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篇让我感动的文章600字,或600字以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4:12:45
那篇让我感动的文章600字,或600字以上
那篇让我感动的文章
600字,或600字以上
那篇让我感动的文章600字,或600字以上
老师要求写论文的时候,完全是出于应付的态度.现在却经常写着写着就写出了自己想写的东西,后来甚至把自己感动了,其实对要写的东西根本不了解多少,比如写《围城内外》,连《围城》还没看过;比如写三国情,三国的故事忘的差不多了;比如写关于莎士比亚的文章《悲剧的诞生》,我连莎翁的一部作品都没看过……
但是,我注入了情感.
我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或对人生的感悟,或对悲剧的感动,或对生命的执着……我把它们变成了自己情感的抒发.所以,我被自己的文字感动了……
摘取自以为很好的一些论文片段,虽然从专业的眼光来看,它们一无是处.
只是,自己喜欢而已.
悲剧的诞生
——莎翁创作的最终目的是……
难道现实都是悲剧了吗?难道人性真的只剩自私和贪婪了吗?我却觉得,人性当然有爱的一面.
在悲剧作品中,虽然刻画出了那些个丑陋的形象,但其中的主人公显然都是善良的,或者代表正义的形象.既然主人公会有那么伟大的爱,就代表了现实中还有那么伟大的爱,因为悲剧就是反映现实啊!既然主人公能有那么伟大的爱,为什么别人就没有了呢?有一点原因是很多人以自我为中心,以为自己生存的方式就是世界的原则了,更大的原因则是很多人把那份爱深深的埋藏了,甚至自己都找不到了,所以,备有这份伟大的爱的人已经很少,所以,悲剧作品中只有那么一两个人有.
但是,他们却是主人公.
当罗密欧以为朱丽叶死去,痛苦地服毒自杀的时候;当朱丽叶看到罗密欧死去,毫不犹豫地把刀插向自己胸口的时候,那是失去爱的绝望了,那是对这个时间绝望了,那是对整个人性绝望了!而本质上,则是因为原本自身具备的那种如何深刻的爱啊!
当那种绝望逼迫了死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亡就是失去爱的象征了,当那世界最后一份爱消失的震撼,多少人为之感动了,为之痛哭了!多少人渴望那种爱的永恒,多少人憧憬那份爱的永存啊!
人性的爱由此复苏了!
是的,莎翁的悲剧正是如此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那就是毁灭,以爱的毁灭来唤醒麻木的人性深处埋藏的爱.他成功了!证明是他的悲剧得到了整个世界的认可,让整个世界的人感动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只是一个爱的最高境界的典型(或者说是一系列复杂关系的偶然),刻画这两个形象则是为了激发人**的本质.是的,当那股真正的感动发自每个人的内心的时候,当观众接受了这份感动,也接受了心底爱的复苏的时候,揭示了悲剧创作的最终目的:悲剧的诞生,为了喜剧的复苏.
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本身的重要以及如何去保持并且培养这种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说“保持”这种能力是完全必要的,大部分的人类成员从一出生开始到长大之后,习惯了这个世界,这种创造性思维正在渐渐消失.这主要表现为对这个世界失去了一种充满探求的热情.
所以说有时侯习惯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磨灭了人类对世界很多东西追求的渴望,对事物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之一.
从这一方面来看,应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并不止只有学生,而是整个人类的要求.
也因此,培养与激发人的好奇心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三国情
——那份最真实的感动
三国里的情主要体现在“忠”和“义”,代表分别是孔明和关羽.在那个时代,这是最伟大的人性.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是成功的:并不是文字的优美动人来修饰忠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真实而感人的事件让人爱上孔明和关羽,并且把他们当作忠义的化身,然后,考验读者对忠义如何接受的情节到了……
孔明去世的情节描写,那些文字是最简单的,但是却让我几乎流泪.那肯定不是简单的文字带来的感动,而是因为仿佛看到“忠”的离逝,就像关羽被害的时候,让人感觉是“义”的覆灭了.所以那份感动是对伟大的忠义情消失而造成的内心刻骨的痛楚.因此,感动的多少,就是读者对“忠义”理解的多少,接受多少了.因此,好多的人,感动了……
《悟空传》给我带来的
简简单单的文字,却好优美,让人有一种孤独的感动,“那一刻被光照亮的身躯,千百年后仍然凝固在传说之中”,让我为悟空骄傲而悲伤,同时,悟空那孤独的英雄形象也凝固在了我的心中.
结构也是一大特色,整个长篇倒尾间插,却丝毫不混乱,精巧得让人不得不一口气看完.
最重要的却是文章体现的精神.我一向欣赏有内涵却决不枯燥的文章,或体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或表现出执着的追求.像《苏菲的世界》体现的世界与人的哲学.《悟空传》则歌颂了一分真正反叛的精神:悟空被火烧尽在炼丹炉,却又跳出了一个悟空,那可以是对紫霞爱火的不息,那可以是对天庭权势的反抗,那是我们人类对不满的叛逆!这种精神让我在感动中激励着我继续对人生,对目标执着地追求着……
围城内外
其实我觉得,人类在围城的这种困境应当从自身的那种心态去解决,去冲破这种困境.客观的环境固然重要,在《围城》的那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确饱受压抑,但如果自存在那种坚定、执着的信念与抗争精神,并不难从这种困境解脱.钱钟书讽刺的是人性,人情,道德,而这些精神世界的偏向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讽刺的最终目的仍是环境,从另一方面来看,讽刺的目的就是启发人类的人性思考,从自身方面突破来冲出这个环境地困绕,冲出这座精神空虚的围城.
如果真正认清自我,真正有了坚定不移的目标,那就不会去想冲出去,因为本身已经不会在当那是围城了,而所谓的围城也将不再是围城……
这就是人生,就像我们大学生,有的人从小就梦想未来,上小学就想着初中,初中又想高中,又想大学,后来觉得大学也不怎样,又想早点冲出大学这座围城.如果他是这种心态,那他不管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围城.其实没有现在,哪有未来,梦想未来,更要珍惜现在.因为未来可以现在去追求去憧憬,而现在的时光在未来却再也找不回,只能去回味,所以说,现在去梦想未来,未来去回味过去,那都是一种快乐的精神感受,却不要因此去逃避当时所处的阶段,由于那种心态而造成一种精神上的束缚,才形成了一座围城,而哪里都是围城,而如果在每个阶段都去完美真正的自我,在每个阶段都充实自己,小学有小学的天真童年,中学有中学的快乐青春,大学有大学的豪迈精神,以后走向社会也是成人的独特感受.在每个阶段都活出自我,那不管哪里,围城之说也不复存在.
不仅是人生阶段,所处环境也一样,不管哪种环境都要找到那种环境的自我.因为说不准你所向往的那种环境就是另一座更大的围城.
其实不外乎两个方面,一就是不要把自己所处的环境当作是围城,想千方百计冲出去,二就是非要说那是一座围城的话,也照样能在围城里去寻找真正的我,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终究会有一个围城里的好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