中国走向乱局,而最为便捷的想法是寄望于在政府交替过程中大幅度调整对台政策,以台制华,使台湾在所谓“民主化”进程中实现独立.
美国新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政策目前尚不明朗,但是从新政府官员的各种讲话中可以略见基本轮廓,内容包括:美国不会伤害台湾的利益;美国继续遵循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执行所谓的“与台湾关系法”,并不断依据两岸形势的变化在国会讨论“加强台湾安全法”;美国将强调两岸任何解决方案都要经过台湾人民的同意;美国还要把对台售武问题与所谓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的强硬与否挂钩;美国还将支持台湾参与非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扩大台湾国际生存空间;美国将继续承诺一个中国原则,但是对其含义可能做更为模糊的处理.在此基调下,美国可能会进一步要求两岸采取维持现状的克制做法,要求两岸能在一定的共识下,恢复对话和接触,并希望在鼓励两岸加入WTO的基础上,建立所谓的“和平共存”机制,共同参与全球化进程.这些要点没有把中国的统一列入关键的内容,显然对中国未来发展趋向持不友善的态度.
小布什政府当前最难处理的是,两岸之间僵局并没有因为两岸民间交往扩大而有丝毫缓解.相反,两岸的军事对峙不断增强,原因在于台湾岛内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正全面执政,陈水扁当局始终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两岸有相当多的人对中国统一方式的和平化逐渐失去了信心,岛内一部分人甚至认为台湾有所谓“建立新的民族国家”的政治资源和国际支持.而恰恰在此时,今年4月,美台要进行新的军售会议,一旦美国误判形势,在两岸即将失去平衡的天平上增加支持台湾政治冒险的军事筹码,两岸关系和中美关系势必发生重大的变化.原因有三:第一,台湾已经是拥有TMD实战兵器的地区,一旦增加爱国者导弹的数量,提升型号,转让技术,等于恢复台美军事同盟,这是对中美关系基础的极大破坏;第二,美国国内立法程序中过多介入中国内政,尤其是台湾问题的处理,如果在过去两岸传统内战情况下,危险性仅在两岸意识形态对立的加剧,而今,美国军事介入中的受益者是主张“台独”的激进势力,美国对台湾陈水扁当局的军事支持等于是给亚太地区安全制造新的麻烦;第三,美国如果把中国作为是战略上的敌人,势必将台湾重新作为遏制中国大陆的一张牌,而中国不仅将针对美国对华战略压制而不得不调整对台政策,而且也不得不在其他领域增加牵制美国的筹码,维持中国的安全利益,中美对抗将改变21世纪世界发展进程.
我们同时也注意到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尚未完成,毕竟对台湾问题的处理是从属于中美关系的,布什政府中有相当多的有识之士,了解台湾问题在美中关系里意味着什么.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还有着向良性发展的可能.美国以安全利益考虑,可能会要求台湾方面回到1992年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要求两岸尽快恢复对话和事务性商谈,要求台湾方面不要做“宣布台湾独立”的冒险.不久前,美国国务卿公开讲道:“美中之间是建设性的关系”,“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表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还是有着连续性的.美国虽然是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强国,但是美国在全球各地,需要盟国和大国的合作,尤其在亚太地区需要中国的合作.美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政策,根本上讲是把中国看做竞争的朋友,还是争斗的敌人,如果是后者,美国对台政策将向危险的方向发展;如果正视中国的发展,愿意与中国发展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其对台政策的调整将有利于中美关系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美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政策,必须认清几个关键概念.“做负责的大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国外交理念和政策的前提;“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符合美国东亚的利益,更能全面促进亚太安全和世界稳定;“海峡两岸正在走向统一是美国必须接受的现实”,两岸经过22年的交往,经贸人员往来呈现了不可割断的联系,这种关系正在使海峡两岸开启社会一体化的进程,虽然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力图人为阻挠这种趋势,但是台湾岛内股市下跌和经济不振的事实,正在使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台湾的前途在与中国大陆的结合,两岸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各种关系的密切,必然要形成一种整合的机制,而通过谈判解决各种问题最好的选择,中国的统一不是强加给哪一方的政治征服,而是中国,包括台湾地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的融合和利益的协调,两岸中国人都进一步懂得了这些道理.而外力别有用心的介入不仅会造成两岸中国人现代化进程的倒退,而且会给东亚局势和世界格局带来新的动荡和不安.
实例说明:
从美国受灾表现看中美两国政治体制的优劣
从8月下旬起,美国新奥尔良州遭受飓风灾害,城市内几成汪洋一片,无数市民在这突降天灾下流离失所。
在灾害发生72小时后,负责抢险救灾的国民警卫队终于开拔进这座城市,不过人们看到的并不是帐篷、毛毯、食品和饮用水,而是M16和装甲运兵车。在灾害发生后的72小时内,由于食品和饮用水的短缺,造成部分市民被迫...
