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六之后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新发展?有什么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23:44:08
神六之后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新发展?有什么意义?
神六之后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新发展?有什么意义?
神六之后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新发展?有什么意义?
神州七号
神州七号是中国航天的重要阶段,现在神舟七号运载火箭已经开始研制,按照计划是在2008年实现发射.届时,神舟七号将重点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太空行走)技术.
原订2007年发射,但由于部件的技术问题被推迟了半年,计划2008年发射.
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仍然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新一枚运载火箭元器件的采购与生产已经展开.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这一次他们将采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针对前几枚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们还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使火箭的工作状态更直观.
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征二号F型火箭担任.荆木春表示,十一五期间,他们要把载人航天二期工作基本完成,最后完成有人的交会对接工作,预计还有五六枚火箭的发射任务.
与神五、神六不同的是,“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神舟’七号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还要攻关,宇航服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七进度.”黄春平又补充说,“不过,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
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较大提高.
“神舟”七号将有三名航天员,一个要出舱行走,一个在轨道舱迎接,返回舱还要留人.出舱活动将有行走、操作、拧螺钉等安装设备等项目,为今后建立太空空间站作准备
根据中国探月卫星工程的四大科学目标,嫦娥1号选用的有效载荷有6套24件,包括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成像光谱仪、伽马/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和太阳风粒子探测器等.其中CCD立体相机是拍摄全月面三维影像的专用相机,在中国属首次使用;成像光谱仪用于获取月面光波图谱;伽马/X射线谱仪用于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微波探测仪除用于获取月壤厚度信息外,还能给出月球背面的亮度温度图和月球两极地面的信息.
中国将于今年下半年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进行.据悉,“神七”此次飞天将实现多项技术的重大突破,一是航天员人数将增至3人;二是将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三是在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会择机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本文简称“伴星”),等等.
“伴星”能干什么呢?据香港《大公报》报道,这颗“伴星”的任务是用CCD立体相机近距离为在轨飞行的“神七”拍照.届时我们将获得首张中国航天器在轨飞行的三维立体外景照片,该照片以太空为背景,展现“神七”高速运行的独特景致,将成为中华民族飞天的永久性历史见证.
“神七”仅仅是带了一个机器“摄影师”上太空吗?呵呵,当然不是!
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成功地发射了数颗小卫星,小卫星技术臻于成熟,“神七”携带“伴星”上太空意义更非同小可.
首先,是小卫星投放手段的变化.以前中国的小卫星都是靠运载火箭发射入轨的;而这次是将小卫星安放在“神七”留轨舱的最前端,当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既可按指令自动弹出飞船,也可由航天员手动“择机”释放,投放方式更灵活,“择机”释放就是可以根据需要想什么时候释放就什么时候释放.
其次,“伴星”可以作为侦察卫星使用.港媒透露,“神七”携带的这颗“伴星”上,装有与“嫦娥一号”类似的CCD立体相机,可以拍摄出高清晰度的地表图像.“伴星”由“神七”择机释放入轨对感兴趣的地表进入拍照侦察.
第三,“伴星”能够成为一种非常可怕的太空武器.它既可以由飞船择机释放,去执行攻击敌太空目标的任务;又是我飞船最得力、最忠实的“保镖”——当敌方对我飞船发起攻击时,我飞船可以适时释放“伴星”,用所携带的武器摧毁敌攻击武器或与之同归于尽.
据新华社北京电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昨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
黄春平说,发射计划延期,“并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工作周期决定.”“神舟”七号火箭每一个部件都需要经过复杂的工作周期,首先要进行单样技术攻关,攻关合格后再设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后进入抽样阶段.这一阶段要解决两方面的任务,一是要通过性能指标测试,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艺能力要在工厂的生产能力范围内.抽样合格后,再修改设计,做试样生产,再进行产品实验,最后进入工厂生产.此外,还要请相关专家进行测评.因此,“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
独自留在返回舱里的航天员聂海胜观看刚刚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
新闻晨报讯,2008年注定将好戏连台,大事不断.除了万众期待的北京奥运外,已经确定将于今年发射升空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也将成为关注的焦点.“神七”除了在搭载人数上将超越“神五”、“神六”外,还有望实现中国宇航员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将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太空行走”届时将会是何情景?要实现“太空行走”又需要攻克哪些难题?“神七”的研发准备工作目前又处于什么阶段?晨报记者将一一为读者揭开其中的奥秘.
在过去的一年里,随着“嫦娥”奔月的成功,中国航天事业继“神五”、“神六”之后,又一次取得了骄人战绩.“按照今年的航天计划,我国将发射15枚火箭、17颗卫星以及一艘飞船,从数量上要高于2007年的10次发射,而‘神七’的发射将是重头戏.‘神七’如能成功实现我国航天员的‘太空行走’,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说,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里,包括“嫦娥”在内中国航天一共进行了10次发射,在发射数量上世界排名第三,并且十战全部告捷.
