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孔子在思想、教育及文化方面有哪些贡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0 06:53:27
简介孔子在思想、教育及文化方面有哪些贡献?
简介孔子在思想、教育及文化方面有哪些贡献?
简介孔子在思想、教育及文化方面有哪些贡献?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治国以礼”(《论
语·先进》)、“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的政治思想,两千多
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称颂.而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更是像一
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教育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辉.下面笔者从
首创私学和教学思想两个方面来谈谈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一首创私学,广收门徒
孔子的一生,大部分从事教育活动.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孔子本来也想从政,但他
在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曾经多次谋求出仕,但遭到权贵的排斥,
因此最终未得重用,甚至不得不出走国外.虽然鲁国的掌权者也
曾经想拉拢他,但他认为他们不走正道,不愿合作,于是退而在
家讲学.他是最早创办私学,进行私人讲学的人.孔子办学,主
要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约在他30-35岁之间,第二个时期
在37-50岁之间,第三个时期是在他的晚年,即68-73岁之时.
他的私人讲学非常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这些弟子有许多是从远方慕名而来的.七十二位贤者,有的以学
问闻名,有的成为当时诸侯国的卿相.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
成就.因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而设,所谓
“学在官府”,不仅奴隶和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就是奴隶主下
层也很少受到教育.而孔子兴办私学,广收学徒,提出“有教无
类”(《论语·卫灵公》),即一个人不管他出身如何,都有权接受
教育.孔子收徒,学费很低,只要“自行束修以上”(《论语·述
而》),就收为弟子.“束修”就是十条干肉.比较贫寒的平民,只
有交得起十条以上的干肉做尊师礼,就可以接受教育.十条干肉,
一般的家庭还是准备得起的.这样就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为普及教育开创了先河.由于孔子兴办私学,不分贵贱一律施教,
使许多出身低微的平民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
从而也就有了成贤的机会.由于孔子率先兴办私学,使得后来私
人讲学的风气盛行.春秋战国时期“处士横议”和“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可以说与孔子开创私学有很大关系.孔子首创私学,
“有教无类”,这是孔子对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二教学思想,为人称道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孔子在他一生的教学经历中,总
结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既有关于“教”的,也有关于“学”
的,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教学思想.其中有许多教学思想虽然
时隔两千多年,至今仍有借鉴之处.
对于学习方法,孔子主张要博学、多练、经常温习.《论语》
开篇首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就是
说要多学知识,而且要复习训练,否则,学过的知识就不能巩固.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里面其实也包含了复习巩
固的意思.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旧的知识积累得多了,就能够
产生新的见解.所以,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
语·为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这些话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巩固知识.
孔子还认为,不仅要博学多练,温故知新,而且还要经常思
考,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他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
怠”(《论语·为政》).他一方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曾说“吾尝
终日而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里孔
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说明长时间的空想是没有好处的,不如学
一些知识,再去思考.另一方面,孔子又强调要勤于思考,他对
那种不认真思考的学生表示没有办法.他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
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学习的同
时还要思考,要经常问个“为什么”.由此可知,只学习不思考不
行,光思考不学习也是行不通的.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才会学有所得.孔子这种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至今还
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态度方面,孔子主张一个人对待学习要老老实实,谦
虚好学.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
政》)意思是,学习知识,弄懂了就是弄懂了,没弄懂就是没弄懂,
千万不可不懂装懂.在学习上,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
语·公冶长》)的精神.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
而》),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一定
要虚心向人请教.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不耻下问”,要做到“以
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论语·泰伯》)同学之间遇到不懂
的可以相互请教,老师遇到不懂的可以向学生请教,大学者、大
专家遇到不懂的也可以向普通老百姓请教.孔子自己就是谦虚好学的典范.他虽然学识渊博,但是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虚心向
别人请教.《论语》记载,“子入大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他曾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论
语·子罕》像孔子这样博古通今的大教育家,尚且说自己“无知”,
“空空如也”,其谦虚之态不言自明.孔子好学是人尽皆知的.他
曾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在此,孔子说明,自己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而是通过好学才
有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未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
冶长》)这是孔子对自己好学精神的自白.孔子这种实实在在,谦
虚好学的精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于教学方法,孔子主张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孔子启发教
学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他的学生颜渊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孔子启发教
学到了让学生“欲罢不能”的程度,可见他的启发教学是多么的
在成功.孔子认为,教师不能一言堂地老是向学生灌输,关键在
于启发学生去思考和琢磨.这种启发教学的思想至今仍为社会所
提倡.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论语·述而》)“愤”是指学生求通而不得,产生一种求
知欲;“悱”是指学生虽有会意而又表达不出来,处于一种似通非
通、似懂非懂,而又急于弄通弄懂的状态.当学生进入“愤”、“悱”
的境地,才是教师进行启发诱导,实施教育的良好时机.在教学
中,要注意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进入“愤”和“悱”的
境地,以便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通过启发,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的能力.当举一而不能反三时,不要直接告诉他答案,而要
他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在进行启发教学时,孔子往往采用“叩
两端”的方法.他曾说,“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吾叩其两端
而竭焉.”《论语·子罕》孔子原本对此问题不了解,但通过“叩
两端”,即从正反两面去追问发问者,终于把问题谈清谈透.孔子
常用“叩两端”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孔子认识到,教
学的意义不全在于灌输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
获取知识的方法.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今天仍然广泛运用.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又一个基本教学方法.孔子认为学生个性
有差异,学习程度有高低.因此,他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下,
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学习程度高低的不同,他说:“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针对
学生个性的差异,孔子对症下药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孔子因材施
教的例子不胜枚举.最典型的是孔子对冉有和子路两人“闻斯行
诸”的回答.《论语》记载,冉有和子路提出同一个问题:听到道
理后是否就去实行?孔子回答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
之?”意思是,有父兄健在,怎么能够听了就干起来呢?而回答
冉有则说“闻斯行之”,意思是听到了就去干.公西华不解其故,
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孔子告诉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论语·先进》)这样,孔子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用
不同的方法来教育他们.子路可以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子路未入孔门时,性格偏激、鲁莽.在孔子的教育熏陶下,逐步成
为一个“君子儒”.在内乱中与人搏杀时,他的帽缨被击断,还念
念不忘“君子死而冠不免”.现在看来,子路此举显得有些“迂”,
但在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成功.为了因材施教,
孔子还实行分科教学.这在教育史上也是首开先例的.孔子分科
教学培养了不少尖子人才,《论语》记载的有“德行:颜渊、闵子
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
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由于孔子坚持因材施教,因
此孔子培养出来的学生,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在教师规范方面,孔子认为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师要以身
作则,为学生做出榜样.他认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
语·子路》)如果自己行为不端,又怎能端正别人的行为呢?只要
自己行为端正了,不怕别人不服从你,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到
正人先正己.教师为人师表,最重要的是要不遗余力地教导学生.
