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谈谈中国的科研水平,和科研体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21:50:53
为什么没有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谈谈中国的科研水平,和科研体制!
为什么没有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谈谈中国的科研水平,和科研体制!
为什么没有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谈谈中国的科研水平,和科研体制!
■“诺贝尔奖”对中国,意义何在
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中国成立50年了,为何竟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戴上这顶科学皇冠?
1999年,毋国光、陈佳洱、杨福家和朱清时四位院士一起提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紧接着经济学家何炼成就此也谈了自己的意见.如今,“中国需要诺贝尔奖”成了中国人共同的呼声.
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有多大?赵忠贤院士认为,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得奖的意义在于鼓励大家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原始创新.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些方面,中国科学家也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赵忠贤院士强调,诺贝尔奖并不是唯一的科学标准,并不能把它当做科学研究的唯一目标.因为大量工作———探索宇宙规律———必然要进行科学研究,但不是所有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就能拿到诺贝尔奖.获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认为从事科学研究不得诺贝尔奖不行,这就不对了.
■中国科学家为何没获“诺贝尔奖”
中国科技馆馆长、科学史专家王渝生介绍,中国科学家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国前.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30年代赵忠尧的正负电子湮灭早期实验、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的铀核三分裂的发现、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
不可否认,我国曾多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赵忠贤院士认为,从科技史的角度讲,中国没有得到“诺贝尔奖”是有原因的.1901年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奖”,而在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进北京,从此往后的半个世纪,中国都处于战乱和列强压迫之中,总体上说,基础科学研究没有什么重大的发展.解放后,在科技上有了很大发展,但改革之前处于封闭的状态.对我国来说,有很多问题,经济、科学、国防,这时主要科技成就是“两弹一氢”的研究,这一领域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在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但是,毕竟还很少.改革以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特别是近年来,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赵忠贤院士认为,建国后没有拿到诺贝尔奖有很多原因,从客观上讲,十年“文革”期间,国际上科技高速发展,而我们对基础研究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这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和积累;从主观方面讲,我们原始创新型基础研究比较少,在改革之初,在原始性创新科技强调得不够.
■百年中国科技史,给人何种启示
杨振宁教授说,诺贝尔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评选的方法和成绩,我不认为是正确的.关于物理、化学和医学这些方面,中国大陆到现在还没有人获诺贝尔奖.这个原因非常简单.第一是没有足够多的经费.今天,不论是做生物、物理或化学研究,设备是非常贵的.中国现在渐渐上来了,可是与先进国家最好的设备相比还差一截.第二个原因是学术要有传统.学术传统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使年轻人知道哪个问题是值得去做的,哪个问题容易有发展前途.中国科学的传统一时还发展不上来,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赵忠贤院士说,一个实验室、研究所的学术积累和学术传统非常重要.要注意积累,发扬传统,不断培养年轻一代.在20年代,索默菲没有拿到诺贝尔物理奖,但是索默菲实验室却有七个学生都拿到该奖,这就是因为索默菲实验室的学术传统影响到了下一代.我想,在积累和传统方面都做到了,不断有年轻人发展起来,更多的重大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就会出现,有人获奖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有差距原因何在
据1996年统计数据,中国科研开发经费只占GNP的0.5%,相对于发达国家(美国是2.45%,日本是2.9%),不但比例低而且绝对数量少,如果按人均则更少,甚至不如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无疑是严重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大因素.
谈及产生差距的原因,我国著名科学家赵红州教授认为有四点:其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甄选机制.
杨振宁认为,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落后.但他也逐渐乐观起来,他认为中国科学家做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级工作的条件正在成熟.他说,两年前,也就是中国大幅度增加科学家薪金之前,我研究了10所最好的大学正教授的年薪,算下来人均还不到2000美元.两年来我看到政府给他们增加了许多,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觉得中国人可以做出很多能够得到诺贝尔奖级的工作.
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这恐怕已经有300年的历史,当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中国却出现落后了,而在700年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最前列.中国科技的兴盛与衰落的原因难道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吗?
赵忠贤院士在谈到中国技术史时说:“在文化上,我认为儒家文化抵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儒家文化也有其精华,在培养人的修养、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是先进的.从总体上看,这种文化机制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家要拿到“诺贝尔奖”,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巴丁教授在同一领域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他在访问中科院物理所时,曾半开玩笑地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讲了获得诺贝尔奖应该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是努力;第二是机遇;第三是合作精神.
赵忠贤院士说,这些方面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很重要.他所说的“努力”,不仅指勤奋,还指要选准方向,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做出原始创新成果.他所说的“机遇”,还包含着所选的工作的意义大不大,有的虽然工作完成得很漂亮,但是意义不一定大,也不可能得奖;他所说的“合作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人的特点也许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虽然大家都知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做起来就困难了.今后我们要学会容忍标新立异,鼓励不同的学术观点,同时要有安定、自由的环境和稳定的支持,为科学家创造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的条件.
