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阅读答案初一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23:44:38
日喻阅读答案初一下
日喻阅读答案初一下
日喻阅读答案初一下
日喻(苏轼)
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e4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生而眇miǎo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è,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
全部展开
生而眇miǎo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è,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生字新词:
眇: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
扪:摸。
揣:摸。
龠: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
譬:比喻。
相:形容,比喻。
卒:终于,终究。
欤:吗,助词,表疑问。
没:能潜水。
涉:涉水,指徒步涉水。
题
“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
论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相关链接: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著名古文家;与韩愈、柳宗元、欧
阳修、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大苏:《核舟记》中“盖大苏泛赤壁云”中“大苏”指苏轼。
“问之有目者”——“问之(于)有目者”
向
“以为日也” ——“以(之)为日也”
把 …… 当作
“与……远” ——相比差距很大
“未曾” ——不曾,没有
大意:
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没有直接观察,道听途说,对事物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比 喻
(寓深奥的道理于通俗的比喻之中的形象的论证方法)
盲 人 识 日 要亲自观察,不可道听途说,
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问之有目者 得其声
} }未得其实
未尝见而求之人 得其形
比 喻
(寓深奥的道理于通俗的比喻之中的形象的论证方法)
盲人识日 要亲自观察,不可道听途说,
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道可致而不可求
指出人们“求道之过”
理
“人之未达” ——人不能通晓明白(道)。
“无以” ——没有什么。
“无以异于眇”——和瞎子不认识太阳没有什么不同。P42注④。
“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P42注⑥。
“转而相之” ——辗转而形容、比喻它们。
“莫之见” ——“莫见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从比喻导入正题,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即抽象的“道”比有形的日更难捉摸。
进一步阐明盲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相之”,谬之千里,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地说明自己缺乏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盲目的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思考:
“盲人识日”是否还能从另一个角度给人以启发?
结论:
既然是天生的瞎子,而有人却给瞎子讲太阳的形象,不考虑实际情况,尽管“巧譬善导”,用心良苦,那也是白费心机。问的人错在缺乏亲自观察,而教的人错在不看对象,无的放矢。(道理虽浅,令人深思。)
第二、三小节大意:
求道之过应予以纠正,寻求一种正确的途径。
以设问自答的方式,连用两个历史典故,有理有据地阐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结论:
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道。
要勤奋地通过自身的学习自然而然地理解、掌握道,而不是只从别人那里搬一些或没经过自己实践努力而去取巧。
何谓“致”?
结论:
“致”——莫之求而自至,使其自至
孙武“善成者致人,不致于人” ,“致人”是使敌人自投罗网,“于”被。
子夏“君子学以致其道”。
总结:
由“盲人识日”的比喻导入“道之难见也甚于日”,指出人们求道的弊病;连用两个历史典故,有理有据地论述“道可致而不可求”,“君子学以致其道”。
道理要从实践中自然获得,这样才真实可靠。
一词多义(实词),“得”“道”“过”“自”“日”。
北人学没:又深一步以一个“没者”在长期的“没水” 实践中“得道”的比喻,(“没人”识“水之道”,进一步说明实践的重要)。说明“致道”要像“没者”游泳那样,反复实践,长期学习,才能掌握“道”的规律。如果纸上谈兵,只凭听来的一点知识轻率入手,势必像“北方之勇者”那样成为“溺者”。
由“北人学没”指出读书人“求道”和“务学”的偏颇,进一步强调“君子学以致其道”。
收起
有一个天生失明的人不知道太阳(的形状),就向明眼人询问。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好像铜盘。”(盲人)敲打铜盘听了听声音。有一天,盲人听到钟响,就以为这是太阳。还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芒好像蜡烛。”(盲人)摸了摸蜡烛,知道了太阳的形状。有一天,他摸着一个龠,以为这就是太阳。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可是盲人不知道这种差别,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而是向他人询问才知道的。
道比太阳还难以让...