全部展开
实例说明:
从美国受灾表现看中美两国政治体制的优劣
从8月下旬起,美国新奥尔良州遭受飓风灾害,城市内几成汪洋一片,无数市民在这突降天灾下流离失所。
在灾害发生72小时后,负责抢险救灾的国民警卫队终于开拔进这座城市,不过人们看到的并不是帐篷、毛毯、食品和饮用水,而是M16和装甲运兵车。在灾害发生后的72小时内,由于食品和饮用水的短缺,造成部分市民被迫砸开商店,抢夺商店售卖的生活用品,而国民警卫队的到来也并不是来抢救处于灾害中的市民,而是来保障处于灾害中的市民不能去获得食品和水源。至于说市民们失去了食品和水,是不是还能活着,则不是这些警卫队员的职责范围,因为总统布什先生说了:对于抢夺物品的市民随时可以击毙。
与此呈明显对比的是中国,这个水灾频繁并且十分严重的国家,政府的做法却与美国政府反差如此强烈。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每进入汛期,都要形成一定的灾害,受这些灾害影响最大的地区就是中国长江流域的广大农村。可是虽然灾情严重,但却并没有造成如同美国重要城市那样的恶劣影响,因为在进入汛期前,中央军委就已命令各地驻军:“严防死守,灾情就是命令!”
好一个“灾情就是命令!”一个政府如此重视国民的生命,在灾情发生不到24小时内就迅速组织有效力量进行抢救,我们的士兵把每一位受灾农民的生命都看得比自己更重。在受灾沿线,各级地区行政管理机构也立刻发动,其他地区捐赠的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
谁是更有效的政府,也许是中国和美国所有关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学者一直探讨的话题。用语言来表白总是显得空洞无力,即使偶有事例也难以成为有效证据,可是今天,我们从一个国家对待受灾民众的负责态度上,从军队救助受灾民众的效果上,都可以得出最终的答案:中国政府才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中国军队一直沿袭着毛_泽_东时代的教育方针,正是在毛_泽_东思想传统的教导下,人民子弟兵才会奋不顾身的保卫人民财产,甚至有报道这样评价:泛滥的长江水有多长,中国的钢铁长城就有多长。虽然国外媒体有很多时候说中国政府对中国的农民总是不同对待的,但是在事实面前,他们却不得不承认,中国政府对人民尤其是对待受灾农民的关怀和照顾是世界其他各国的典范。
从今天美国受灾地区发生的各种事态来看,也许美国政府对待美国城市居民是更加照顾的,是充分保障这些市民的自由的,所有受灾市民都有不许吃、不许喝的自由,如果他们一旦吃喝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即使是被囤积起来的东西,也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这是总统先生的命令。
生命重要还是饼干重要?这在总统先生面前是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答案的。不过我们对总统先生为什么会下达这样一个命令十分费解,不过把时光回放到总统选举的那一段时刻,我们恍然了——原来布什总统选举的时候在新奥尔良败给了他的对手,难怪这里受灾如此严重,布什总统却迟迟没有反应,却出了这么一个命令。
看来政治报复在“自由民主”的、政治体制先进的美国也很主流么
收起
http://www.cqvip.com/qk/96991A/200202/6296451.html
这个连接可下载 一大段的论文
你想要什么自己去选中美政治体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给我点分
不可能盟友,但要减少摩擦与对抗,在共同利益基础上成为彼此重要合作伙伴……
超过1W字了,你要想要的话联系我,我给你发你邮箱里去。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内容提要:从认知和经验两个视角比较了中美软实力。在认知视角下,从软实力具有的多重二元属性出发,包括绝对性与相对性、独立性与相关性、政府性与非政府性、国际性与国内性、因果性与构成性,比较中美两国在这些属性中的不同认知取向。在经验视角下,采用民意调查数据,对目前中美软实力的现状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上...
