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课《短文两篇》练习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9 10:39:11
22课《短文两篇》练习题22课《短文两篇》练习题22课《短文两篇》练习题我有教案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

22课《短文两篇》练习题
22课《短文两篇》练习题

22课《短文两篇》练习题
我有教案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总结,抓住特点,也为课外作业的私利《成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XX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教师板书或投影显示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投影学习字词,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判断,集体订正.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4.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爱莲说》是一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株莲花,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莲花的姿态.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加以点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加大课时容量,字词教学可扫除词语中的拦路虎,请学生描述,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l.教师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听录音,边听边用笔作勾画.
2.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请同学找出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结合注释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来看,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4.请同学在2分钟内背诵“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并且当堂默写.
5.对照注释自读第二段,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6.本文以“爱”为意脉,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衬手法.
7.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品格?
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做“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
8.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作者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学的定义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投影定义内容).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莲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尚的君子行为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8)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9)作者一方面写自己的心静体闲,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华,兼济天下,是否矛盾?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
〔这一部分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讲析上应深入浅出,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中完成素质教育目标.〕
(四)总结、扩展
1.教师引导:这篇散文被选入唐宋名篇朗诵经典,读起来清脆作响,落地有声,妙不可言,后人纷纷摹仿它的结构和韵律作“铭文”,是什么缘故呢?
谢谢!

语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  )  德馨(  )  案牍(  )  鸿儒(  )

淤泥(  )  濯(  )  亵玩(  )  鲜有闻(  )

2.结合文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斯是陋室(  )  (2)惟吾德馨(  )

(3)可爱者甚蕃(  )  (4...

全部展开

语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  )  德馨(  )  案牍(  )  鸿儒(  )

淤泥(  )  濯(  )  亵玩(  )  鲜有闻(  )

2.结合文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斯是陋室(  )  (2)惟吾德馨(  )

(3)可爱者甚蕃(  )  (4)宜乎众矣(  )

(5)亭亭净植(  )  (6)不可亵玩(  )

3.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何陋之有?  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无丝竹之乱耳。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出淤泥而不染”中的“而”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3)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B.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C.世人盛爱牡丹。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香远益清。满招损,谦受益。

(4)下列各句不是骈句的是(  )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B.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不蔓不枝”中的“蔓”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案牍之劳形。  B.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D.谈笑有鸿儒。

4.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陋室铭》中写室中景的句子是:      ;写室中人的句子是:      ;写室中事的是:      。

(2)《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      。

(3)《爱莲说》中最能体现莲之高洁的句子是:      。

(4)《爱莲说》中揭示全篇主旨的句子是:      。

5.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      。

②喜爱的原因是:      。

6.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咏莲的有;咏牡丹的有。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家,满城尽带黄金甲。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E.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F.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G.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课文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用并不高的山、并不深的水比喻,用仙和龙比喻,用山不高因仙而著名、水不深因龙而灵异比喻了陋室因而。

2.解释下列词语。

(1)鸿儒:      (2)白丁:      

(3)丝竹:      (4)案牍:      

3.文中统领全篇的词语是。作者是从      、      、      三个方面表达了作者      的情趣和      的节操。

4.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什么?

5.翻译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拓展延伸探究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之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2.下列各组短语中“之”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曾子杀彘”根本原因是(  )

A.其子随之而泣。

B.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C.婴儿非与之戏也。

D.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4.从下列各组中选出两句都有通假字的一项(  )



5.句子停顿划分得正确的一项是(  )

A.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B.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C.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D.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6.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

7.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收起

那位都说完了,俺没得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