全部展开
有一个天生失明的人不知道太阳(的形状),就向明眼人询问。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好像铜盘。”(盲人)敲打铜盘听了听声音。有一天,盲人听到钟响,就以为这是太阳。还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芒好像蜡烛。”(盲人)摸了摸蜡烛,知道了太阳的形状。有一天,他摸着一个龠,以为这就是太阳。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可是盲人不知道这种差别,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而是向他人询问才知道的。
道比太阳还难以让人见到,而人们不能达于道和盲人没有什么区别。从盘到钟,从钟到龠,辗转牵扯下去,难道还有完吗?所以世上那些谈论道的人,或者就自己的片面见解来解释它,或者没有见过而只是猜想它,这都是求道的过失。
既然这样,那么道终究也不能求到吗?我认为:“道可以求得但是不能靠强求获得。”怎样才称为获得了呢?孙武说:“善于作战的人能使敌人接近自己,而不会被敌人牵引过去。”子夏说:“各种手工业者呆在自己的作坊里,就能够(吸引顾客前来)成就自己的事业;君子勤学,则道自至。”不去勉强追求它而道自己却来到了,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得道啊!南方有很多善于潜水的人,天天和水打交道。七岁能够渡水,十岁能够浮水,十五岁就能潜水了。潜水者难道是随随便便(就能学会潜水)的吗?必须要有懂得水性才行。每天和水打交道,十五岁就能够获得水性;生下来就不知道水,那么即使长到壮年看见船也会畏惧。因此,北方的勇士,向潜水者询问潜水的方法,按照他的话到河里尝试,没有不溺水的。所以,凡是不苦学而一定要求道的人,都像学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过去以诗赋取士,读书人只重视声律等杂学,而不重视对道的追求;如今以经术来录取士子,学者只知空谈义理(道),而不注重实学。渤海吴彦律君,是一个有志于学道的人,正要参加进士考试,我写下《日喻》来勉励他。
收起
日喻
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
全部展开
日喻
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收起
有一个天生失明的人不知道太阳(的形状),就向明眼人询问。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好像铜盘。”(盲人)敲打铜盘听了听声音。有一天,盲人听到钟响,就以为这是太阳。还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芒好像蜡烛。”(盲人)摸了摸蜡烛,知道了太阳的形状。有一天,他摸着一个龠,以为这就是太阳。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可是盲人不知道这种差别,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而是向他人询问才知道的。
道比太阳还难以让...
全部展开
有一个天生失明的人不知道太阳(的形状),就向明眼人询问。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好像铜盘。”(盲人)敲打铜盘听了听声音。有一天,盲人听到钟响,就以为这是太阳。还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芒好像蜡烛。”(盲人)摸了摸蜡烛,知道了太阳的形状。有一天,他摸着一个龠,以为这就是太阳。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可是盲人不知道这种差别,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而是向他人询问才知道的。
道比太阳还难以让人见到,而人们不能达于道和盲人没有什么区别。从盘到钟,从钟到龠,辗转牵扯下去,难道还有完吗?所以世上那些谈论道的人,或者就自己的片面见解来解释它,或者没有见过而只是猜想它,这都是求道的过失。
收起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眼睛好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盲人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就把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盲人用手摸蜡烛就明白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就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很大,但是盲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
全部展开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眼睛好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盲人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就把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盲人用手摸蜡烛就明白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就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很大,但是盲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 道理的难以认识比太阳还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
收起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e4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
全部展开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e4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收起
有一个天生失明的人不知道太阳(的形状),就向明眼人询问。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好像铜盘。”(盲人)敲打铜盘听了听声音。有一天,盲人听到钟响,就以为这是太阳。还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芒好像蜡烛。”(盲人)摸了摸蜡烛,知道了太阳的形状。有一天,他摸着一个龠,以为这就是太阳。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可是盲人不知道这种差别,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而是向他人询问才知道的。
道比太阳还难以让...
全部展开
有一个天生失明的人不知道太阳(的形状),就向明眼人询问。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好像铜盘。”(盲人)敲打铜盘听了听声音。有一天,盲人听到钟响,就以为这是太阳。还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芒好像蜡烛。”(盲人)摸了摸蜡烛,知道了太阳的形状。有一天,他摸着一个龠,以为这就是太阳。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可是盲人不知道这种差别,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而是向他人询问才知道的。
道比太阳还难以让人见到,而人们不能达于道和盲人没有什么区别。从盘到钟,从钟到龠,辗转牵扯下去,难道还有完吗?所以世上那些谈论道的人,或者就自己的片面见解来解释它,或者没有见过而只是猜想它,这都是求道的过失。
收起
日喻(苏轼)
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全部展开
日喻(苏轼)
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e4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有一个天生失明的人不知道太阳(的形状),就向明眼人询问。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好像铜盘。”(盲人)敲打铜盘听了听声音。有一天,盲人听到钟响,就以为这是太阳。还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芒好像蜡烛。”(盲人)摸了摸蜡烛,知道了太阳的形状。有一天,他摸着一个龠,以为这就是太阳。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可是盲人不知道这种差别,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而是向他人询问才知道的。