庞之浩说,除了“嫦娥”奔月的成功,去年还成功发射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1号,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整星出口,采用的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东方红4号卫星平台技术,这对于航天发展而言也具有重大意义.
“神七”目前已经进入整船综合测试阶段,包括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在内的14名航天员,正在接受“神七”任务的选拔和训练,用于发射的长征二号F火箭也正在全箭总装.庞之浩透露,“神七”很可能在奥运之后的10月发射升空,中国宇航员首次“太空行走”的每一个细节届时都有望通过电视直播呈现给广大观众.
庞之浩还向记者详解了“十一五”计划中国航天即将进行的“二二一工程”:“第一个‘二’分别是指载人航天二期和月球探测二期工程,要突破‘太空行走’和空间对接技术,进一步论证落月探测技术并进行月球车的研制;第二个‘二’是要研究高分辨率的对地观测卫星和建立导航卫星系统;最后一个‘一’,是要研制新一代的无毒无污染的大推力运载火箭,满足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未来的发射需要.”
[揭秘中国首次“太空行走”]
释疑:太空中其实无法行走
“有些人以为‘太空行走’是航天员在太空散步,其实,太空行走与人们在地面行走完全不同.因为太空一无人行道,二没有马路,所以无处可走;而且航天员在太空处于失重状态,飘来飘去也没法行走.航天员移动身体是靠手、机械臂或载人机动装置,而不是通过脚.为了方便航天员的行动,设计人员在航天器的里外都安装了一些扶手,航天员可用手握住一个个扶手来回移动身体.‘太空行走’只是一种俗称,严格地讲应该叫‘出舱活动’.”
庞之浩告诉记者,实现出舱活动是载人航天活动中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主要是为以后建立空间站、进行太空组装或维修做准备.
解题:两大技术难题尚待解决
庞之浩说,要实现“太空行走”至少突破两个技术难题,一个是飞船上气闸舱的设置问题,还有就是航天员的舱外航天服技术问题.
“要进行太空行走首先要使用的一个重要设备就是气闸舱,它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的门户.载人航天器的气闸舱一般有2个闸门,一个与座舱连接叫内闸门,另一个是可通向太空的外闸门.航天员出舱时先走出内闸门,然后关闭内闸门,把气闸舱内的空气抽入座舱内,当气闸舱内和外空压力相等时就可打开外闸门进入太空了.航天员返回气闸舱时按相反的顺序操作,这颇像船过水闸.内外闸门的气密性绝对可靠是气闸舱工作的基本条件,闸门的启闭须十分小心和熟练,避免漏气很重要,否则极危险.”庞之浩说,气闸舱不但可以避免舱内泄气,还能让航天员在出舱前有一个适应过程,国外一般是将轨道舱作为气闸舱使用.
此前我国三位航天英雄在太空中所穿的都是舱内航天服,而在执行“神七”出舱任务时,必须身着特殊的舱外航天服.“舱外航天服的技术要复杂得多,一套装有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的舱外航天服,质量有100多千克(舱内航天服质量为10千克).
方式:可能采用“脐带”式行走
当“神七”成功发射后,亿万观众注视下的“太空行走”将是怎样的情景呢?对此庞之浩透露,中国航天员的首次“太空行走”很可能将采用“脐带”式.
“航天员的出舱活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脐带’式,一种是‘自由’式.”庞之浩解释说,采用“脐带”式进行出舱活动时,航天员会通过一根“脐带”跟载人航天器相连.这条“脐带”有两个作用:一是提供生命保障功能,航天员在舱外所需要的氧气、压力、冷却工质、电源和通信等都是通过“脐带”由载人航天器提供的;二是起保险作用,防止航天员漂离载人航天器太远而回不来.“带子一般不超过5米,可以保证带子不会绕在一起,所以“脐带”式出舱活动都不会离载人航天器太远.”
庞之浩告诉记者,进行“自由”式“太空行走”时,航天员在出舱时还要要携带一套载人机动装置,上面装有20多个氮气喷管,就如同背着一个小火箭,通过控制火箭的方向和推力进行“太空行走”.按照设计,“自由”式出舱距离最远可以达到100米.
“在国外,‘自由’式出舱使用的载人机动装置的研制费用要上亿美元,一套装置的生产成本也在1000万美元左右;‘脐带’式出舱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也比较安全,国外首次进行‘太空行走’时都采用这种方式.目前,在进行单人出舱活动时也常采用‘脐带’式.采用‘自由’式进行出舱活动一般都是2人,以便相互保护.”庞之浩说,“太空行走”危险性大、技术难度高,航天员出舱后还需要靠自身用力、机械臂或者载人机动装置到达作业面,才能执行相关的组装或者维修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