全部展开
超过1W字了,你要想要的话联系我,我给你发你邮箱里去。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内容提要:从认知和经验两个视角比较了中美软实力。在认知视角下,从软实力具有的多重二元属性出发,包括绝对性与相对性、独立性与相关性、政府性与非政府性、国际性与国内性、因果性与构成性,比较中美两国在这些属性中的不同认知取向。在经验视角下,采用民意调查数据,对目前中美软实力的现状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上述两个视角的比较,就中国软实力建设提出了若干思考,包括在认知上由更多强调软实力的一元属性向二元属性平衡的转变,并保持在不同软实力领域建设上的平衡等。
关键词:软实力;硬实力;认知;经验;比较
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 )"学说以来,有关软实力的讨论和研究风靡全球。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思想可以追溯到摩根索、瑙尔和克莱因等学者的著作,而奈则是最早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软实力概念,包括它的内涵、来源、功能及其与硬实力的关系。「1」根据奈的阐释,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它的来源一般存在于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及道德威信时)。应该说,奈的软实力概念既为各国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政策工具,也为国际学界讨论软实力问题特别是国别软实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分析工具。
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代表的中国硬实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且中国的软实力也越来越引起国际学界的兴趣。西方关于中国的软实力研究最近几年明显升温。「2」但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差异,西方学者难以客观地看待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现状;即使承认中国软实力上升,但着眼点还是为提醒西方政府如何应对中国软实力上升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西方政府的应对之策。中国学界的软实力研究早期以翻译、评介奈的软实力学说为主,「3」近年来,国内学者借助奈的软实力概念对中国自身的软实力及与软实力相关的问题领域进行研究,如软实力和中国国际形象、国际责任的关系问题等。特别是随着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探讨软实力建设在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研究增多。「4」国内学界的研究取向和重点是借助了这一概念对中国软实力自身建设进行独立研究。目前,中外关于中国软实力研究相对不足的是没有把中国软实力研究放在国际背景下,特别是从一种国际比较的视角来分析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成败得失。这固然与软实力不同于硬实力而难以进行比较有关,但软实力难以进行国别比较并不表明不可能比较。本文分别从认知和经验的视角出发,选择具有明显优势且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有关键影响的美国的软实力与中国的软实力进行比较,希冀通过比较,客观评估中美软实力存在的差异和发展态势,从而对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和软实力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一、中美软实力比较:认知的视角
本文采取的认知视角是从认知层面考察中美两国对软实力属性的不同理解以及基于认知基础上政策选择的差异。通过考察奈和其他中外学者对软实力概念的理解,笔者总结了软实力概念所包含的多重二元属性,即:软实力内涵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软实力与硬实力关系的独立性与相关性、软实力战略实施主体的政府性与非政府性、软实力战略实施层次的国内性与国际性、软实力战略目标的因果性与构成性。
(一)相对性与绝对性
这是基于软实力内涵而言的。软实力作为一种吸引力具有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意味着软实力必然要有自己特定的指涉对象,任何国家的软实力内涵并非同时可以对所有国家产生同样程度的吸引力,这就构成了软实力的相对性。相对性也就是奈所提到的"背景环境","任何力量资源的效用都取决于它的背景环境","美国流行文化对不同信仰和不同团体的吸引力(或者排斥力),会使美国政府官员们在推行他们的政策时更容易或者更困难".「5」但是,软实力的相对性并不否定其内涵具有绝对性一面。任何软实力资源,无论是文化、政治价值观还是对外政策,要增强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必须遵守至少不能违背国际主流规范和制度,并符合国际社会未来发展的进步潮流。从中美两国对各自软实力的认知看,美国更强调自己软实力的绝对性一面。美国人认为它的社会制度、政治价值观是普世的,具有绝对性。尽管在向世界推广的过程中曾经遇到其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抵制,但这并没有改变他们对自己软实力资源的绝对信奉。无论是美国民众还是美国政府,在这一点的认识上惊人地一致。与信奉软实力绝对性一面的美国相比,中国则侧重于认同软实力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认识既针对其他国家的软实力,也针对自我软实力。相对性集中体现在中国对世界认识的多样性原则上。中国政府认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中国既不接受美国对自己社会制度和政治价值观的绝对主义认知,也不赞成把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推广到世界其他地区,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
(二)独立性与相关性
这是基于软实力与硬实力关系而言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在资源属性、运用手段、实现目标等多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它们有着各自独立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
因此,二者的独立性是明显的。但是二者同样也具有复杂的相关性。正如奈指出的,"硬力量和软力量有时相互扶持,有时相互干扰".「6」首先,硬实力可以滋生软实力。一个国家在硬实力方面的成功往往对他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导致他国自动追随该国的现象,"有时弱国会受吸引而跳上强国驾驭的马车,特别是在小国没有多少选择余地,或大国的军事力量与软力量相辅相成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且我们已看到,硬力量也有吸引人或者软的一面".「7」」但是,如果一国由于滥用硬实力而对别国或国际社会产生了明显或潜在的威胁,那么由硬实力而滋生软实力的效应将递减,甚至完全消失反而成为软实力生成的障碍。其次,软实力对硬实力的作用也是两方面,软实力可以为硬实力的运用提供合法性支持,软实力的不足也可以导致硬实力作用的发挥受制约。
在独立性与相关性上,美国更强调软实力的独立性一面。美国认为自己享有巨大优势的软实力资源和世界上最强大的硬实力资源,所以并不刻意认为需要利用硬实力滋生软实力。这种独立性还表现在,在美国对外关系史上特别是在硬实力强大时期,美国经常利用自己的硬实力优势对别国进行诱惑、制裁或武力威胁,甚至不考虑国际法、国际制度和当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软约束".这样不考虑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关性的结果就是美国经常陷入对外关系危机。奈以伊拉克战争为例,由于美国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没有取得联合国的授权,其战争的合法性受到质疑,"这就使得盟国难以向美国提供基地和后勤支持,继而削弱了美国的硬力量??土耳其国会拒绝允许美国过境运送其地面部队,沙特阿拉伯不愿让美国使用1991年就提供的空军基地,这些都是例证".「8」
与美国偏向于认同软实力的独立性一面相比,中国则更关注二者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尤其体现为我们试图从硬实力的增强中取得软实力资源。在潜意识甚至在政策层面,我们很多人有意无意把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上升归结为硬实力的提高,因此也就试图通过硬实力的提高来改变我们的国际形象,赢得软实力资源,甚至把硬实力的提高作为衡量软实力建设成功的标准之一。
(三)政府主体性与非政府主体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