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孔子 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7 07:20:26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我眼中的孔子作文我眼中的孔子作文1、孔子择善而从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后句含意深刻,使人大有所悟.大家知道,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正书有“颜

我眼中的孔子 作文
我眼中的孔子 作文

我眼中的孔子 作文
1、孔子
择善而从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后句含意深刻,使人大有所悟.
大家知道,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正书有“颜筋柳骨”之说.颜体丰满遒劲,柳体则骨立挺健,至今仍是学习书法之范本.柳体创始人柳公权是颜派鼻祖颜真卿的后辈,早年从师于颜鲁公;后来柳公权发现颜体虽雄浑厚朴但不乏臃肿肥大之弊病,于是柳公权不断揣摩,择颜体雄健的优点,改其臃肿肥大之弊端,掺入自己“骨立如嶙”的特长,终于创立了世代奉为经典的“柳体”.这不正是“择善而从”的典范吗?
倘若柳公一味效法于颜体,而不顾其弊端,那么可能现在就不会有相提并论的“柳骨颜筋”.那该是多么遗憾啊!
思古及今,改革之风已靡及中华大地,要改革就必须开放,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但“开窗”虽好,不免有苍蝇蚊虫飞进来,这就需要我们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头脑.可就是有一些“失其本性”的人,沉湎于西方物质享受之中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为腐败的糟粕所毒害而锒铛入狱.他们因为“不善而从”,终成咎由自取的可悲者.
由此可见,对待一切事物,我们要运用“择善而从,不善而弃”的标尺,放开眼光去学习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突破;反之甚至会身陷泥潭,一误再误!
那么如何才能“择善而从之”?让我们再看柳公权的例子.颜鲁公弟子百人,却没有一人像柳公权那样有所建树而流芳百世,这是因为身为唐朝大臣的柳公权博学而勤勉,注重锤炼“字外工夫”,因此他站得高,望得远,能够发觉颜体的优点与微瑕.其优点,从接受到孜孜不倦地实践,成为自己的优点,其微瑕,则予扬弃,并在这基础上进而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是故只有识善、择善,并身体力行的人才能做出成绩,甚至超过前人.
(二)
学习与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指,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见约取,标新立异.
孔子的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这里所说的学习,主要指从书本上汲取间接经验.古今中外,凡成大学问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读破万卷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成果,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进一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这一巨著,曾在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可见认真读书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要勤于学习,必须博览熟记,持之以恒.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学习还要持之以恒,要“戒怠荒,戒无恒,戒躁急,戒泛杂”,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然而,学习本身并非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为此,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的有机联系.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头脑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经口腔咀嚼、肠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会被身体吸取一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法国作家伏尔泰对此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可见善于思考是多么重要!
要善于思考,需要有蜜蜂酿蜜的精神.每一克甜美的蜂蜜不知凝聚了那小生命的多少的心血.思考也需要我们下苦工夫,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钻研,切不可不懂装懂,浅尝辄止.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必须结合实际反复运用,知识才能巩固,技能才可纯熟,这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
愿我们大家都能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去勇敢地攀登科学知识之巅.

作文要自己写!

撒的

我去过孔子传播思想、教育弟子的圣地——曲阜。或许由于相隔的时间太长了,我只记得“孔府”的比皇宫还高的门槛;“孔庙”的满院银杏树;“孔林”的子贡手植树和旁边那块会流泪的石碑;还有那条在树荫下长一华里的路,路的一边种了73棵树,代表孔子享年73岁,另一边种了72棵树,代表孔子3000弟子中的72贤人。但是,使我永生难忘的是那一股如烟雾般飘缈的书香,和那一片让人不忍破坏的宁静。我现在才明白,孔子对人的教...