真正的科学家的快乐是通过解决一个个科学问题来享受的,虽然他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一些,但他不会要求太奢侈的条件,当前最需要的是稳定的支持.吸引那些热爱科学、有科研素质的人才从事科技工作.如果能够贯彻江总书记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的精神,中国科学家做更多更大原始创新工作,得奖的几率就会增加.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得“诺贝尔奖”有什么有利条件
中国农业科学家生物技术研究所刘德虎研究员说: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人才优势.在国外,几乎所有著名的研究室里都有华人,甚至一些在国内我都看不上的学生,到了国外,不知怎么就成了人才了.
中国有人才,这当然是第一要素.杨振宁认为,要说优势,我认为就是中国具有得这个大奖的人才条件.杨振宁切身感受到,在西方教书的人接收了很多中国学生,大家都认为中国学生质量最好,可以说中国教育工作已成功地供应了大量科技人才.
要想在科技方面大大发展,中国这样的人才是不成问题的.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一个好传统,就是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中国的年轻人非常勤奋.杨振宁认为,过去,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是经济落后,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本土离诺贝尔奖已不是遥遥无期,而仅一步之遥!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得“诺贝尔奖”有什么不利因素
赵忠贤院士认为,对中国来说拿到国际大奖的不利因素是,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活动太少.过去不先进,人家有成见,还需要了解我们.作为基础研究,与国际接触、交流,尤其是与世界一流实验室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国际间交流不够,原因往往是由于经费不足.刘德虎研究员说,一些科学工作者应邀参加国际会议,去前要先写信给人家,看人家愿不愿意给你提供来往机票、食宿等经费.这就像“要饭的”一样,花自己的钱理直气壮,干吗不花自己的钱?因为一年一个项目经费只一二十万元人民币,你去国外开会,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去一回,科研经费还会有多少呢?按项目进行投资,项目申请必须写得非常完备,但是作为原始创新科技,又有谁能看得那么细、看得那么远、看得那么准呢?如果能先写出结果再进行创新的话,那不任何人都可以创新了吗?
有专家认为,现在有的项目投入不算太少,但是,还要避免分散,应该把钱集中在真正献身科学又有科学素养的人身上,鼓励他们的好奇心.现在的评估体系不是把资金投资给科学家身上,甚至出现了该拿钱的人拿不到钱的现象;申请专利的体系跟不上,对已有科研成果的保护不力;科研的连续性不够,不断地申请,科研过程不断地被打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
中国多少年能够拿到这个奖?杨振宁说,假如经济增长快,还不止一个中国人会获“诺贝尔奖”.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而且中国领导人对科技发展的速度有很殷切的要求,对研究工作的投资也有大幅度的增长.
诺贝尔奖与中国擦肩而过的机会毕竟太少了.赵忠贤院士说,如果对个别事件做估计这很难.但是从整体水平来说,中国要拿诺贝尔奖,需要更多原始性创新科技.
任何一个原始创新科技都不是凭空出来的,不仅需要前人的研究作为基础,也要不断地产生新的观念,不断进行总结,才能挖掘出来.真能在前沿问题上做出比较深入的研究,会有重大原始性创新发现.
刘德虎研究员认为,关键不在于人聪明不聪明,而在于环境怎么样,只要科研环境改变了,中国科学家一定能拿到“诺贝尔奖”.最基本的还是那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真的做出成果了,别人不了解的会了解,有成见的会改变.
■中国哪些科技领域最有可能拿到“诺贝尔奖”
专家认为中国在高能物理、生物科技等领域具有问鼎诺奖的水平.丁肇中说,中国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是世界一流的,中国高能研究无论理论还是实验,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他特别谈到了他和中科院高能所、电工所以及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合作的探求宇宙暗物质的实验.这一研究一旦获得突破进展,当然是具有获诺奖水平的.该实验设备已于1998年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上飞行,获得了许多数据和成果,这是世界上公认的.而且参与这一研究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正是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培养的博士生.
此外,高能所专家与意大利合作在深岩洞寻找暗物质的研究也备受国际瞩目.一旦他们的研究能领先美、日完成,则必获诺奖.据悉,截至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已五次授予粒子物理学领域的科学家.中国是少数建成原子对撞机的国家.在粒子物理学研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科院同志信心十足地介绍,高能物理所有不少科研课题是世界一流的,一旦研究成功,中国科学家将获得不止一项诺贝尔奖.
在生物科技方面,中国人类基因组工程负责人杨焕明博士不止一次说,基因研究不光拼技术,还拼资源,而中国的生物资源丰富.在这片资源的沃土上,随时可能结出生物科技的奇葩.
中科院动物所从事的克隆大熊猫胚胎实验一直令外国科技同行羡慕不已,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实验材料.在中国,由于生物资源丰富,中国科学家可以做许多外国科学家想做但没有条件做的研究.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望形成中国生物科技的异军突起.杨焕明说,在基因研究方面,中国已形成了上游基础性研究与下游功能研究兼备的完整科研队伍.中国是世界上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仅有的六国之一,发展速度已位于世界前列,从长远看,中国有追上美、英等国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