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百年孤独有感5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18:01:10
读百年孤独有感500字左右
读百年孤独有感
500字左右
读百年孤独有感500字左右
乐手克列斯比在疯狂的弹了一夜的大提琴后割腕自杀,读到阿玛兰塔变态无耻的苟活着,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姐姐也是自己的情敌编织殓衣,读到第十七个小奥雷连诺躲过数十年的追杀,却被家人拒之门外,最终逃不掉额头被钉死的宿命,读到那装满了两百节车厢的死尸被倒入大海...会悚然惊觉,经过了开头几节的艰深滞涩,写到这里已经是酣畅淋漓,仿佛马尔克斯十几年的悄没声息的创作磨练将所有的情节浑然一体,所有的情感在这一瞬厚积薄发不可抑制.我感觉自己似乎身处一个黑暗的隧道,面前是一个似乎无所不知的老太婆,说着自己的往事,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在平静的语调中娓娓道来.你被每一个情节震撼,但是你能隐隐约约的清楚其实所有的事情都已注定,似乎每个人都被一个线牵引着无法偏离轨道.她偶尔会透露一些宿命的迹象,比如皮拉?苔列娜用来算命的纸牌,奥雷连诺上校对死亡的预感,羊皮纸上的梵语密文;但是,这些宿命的暗示却被那些自认为清醒的人们当作疯子的澹语和梦呓,而那些真正清醒的人从中得到的却是更加无边无际的绝望和痛苦――发现自己的孤独和苦难是不可避免,无论你是否努力去抗争都摆脱不了的绝望和痛苦.读着读着,你会被这种悲观的念头击溃,会傻傻的想人生就是这样,一切的命运都没法改变,难道这样就不要活了吗?人生的意义何在?如何才能摆脱这宿命的孤独?当我终于读完这本书,合上之后唯一的念头就是走出门外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我需要面对阳光来证明自己其实刚才只是做了一场恶梦.虽然走出去之后,我看着屋外的天空,怎么也想不起到底是上午还是下午,但仍然觉得很幸运,真的是一种解脱,从恶梦里惊醒的感觉,一种逃离死境的庆幸,一种劫后余生的喜悦.
《百年孤独》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者们.孤独成了这个家族的徽记,如同他们血液中固有的冒险、冲动、勇敢和不屈,还有遗传的高高的颧骨,以及骨子里隐藏至深的luan伦渴望.这种孤独不同于中世纪贵族的那种“高贵的忧郁”,象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它不是在华丽的客厅里,踱着方步慨叹生命之短暂、蔷薇之枯萎;也不是用天使的丽目俯察人世的风云无常、世态炎凉.它是对世界本体的一种凄凉的绝望,是低贱的、卑微的,有一种浓灰色的压抑感,有是一种惨淡的幽默.这是一种绝顶的忧郁,无可逃遁甚至无法减轻.
尼采说,孤独者
我再一次将它打开,再一次从开头读起.马贡多村边的那条清澈的河流,河心的那些有如史前留下的巨蛋似的卵石,给人一种天地初开的清新之感.用埃利蒂斯的话来说,仿佛有一只鸟,站在时间的开端,用它的红喙散发着它的香甜.但马尔克斯的叙述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有如飓风将尘土吹成天上的云团:他很快就把吉卜赛人带进了村子,各种现代化设施迅疾布满了大街小巷,民族国家的神话与后殖民理论转眼间就展开了一场拉锯战.《裸者与死者》的作者梅勒曾经感叹,他费了几十页的笔墨才让尼罗河拐了一个弯,而马尔克斯只用一段文字就可以写出一个家族的兴衰,并且让它的子嗣长上尾巴.这样一种写法,与《金瓶梅》、《红楼梦》所构筑的中国式的家族小说显然迥然不同.在中国小说中,我们要经过多少回廊才能抵达潘金莲的卧室,要有多少儿女情长的铺垫我们才能看见林黛玉葬花的一幕.当时我并不知道,一场文学上的“寻根革命”因为这本书的启发正在酝酿,并在当年稍晚一些时候蔚成大观.