全部展开

我去过孔子传播思想、教育弟子的圣地——曲阜。或许由于相隔的时间太长了,我只记得“孔府”的比皇宫还高的门槛;“孔庙”的满院银杏树;“孔林”的子贡手植树和旁边那块会流泪的石碑;还有那条在树荫下长一华里的路,路的一边种了73棵树,代表孔子享年73岁,另一边种了72棵树,代表孔子3000弟子中的72贤人。但是,使我永生难忘的是那一股如烟雾般飘缈的书香,和那一片让人不忍破坏的宁静。我现在才明白,孔子对人的教育意义绝非只在《论语》之间,还有那种好学、勤奋的精神和气沉丹田、平静祥和的气质。
我曾经十分崇尚墨家思想,因为我认为“兼爱、非攻”比孤零零的一个“仁”字更富有血性。我觉得儒学太中庸了,有时表现出一种懦弱。随着我理性思考的能力的提高,我意识到,虽然“儒”和“懦”两个字很相像,但它们的意思却不可同日而语。我了解到,墨家思想是从儒家思想中分离出来的,它们的本质都是躲避争端,崇尚和平,它们可以融为一体。
其实儒家思想并不难理解,就看你怎么看它,我以往的看法有些消极,实际上,儒学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大度和宽容。宽容并不等于懦弱,具体来讲就是,不是争不过,而是不喜欢争斗。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表现的没有在封建社会中那么明显,因为封建社会有森严的等级划分,“仁”就能在等级之间表现出来。而现在社会讲求人人平等,人权自由,“仁”就隐藏在了生活的细微之处,化身为“礼”,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儒家思想正在不觉间引导着我们迈入新的时代。尽管世界日新月异,科学突飞猛进,我们还是把 “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夫子的一言一行,奉为人生的榜样。
在我的眼中,孔子永远是那个穿着布袍,拄着拐杖,头顶有丘的老头;永远是那个性格沉稳,天资聪颖,坚强固执的思想家。但是他的灵魂却穿越了亘古的长空,向我们诉说着“是谓大同”的理念。
每次我读到“是谓大同”,就会想起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孔子与柏拉图毕竟是不同的。我想引用于丹的一句话:“孔子没有色彩,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在我看来就是适合一切的色彩。
《哲学的故事》一书中作者因为没有介绍中国的哲学家——尤其是孔子——感到十分愧疚,其实,没有介绍孔子也丝毫不会泯灭孔子的地位。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你能够想象没有这位失去色彩的哲人的世界

收起

小时候就知道孔子,所有见过我的长辈,他们都一味地赞美着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然而在我的记忆中,也只有他的贤明,他的博大,他的多学。听得多了,我在想,难道一个人的名声永远会流播吗?难道真的有名垂青史的痕迹吗?今日的我们对他的景仰难道会亘古不变吗?
世界在我看来是不屑置辩的。过去的"孔圣人"是谁?是谁在置他人于空中?那是过分的推崇,没有人可扭转,历史才可说明它的存在与永恒。不单单是孔圣人,所有...

全部展开

小时候就知道孔子,所有见过我的长辈,他们都一味地赞美着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然而在我的记忆中,也只有他的贤明,他的博大,他的多学。听得多了,我在想,难道一个人的名声永远会流播吗?难道真的有名垂青史的痕迹吗?今日的我们对他的景仰难道会亘古不变吗?
世界在我看来是不屑置辩的。过去的"孔圣人"是谁?是谁在置他人于空中?那是过分的推崇,没有人可扭转,历史才可说明它的存在与永恒。不单单是孔圣人,所有的墨徒都有后人的评说,都有他自身的价值。
儒学是可敬的,它是厚厚的被子,让我们的5000年都在承袭着。还有那"天朝物产丰盈,无须与外国互通有无"。儒学的"仁慈",相对于当今以及封建的"腐败",不敢想象,如果我们不推崇儒道,会成什么模样。时今,不是有许多国家,也在用孔圣人之思想培植厚土吗?
那儒学,是孔子。
心中的孔子,是位平和的老人,与世无争的贤人,到世间普渡众生。"仁"无可厚非,儒学也有其欠缺,但它不是孔子之过,而是封建意识的缺憾。武器没有缺陷,然而武士有失误。
武器匠真是值得同情,比武器匠更可怜的,那时天下民生。
孔子在我们心中难道不是这般吗?亘古至今,他永恒在学校教育中,成为一份精神的寄托。为什么有如此繁富的精装《论语》专本呢?难道它是和《汉谟拉比法典》一般,只是一份怀旧的情思?
我是从心中极度喜欢他的,从他的文雅名字和温顺的学说。那些对他不满之人,归于"人言可畏"啊!
孔子,不仅在过去,抑或在未来,还是永恒的。
他以他自己独立着,发展着,沿承着。
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他的人生,都是我们的借鉴。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