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气垫导轨,滑块,配重,光电计时器,挡光板,天平,弹簧设计一个实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0:24:11
利用气垫导轨,滑块,配重,光电计时器,挡光板,天平,弹簧设计一个实验
利用气垫导轨,滑块,配重,光电计时器,挡光板,天平,弹簧设计一个实验
利用气垫导轨,滑块,配重,光电计时器,挡光板,天平,弹簧设计一个实验
【实验题目】
气垫导轨研究简谐运动的规律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方法验证滑块运动是简谐运动.
2.通过实验方法求两弹簧的等效弹性系数和等效质量.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说明:什么是两弹簧的等效弹性系数?
说明:什么是两弹簧的等效质量?
3.测定弹簧振动的振动周期.
4.验证简谐振动的振幅与周期无关.
5.验证简谐振动的周期与振子的质量的平方根成正比.
【实验仪器】
气垫导轨,滑块,配重,光电计时器,挡光板,天平,两根长弹簧,固定弹簧的支架.
【实验要求】
1.设计方案(1)写出实验原理(推导周期公式及如何计算k和m0 ).
由滑块所受合力表达式证明滑块运动是谐振动.
给出不计弹簧质量时的T.
给出考虑弹簧质量对运动周期的影响,引入等效质量时的T.
实验中,改变滑块质量5次,测相应周期.由此,如何计算k和m0 ?
(2)列出实验步骤.
(3)画出数据表格.
2.测量
3.进行数据处理并以小论文形式写出实验报告
(1)在报告中,要求有完整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数据 处理和计算过程.
(2)明确给出实验结论.
两弹簧质量之和M= 10-3㎏ = N/m = 10-3㎏
i m
10-3㎏ 30T
s T2
s2 m0
10-3㎏ i m
10-3㎏ 20T
s T2
s2 m0
10-3㎏ K
N/m
1 4
2 5
3 6
4.数据处理时,可利用计算法或作图法计算k和m0的数值,并将m0与其理论值 M0=(1/3)M( M为两弹簧质量之和)比较, 计算其相对误差 .
究竟选取哪种数据处理方法自定.书中提示了用计算法求k和 m0的方法.若采用,应理解并具体化.
【注意事项】
计算中注意使用国际单位制.
严禁随意拉长弹簧,以免损坏!
在气轨没有通气时,严禁将滑块拿上或拿下,更不能在轨道上滑动!
【参考资料】
1.马文蔚等《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林抒、龚镇雄,《普通物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3.华中工学院等编《物理实验》(基础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
力 速度 加速度 质量的关系
简谐振动的究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 2009-1 实验序号:19 姓名:刘珂瑞
摘要;
振动推导弹簧振子周期公式,使用天平测量两弹簧质量之和,在振动A<25cm的情况下,改变滑块配重质量m五次,应用光电计时器测量相应振动周期T。引入等效质应用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做往复震动,由滑块所受合力验证滑块运动是简谐量后的周期公式,求出两弹簧等效劲度系数k,等效质量m0相对误...
全部展开
简谐振动的究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 2009-1 实验序号:19 姓名:刘珂瑞
摘要;
振动推导弹簧振子周期公式,使用天平测量两弹簧质量之和,在振动A<25cm的情况下,改变滑块配重质量m五次,应用光电计时器测量相应振动周期T。引入等效质应用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做往复震动,由滑块所受合力验证滑块运动是简谐量后的周期公式,求出两弹簧等效劲度系数k,等效质量m0相对误差的大小。
关键词:气垫导轨 光电计时器 滑块 配重 弹簧
正文
(一)引言
通过对《大学物理实验》的学习,我设了对简谐振动的研究,由学校提供气垫导轨等设备,在老师帮住下,通过实验方法求出两弹簧等效的劲系数k和等效质量m0
(二)实验原理
1. 振子的简谐振动
本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振子是这样的:两个劲度系数同为 的弹簧,系住一个装有平板档光片的质量为m的滑块,弹簧的另外两端固定。系统在光滑水平的气轨上作振动,
在水平气垫导轨上的滑块的两端联接两根相同的弹簧,两弹簧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气轨的两端点。选取水平向右的方向作 X 轴的正方向,又设两根弹簧的倔强系数均为 k0 ,就是说,使弹簧伸长一段距离 l时,需加的外力为 k0x
在质量为 m 的滑块位于平衡位置 O 时,两个弹簧的伸长量相同,所以滑块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当把滑块从 O 点向右移距离x时,左边的弹簧被拉长,它的收缩力达到 k0x,右边的弹簧被压缩x,它的膨胀力达到 k0x ,结果滑块受到一个方向向左、大小为 2 k0x的弹性力 F 作用。