我捧读着《百年孤独》,窗外是细雨霏霏的南方水乡.我再次感到了昏昏欲睡,我被马尔克斯的速度拖垮了,被那些需要换上第二口气才能读完的长句子累倒了.多天以后,当我读到韩少功的《爸爸爸》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它比《百年孤独》还要好看,那是因为韩少功的句子很短,速度很慢,搀杂了东方的智慧.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时有些最激进的批评家甚至认为,《爸爸爸》可以与《百年孤独》比肩,如果稍矮了一头,那也只是因为《爸爸爸》是个中篇小说.我还记得,芝加哥大学的李欧梵先生来华东师大演讲的时候,有些批评家就是这么提问的.李欧梵先生的回答非常干脆,他说,不,它们还不能相提并论.如果《百年孤独》是受《爸爸爸》的影响写出来的,那就可以说《爸爸爸》足以和《百年孤独》比肩.这个回答非常吊诡,我记得台下一片叹息. 我的老家济源,常使我想起《百年孤独》开头时提到的场景.济水,曾经是与黄河、长江、淮河并列的四条大河之一,史称“四渎”,即从发源到入海潋滟万里,自成一体.济源就是济水的发源地,但它现在已经干枯,在它的源头只剩下一条窄窄的臭水沟,一丛蒲公英就可以从河的这一岸蔓延到它的另一岸.站在一条已经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当年百舸争流、渔歌唱晚的景象真是比梦幻还要虚幻,一个初学写作者紧蹙的眉头仿佛在表示他有话要说.事实上,在漫长的假期里,我真的雄心勃勃地以《百年孤独》为摹本,写下了几万字的小说.我虚构了一支船队顺河漂流,它穿越时空,从宋朝一直来到20世纪80年代,有如我后来在卡尔维诺的一篇小说《恐龙》中看到的,一只恐龙穿越时空,穿越那么多的平原和山谷,径直来到20世纪的一个小火车站.但这样一篇小说,却因为我祖父的原因有始无终了.
假期的一个午后,我的祖父来找我谈心,他手中拿着一本书,那就是《百年孤独》.他把那本书轻轻地放到床头,然后问我这本书是从哪里搞到的.我说是从图书馆借来的.我还告诉他,我正要模仿它写一部小说.我的祖父立即大惊失色.这位延安时期的马列教员,到了老年仍然记得很多英文和俄文单词的老人,此刻脸涨得通红,在房间里不停地踱着步子.他告诉我,他已经看完了这本书,而且看了两遍.我问他写得好不好,他说,写得太好了,这个人好像来过中国,这本书简直就是为中国人写的.但是随后他又告诉我,这个作家幸好是个外国人,他若是生在中国,肯定是个大右派,因为他天生长有反骨,站在组织的对立面;如果他生活在延安,他就要比托派还要托派.“延安”、“托派”、“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反骨”,“组织”,当你把这些词串到一起的时候,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就像芥末一样直呛鼻子了.“把你爸爸叫来.”他对我说.我的父亲来到的时候,我的祖父把他刚才说过的话重新讲了一遍.我父亲将信将疑地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但他拿起来就没有放下,很快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进去.我父亲与知青作家同龄,早年也写过几篇小说,丰富的生活一定使他从中看到了更多的经验,也就是说,在他读那本书的时候,他是身心俱往的,并且像祖父一样目夺神移.而不像我,因为经验的欠缺,注意的只是文学技巧和叙述方式.我的祖父对我父亲的不置一词显然非常恼火.祖父几乎吼了起来,他对我父亲说:“他竟然还要摹仿人家写小说,太吓人了.他要敢写这样一部小说,咱们全家都不得安宁,都要跟着他倒大楣了.”祖父将那本书从我父亲手里没收了,并顺手带走了我刚写下的几页小说.第二天,祖父对我说:“你写的小说我看了,跟人家没法比.不过,这也好,它不会惹是生非.”你可知道,这是我迄今为止听到的对我的小说最为恶劣的评价?两年以后,我的祖父去世了.我记得盖上棺材之前,我父亲把一个黄河牌收音机放在了祖父的耳边.从家里到山间墓地,收音机里一直在播放党的十三大即将召开的消息,农民们挥汗如雨要用秋天的果实向十三大献礼,工人们夜以继日战斗在井架旁边为祖国建设提供新鲜血液.广播员激昂的声音伴随着乐曲穿过棺材在崎岖的山路上播散,与林中乌鸦呱呱乱叫的声音相起伏———这一切,多么像小说里的情景,它甚至使我可耻地忘记了哭泣.但是二十年过去了,关于这些场景,我至今没写过一个字.当各种真实的变革在谎言的掩饰下悄悄进行的时候,我的注意力慢慢集中到另外的方面.但我想,或许有那么一天,我会写下这一切,将它献给沉睡中的祖父.而墓穴中的祖父,会像马尔克斯曾经描述过的那样,头发和指甲还在生长吗?
好像有点多,抱歉啊
☆╭┐┌╮☆°.·
╭┘└┘└╮∴°☆°
└┐..┌┘ ———╮∴°
╭┴——┤HAPPY ├╮
│o o│牛YEAR │●°
╰┬——╯ │ ∴°
参考资料:http://qscx.zust.edu.cn/xb/list.asp?articleid=1710
http://www.douban.com/review/1147569/
http://www.yuwen789.com/book/reading/reading_6725.html
http://www.gzu521.com/essay/article/document/200805/27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