道比太阳还难以让人见到,而人们不能达于道和盲人没有什么区别。从盘到钟,从钟到龠,辗转牵扯下去,难道还有完吗?所以世上那些谈论道的人,或者就自己的片面见解来解释它,或者没有见过而只是猜想它,这都是求道的过失。
既然这样,那么道终究也不能求到吗?我认为:“道可以求得但是不能靠强求获得。”怎样才称为获得了呢?孙武说:“善于作战的人能使敌人接近自己,而不会被敌人牵引过去。”子夏说:“各种手工业者呆在自己的作坊里,就能够(吸引顾客前来)成就自己的事业;君子勤学,则道自至。”不去勉强追求它而道自己却来到了,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得道啊!南方有很多善于潜水的人,天天和水打交道。七岁能够渡水,十岁能够浮水,十五岁就能潜水了。潜水者难道是随随便便(就能学会潜水)的吗?必须要有懂得水性才行。每天和水打交道,十五岁就能够获得水性;生下来就不知道水,那么即使长到壮年看见船也会畏惧。因此,北方的勇士,向潜水者询问潜水的方法,按照他的话到河里尝试,没有不溺水的。所以,凡是不苦学而一定要求道的人,都像学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过去以诗赋取士,读书人只重视声律等杂学,而不重视对道的追求;如今以经术来录取士子,学者只知空谈义理(道),而不注重实学。渤海吴彦律君,是一个有志于学道的人,正要参加进士考试,我写下《日喻》来勉励他。
收起
日 喻①
苏轼
生而眇②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③,以为日也。日之与钟、樾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
全部展开
日 喻①
苏轼
生而眇②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③,以为日也。日之与钟、樾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樾,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④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⑤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⑥,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⑦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①日喻:关于太阳的比喻。②眇:瞎子。③樾:笛类乐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说。④苏子:苏轼自称。⑤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⑥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⑦渤海:唐代郡名,在今山东滨县一带。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扪烛而得其形( )
(2)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3)自盘而之钟( )
⑷皆求道之过也( )
⑸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
⑹君子学以致其道( )
⑺故凡不学而务求道( )
⑻方求举于礼部(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道可致而不可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夫没者岂苟然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眇者不知日与钟、日与樾的区别,原因在于什么?(用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盲人识日”比喻什么?这个故事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作者认为“求道之过”表现在什么地方?(用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段中“道可致而不可求”,作者认为什么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四段中“北人学没”的教训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尾作者肯定吴彦律的“有志于学”,同时也通过“昔”和“今”的对比,劝勉吴彦律要注意哪两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摸⑵道理、哲理、规律⑶至,到 ⑷过失 ⑸那么⑹到 ⑺致力,这里有“单纯地”的意思。⑻正要
2.⑴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加上有效的指点,也跟对瞎子用盘、烛形容太阳差不多。⑵循序渐进,道自然而至,不能不学习而强求。⑶善于打仗的人能掌握主动权,使敌方听我调动,自己却不受敌方牵制。 ⑷善于潜水哪里是随随便便能达到的呢!
3.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4.“盲人识日”比喻一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必然要犯错误。作者用故事来感染读者,让读者从具体形象中悟出所要讲的道理。这个故事在文章中起了加强生动性和说服力的作用。
5.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
6.莫之求而自至。
7.不重视认真实践。
8.⑴求学必须有目的,即“求道”;⑵要踏踏实实下苦功夫做学问,不能只追求皮毛。
收起
日喻(苏轼)
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全部展开
日喻(苏轼)
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e4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收起
或:有的人
之:他
之:的
达:归结
于:到底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与铜盘。”扣盘而得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摸笛,以为日也。钟、笛与日远矣,而眇者不知其矣,以尝而求之人也。
很久以前,有一个生下来就眼瞎的人。他经常能听到人们讲述太阳,但是太阳到底是什么样子却无从得知。
...
全部展开
或:有的人
之:他
之:的
达:归结
于:到底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与铜盘。”扣盘而得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摸笛,以为日也。钟、笛与日远矣,而眇者不知其矣,以尝而求之人也。
很久以前,有一个生下来就眼瞎的人。他经常能听到人们讲述太阳,但是太阳到底是什么样子却无从得知。
于是盲人央求人们给他描述太阳。便有人告诉他:“太阳长的圆圆的,就好像铜盘一样。” 这个人敲了敲铜盘让盲人听,盲人使劲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同时,盲人就真的记住了敲铜盘的声音。
过了几天后,盲人坐在家里,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当,当,当”的声音。盲人高兴得大叫:“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看到此情景的人说:“不对,这是敲钟的声音,不是太阳。” 听到这话盲人便赶紧走过去让他给讲讲太阳是什么样子。
此人便如此描述:“太阳是会发光的,比烛光还要亮很多.” 说着便把蜡烛拿出来让他摸。盲人又使劲点头表示他这次真的明白了。并反复抚摸蜡烛牢牢地记住了它的样子。
之后又过了几天,一次偶然的机会,盲人摸到了龠(龠是古代乐器的一种,模样与笛子相似。)他发现这个与之前摸过的蜡烛一样,便忍不住惊奇,大叫起来。“呀~呀!太阳在这里!”
这样人们虽然反复多次的给盲人描述了太阳的模样,但是到最后盲人也没能正确的归结出太阳到底是长什么样子。
对于我们没有见过的东西,光听别人的描述是无法正确掌握的。我们知道学习新技术或知识难,同样学习别人的管理方法或操作技术是更难的事情。如果只是片面的了解后就随意的采取行动,就将会犯扣盘扪烛似的错误。
收起
一1偷偷的看 2 逐渐 3 用蹄子踢 4 用手
二觉无异能者
三1
日喻(苏轼)
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全部展开
日喻(苏轼)
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e4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