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三首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山的,各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20:21:34
十六字令三首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山的,各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十六字令三首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山的,各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十六字令三首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山的,各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你好!我刚学过!一定没错!
其一是以静态来写的,突出了山的高耸(夸张、反衬)反衬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其二是以动态来写的,突出了山的雄伟(比喻)表现红军战士雄姿英发,勇敢善战的形象.
其三也是以动态来写的,突出了山险峻(比喻、夸张)象征了红军战士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和险峻,“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长征其实就是大范围的转移,前有崇山峻岭,后有几路追兵,这就促使部队快速行进,所以当毛泽东上到一高点回望时已经很高了,好像离天已经很近了.1934年12月,红军进入贵州,注释中的八宝山在贵州雷山县境内.毛泽东在这首小令里对山体的巍峨没有具体的描写,只是单单从自己在马上的感觉来说.试想,由于山势的险峻,坐在马上的人不得不上体前倾来保持平衡,这时他无暇顾及身后,等上到山巅,才能宽松地饱览周围的景色.而这时可以发现,原来苍浪的青天也仿佛伸手可及.这种描写是非常准确生动的,并不完全是毛泽东的伟大气势造就出了词本身的力量,而当时当地崔巍险峻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材料.当然,当毛泽东把它们精确地描绘出来的时候,也显示出了他卓越的观察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
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一句没有用典.山是静止不动的,最多是山上风大时,草木会随之摇摆,而由于毛泽东本身是行动的,他观察的角度也是动态的,或许他还是骑在那匹大白马上.那么山在他的眼里就可以像是江海那样翻腾起波浪来,而他本身也在这种波涛当中.他觉得山势实在是太磅礴了,在奔腾,在怒吼,在旋转,甚至是在跳跃和倾倒.于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伟岸的群山就好像千军万马厮杀正狠.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宏大.“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个人感觉写到这里,气势更大,意象更加悲壮.如果说第一首里的山是“离天三尺三”,还有“三尺三”的距离的话,那么这首词里的山更是好像枪和戟一样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中介.没有山支撑的话,天就会坠落下来.这是一幅难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画面,个人主观色彩浓厚,很好地说明了毛泽东极度雄奇和大胆的想象力.
附:
说明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 毛泽东手书《十六字令三首》 1934年--1935年 十六字令,亦名苍梧谣,整首词仅十六字,是现存唐宋词中极少以字数命名的词牌.还有一首《念奴娇》,原名《百字令》.
从静态和动态来写山的,突出了山高耸、连绵不断、险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