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心态文化2.道法自然3.厚德载物4.《周易》5.焚书坑儒6.理学7.自然崇拜8.人伦9.人道10.人性11.三纲五常12.学在官府13.宋代四大书院14.科举制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3 13:53:14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心态文化2.道法自然3.厚德载物4.《周易》5.焚书坑儒6.理学7.自然崇拜8.人伦9.人道10.人性11.三纲五常12.学在官府13.宋代四大书院14.科举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心态文化2.道法自然3.厚德载物4.《周易》5.焚书坑儒6.理学7.自然崇拜8.人伦9.人道10.人性11.三纲五常12.学在官府13.宋代四大书院14.科举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心态文化
2.道法自然
3.厚德载物
4.《周易》
5.焚书坑儒
6.理学
7.自然崇拜
8.人伦
9.人道
10.人性
11.三纲五常
12.学在官府
13.宋代四大书院
14.科举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心态文化2.道法自然3.厚德载物4.《周易》5.焚书坑儒6.理学7.自然崇拜8.人伦9.人道10.人性11.三纲五常12.学在官府13.宋代四大书院14.科举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心态文化
  是一种将分散的社会普通成员的心理要素,经过某种整合,汇集而成并以整体面目存在和流行于广大普通成员之中的集体性文化精神状态,具有一定的大众性.
  作为文化心理环境意义的社会文化心态,其精神内核表征为群体性的社会态度,因此,具有极强的倾向性特征;就意识内容而言,社会文化心态主要是对人们日常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故表现出明显的届时性;由于社会文化心态是属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成的状态结构,因而还具有非线性品格.
  道法自然
  无生有,有归无.这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运动变化的最后依据.无外无他,无蕴含有且是有.无生有,是无动而有然,也就是说,无自然而有然.
  厚德载物
  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周易》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儒士的事件.
  理学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自然崇拜
  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当时人们尚未形成明确的超自然体的观念,但已开始具有将自然物和自然力超自然化的倾向.
  人伦
  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
  人道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道主义是褒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以现代眼光研究人的状况、特点、前途和利益.在中国古代儒学中,“人道”与“天道”相对应.春秋时期随天人相人思想的逐渐发展而产生.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人性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最早渊源于孔子.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宋代四大书院
  宋代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和应天府书院合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
  科举制度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