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特点,以及我国应如何应对这些趋势?急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9:21:27
试论述: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特点,以及我国应如何应对这些趋势?急求!
试论述: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特点,以及我国应如何应对这些趋势?急求!
试论述: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特点,以及我国应如何应对这些趋势?急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立足点,也是理解十七大报告精神的一把钥匙.
一
我国21世纪初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转到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首先是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说,几年前这种阶段性变化表现还不是十分清晰,那么,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普遍地感受到,我国确实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显示出来的阶段性特征,可以概括为8个方面:
(一)从经济发展看.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整个中国大地一派蓬勃发展景象.同时要看到,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仅经济总量需要继续增长,更艰巨的任务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
(二)从经济体制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各个领域的改革在继续推进.同时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何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改革,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从人民生活看.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降低标志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衣、食、住、行、用水平继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使贫困人口免除了饥寒之苦.同时要看到,目前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农村除列入低保的2000多万贫困人口外,还有几千万人处于低水平温饱状态,列入城市低保范围的贫困人口也有2000多万人.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各方面还有不少困难.保证全体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也取决于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四)从发展的协调性看.由于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村发展保持良好势头.由于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抑制.同时要看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仍很明显,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五)从民主政治建设看.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政治体制总体上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要看到,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不少亟待完善和发展的环节,这些不完善的方面是和扩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需要通过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以解决.
(六)从文化建设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要看到,文化建设总体水平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和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适应,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样的历史任务是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全过程的.
(七)从社会建设和管理看.在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就业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同时要看到,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民生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
(八)从对外开放看.我国已经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要看到,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同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风险也随之增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对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述情况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实进入了新的阶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多亿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21世纪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发展的诸多阶段性特征,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特征.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发展和改革,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
上述情况也说明,从大的发展阶段看,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这个大的发展战略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根本上说,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做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首先是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然要经历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仍然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总体判断,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在经济上包括双重的任务:既要推进常规的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潮流.现在,我国产业结构落后,增长方式粗放,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还是初步的,在工业生产、流通和其他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仍然有大量的落后设备在使用着.科学技术水平、国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第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虽然国家在促进协调发展方面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但是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从抑制差距扩大到逐步缩小差距,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还会长期存在.
第三,城乡二元经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43.9%.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2020年可望达到60%左右,届时将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仍然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以上.据预测,2030年世界城市化率将超过60%.
第四,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经升至世界第四,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000美元,仍居世界后列,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总量大表明国家有比较大的经济实力,人均少表明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生产力的落后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的限度.
生产力的落后状况,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伟大的创举,但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实践还是很初步的,还需要继续在探索中前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需要继续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且愈往前发展愈要注意解决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问题.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建立之后,仍然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逐步找到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要求的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并且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七大之所以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之所以在阐述重大问题时再三强调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这是因为,认清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正确提出和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是推进改革和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包括一些制度安排和发展目标,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纠正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制度和体制进行了带有根本性的改革,对发展目标和步骤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同时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保证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既然我国社会主义之所以叫做初级阶段,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不发达,因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那么,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也是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30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了这种“统一”的极端重要性,如果不注重这种“统一”,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外的方面,就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任重而道远.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是伟大的,但前头的路更长.在发展和改革取得历史性进展的条件下,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今天,叫好之声不绝于耳,但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前途的漫长和任务的艰巨,居安思危,克服盲目乐观情绪,戒骄戒躁,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这也是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深刻用意.
三
人类社会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关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划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之一.恩格斯说得好:“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位置.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由量变积累引起部分的质变,在新的基础上再由新的量变积累引起新的部分质变的过程,这也就是社会主义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不清醒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就不可能从全局上和总体上把握中国实际,就会看不清大的方向;看不到发展的具体的阶段性变化,就有可能使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局性和总体性判断流于空泛,大的发展方略也难以贯彻落实.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据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关于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关于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都是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发展阶段性划分的典范.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方针政策,这些都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适应我国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所作出的正确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丰富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从而也就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据这种正确认识所制定的方略,必将引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