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的端粒为什么会随着每次细胞分裂变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17:16:24
染色体的端粒为什么会随着每次细胞分裂变短
染色体的端粒为什么会随着每次细胞分裂变短
染色体的端粒为什么会随着每次细胞分裂变短
端粒通常是由富含鸟嘌呤核苷酸(G)的短的串联重复序列组成,伸展到染色体的3,端.一个基因组内的所有端粒,即一个细胞里不同染色体的端粒都由相同的重复序列组成,但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端粒的重复序列是各异的.哺乳动物和其他脊椎动物染色体端粒的重复序列中有一个TTAGGG保守序列,串联重复序列的长度在2 kb到20 kb之间.
端粒的重复序列不是在染色体DNA复制时连续合成的,而是由端粒酶(telomerase)合成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端粒酶最早是在四膜虫(Tetrahymena)中发现的.1985年,Blackbaurn 和Greider发现人工合成四膜虫端粒的DNA片段(TTGGGG)4,可被四膜虫细胞抽提物中的一种活性物质加长,这种活性物质对热、蛋白酶K和RNA酶都敏感.端粒区内的DNA重复序列的结构是很特殊的,是一种单链断开的结构,可以不受DNA连接酶的作用.此外,最末端的一些碱基可能是“发夹”结构,这样就不会被核酸酶识别而免遭降解.
端粒酶将自身RNA模板合成的DNA重复序列加在后随链亲链的3’端,然后再以延长了的亲链为模板,由DNA聚合酶合成子链.即使如此,结果其末端同样也是不完整的.换句话说,染色体每复制一次,也就是细胞每分裂一次,染色体的端粒重复序列就要丢失一些,长度也就要缩短一些.
端粒重复序列的长度可能起着一种分子钟(molecularclock)的作用.不同年龄的人的体细胞的寿命明显不同,其端粒的长度也不相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短.来自新生儿的体细胞可在体外传代培养80—90代,来自70岁老人的体细胞在体外只能传代培养20~30代,而且端粒的重复序列长度也缩短很多.实验证明,体细胞里没有端粒酶的活性,所以体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也就缩短一些.随着细胞不断地进行分裂,端粒的长度将越来越短,当达到一个临界长度时,细胞染色体会失去稳定性,使细胞不能再进行分裂而进入凋亡(apoptosis).端粒的长度决定了细胞的寿命,因此可用丢失的端粒重复序列的长度来推测细胞有丝分裂的次数,所以端粒被称为分子钟或有丝分裂钟(mitotic clock).
端粒除了与染色体的个体性和稳定性密切相关外,还涉及到细胞的寿限、衰老和死亡,以及对肿瘤的发病和治疗都有重大作用.生殖细胞不同于体细胞,人生殖细胞染色体的末端比体细胞染色体的末端长出几千个碱基对,这是因为在生殖细胞里有端粒酶的活性,但包括干细胞(stemcell)在内的所有体细胞里都未测得端粒酶的活性.惟一的例外是来源于体细胞的恶性肿瘤细胞却又重新出现了端粒酶活性,发挥其合成端粒重复序列的功能,以补偿正常的端粒序列丢失,使端粒的重复序列不会达到导致细胞死亡的临界长度,从而获得细胞的“永生性”(immortality).这样,恶性肿瘤细胞在体内或体外都能无限制地分裂增殖.
因为如果它不变短,人的寿命就无限长,地球就承受不了了,所以上帝在创造人的同时加入了这个限制,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