考虑到弹性力 F 的方向指向平衡位置 O ,且跟位移 x 的方向相反,故有
F=-2k0x
如果上述两根弹簧的倔强系数不相同,而分别为 k 1 和 k 2 ,显然,这时式中的 2 k 应换为k1+k2。于是有
F=-( k1+k2)x=-kx
当忽略弹簧质量时振幅周期有:
T=2π√ m/k
若考虑两弹簧质质量对周期的影响,等于在滑块上加了m0,振幅周期公式变为
T=2π√(m+m0)/k
等效劲度系数k:T2=4π2(m+m0)/k => k=4π2(m+m0)/T2
等效质量m0: T2=4π2(m+m0)/k => m0=(kT2-4π2m)/4π2
在振幅A<25cm的情况下,改变滑块质量m五次得到,m1,m2,m3,m4,m5,m6。和周期T1~T6,由式可得 ,因此可以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T42-T12=4π2 (m4-m1)/k;
T52-T22=4π2(m5-m2)/k;
T62-T32=4π2(m6-m3)/k;
求出平均值 ;将 代入式 求出平均值 。
求相对误差:
Er=δx/x0×100%
其中 ,称为弹簧的有效质量,c为一常数。对绕制均匀圆筒状的弹簧,c的理论值为 ,即弹簧的自身质量是其有效质量的3倍。
理论值m0,=(1/3)m,; m,为两弹簧质量
Er=(m0-m0,)/m0,×100%=(m0-1/3m,)/(1/3)m,×100%
(三)实验内容
准备工作
1用酒精棉球擦拭气轨表面(在供气时)以及滑块内表面,用薄的小纸条检查气孔是否有堵塞。
2记下不带挡光片的滑块的净质量(由实验室给出),并用天平称量平板挡光片以及两个弹簧的质量。将平板挡光片固定在滑块上,其总质量即为滑块质量 。
测定滑块振动的周期
1 .实验前,将光电门卡在导轨上,接通计时仪电源。打开电源,将MUJ-5B型计时计数测速仪的“功能”选为“ 周期”。
2 .气轨调至水平,调平:接通气源,给气轨通气,把滑块放置与导轨上,纵向水平调节支架螺钉,横向水平调节支点螺钉,直至滑块(在实验段内保持不动,或稍有滑动,但不总是向一个方向滑动,即认为已基本调平。
3 .如图 7-1 所示,在水平气垫导轨上的滑块的两端联接两根相同的弹簧,两弹簧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气轨的两端点把振动滑块放在气轨上,并给滑块一个位移(A<25cm),令其振动。 当滑块振动1-2周期后,按光电计数器“功能”键,测出滑块振动30 周所用的时间30T ,算出周期 T2 ,测量滑块质量。并记录在实验表格内
4 .在滑块上加配重铁片(每一次加一片),并测量滑块改变后的不同质量,分别改变滑块的质量大小五次,重复步骤 3 ,求出不同质量的周期T,
5 .测量两弹簧质量之和m,
(四)实验数据
m, = 13.70×10-3kg; k= 3.38 N/s; m0= 10.65×10-3kg
i m
/(10-3kg) 30T
/s T2
/S2 m0
/(10-3kg) i
m
/(10-3kg) 30T
/s T2
/S2 m0
/(10-3kg) k
/(N/m)
1 334.77 59.570 3.942 3.07 4 410.42 65.901 4.825 3.04 3.38
2 360.03 61.754 4.237 3.03 5 435.43 67.871 5.118 3.12 3.37
3 385.26 63.865 4.531 3.05 6 460.71 69.789 5.412 2.99 3.38
(五)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
1)弹簧等效劲度计算:
T42-T12=4π2(m4-m1)/k;
T52-T22=4π2(m5-m2)/k;
T62-T32=4π2(m6-m3)/k;
k1=4π2(m4-m1)/(T42-T12)= 4π20.07565/0.8825= 3.38 N/m
k2=4π2(m5-m2)/(T52-T22)= 4π20.0754/0.8811= 3.37 N/m
k3=4π2(m6-m3)/(T62-T32)= 4π20.07545/0.8798= 3.38 N/m
k=k1+k2+k3=(3.38+3.37+3.38)= 3.38 N/m
2)弹簧等效质量计算:
m01=(k1T2-4π2m1)/4π2=3.07g; m04=(k1T2-4π2m4)/4π2=3.04g
m02=(k2T2-4π2m2)/4π2 =3.03g; m05 =(k2T2-4π2m5)/4π2=3.12g
m03=(k3T2-4π2m3)/4π2 =3.05g; m06 =(k3T2-4π2m6)/4π2=2.99g
m0=(m01+m02+m03+m04+m05+m06)/6= g= 3.05×10-3kg
3)相对误差:
Er=δx/x0×100%
Er=(m0-m0,)/m0,×100%=(m0-1/3m,)/(1/3)m,×100%=33.2%
(六)结束语
由于气垫的漂浮作用,滑块与导轨平面间的摩擦阻力已经非常小,但上滑块运动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导轨不是水水平的,导至滑块运动的是阻尼运动;在着实验时,没等滑块振动稳定后就开始计时,与理论值偏差较大
参考文献:
张彦纯 主编, 《大学物理实验》,机械工业出版社;
马文蔚等,《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林抒 龚镇雄,《普通物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