为了教好学生,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孔子
自己也是身体力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真
正做到了“默而记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孔子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化学生,从而深得学生尊
敬,也受到后世的推崇.
孔子的教学思想值得借鉴的实在太多,其他如乐道敬业,修
己安人,教学相长等等,都值得好好吸收利用.孔子在他的教学
生涯中,总结出如此之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这是他对教育所
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非常杰出的教育家,后人尊奉孔
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不仅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崇高
地位,他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美国出版的《名人
年鉴手册》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今天来研究孔子的
教育成就,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以上不满意、一下几点啦=v=
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
答:孔子在道德伦理思想的贡献,即他提出并仔细论证了一个新观念——"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达,就是:君子应当为他人,为崇高理想的实现而自强不息.在孔子看来,"仁"是众多道德规范的综合,恭,宽,敏,惠等等.那么"仁"的核心是什么 据《论语·颜渊》记载,孔子对此的回答是"爱人",爱人与尊重人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站住脚,必须让别人也站住脚,自己要做成事情,同时也要让别人把事做成.由此看来,"仁"的精神与损人利己是完全不相容的,这种爱心并不是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由此作为起点去爱大众."泛爱众而亲仁"怎么才算博爱大众呢 孔子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对老者关怀尊敬,对朋友忠实诚信,对少年注重教育.这些是博爱大众的标准.尊老,诚信是调解人与人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内容.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培养了大批弟子,其中比较优秀的的就有七十余人,这些人沿着孔子确立的思想方向,对儒家作了全面论述.在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孔子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其中以"仁"为核心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思想,比如孔子曾经分析人的各种品性,孟子将它加以理论概括成为仁,义,礼,智四端作为作人的标准.
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除在当时打破“学在官府”局面而使文化下移,促进士阶层兴起外,今天的义务教育也与之不无联系.
2、教育作用于社会和培养人.今天于此尚有偏差,圣人先见何等高明!
3、教育目的培养“士”.辩证地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既有重大意义也有引起偏差理解的副作用.
4、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既重德育又不薄智育.加工整理补充修订“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紧扣“文、行、忠、信”施教.其于礼仪之邦的深刻影响举世公认.作为当今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认真领会.
辩证地看待,孔子的教育思想确有自相矛盾之处,如鄙视生产劳动等实际知识,又囿于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贫乏,忽视思辨知识和能力培养,缺乏充分的哲学思辨气息.这也可以说与死板教条教学有一定的源流关系.
5、道德教育四原则:
(1)立志有恒 当代教育应于此认真反思,实施“挫折教育”.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发人深省.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玩物丧志,“不知好歹”的状况令人忧虑.
(2)克己内省 当代教育,包括教师在内,很缺乏此种精神,为人师表意识淡漠;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负,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以人之过掩饰自己之过.当然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孔子思想带来的消极一面;要培养学生胆大心细,发展个性,有主见又能理解别人.
(3)改过迁善 要敢于认错勇于改过,切忌文过饰非.怎样看待教师自身的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勇于正视,努力学习,敢于自责.
(4)身体力行 言行一致对于教育工作者尤其不可忽视,教师言不由衷学生还不会理解,其负面效应特强.
6、教与学主张八原理:
(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 当代教育,既应教导学生,更应要求教师自己,即“群体观”,摆正教师群体中个人位置,取长补短才大有裨益.
(2)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师生都应学而时习,培养温故知新,用教改新名词谓之“反刍”和“迁移”,要防死记硬背,纸上谈兵,要注重培养的是牢固掌握知识,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学思并重,以学为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学以致用,言行相符 当今教育也存在学用分离的问题,比如语文教师写不好文章,说不好话(结巴、不畅、不规范、口头禅),学生识读、书写水平低,会背条条不会应用等等.
(5)虚心求学,奋发不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师成为教书匠,往往就是缺乏奋发不息的求学精神,故作玄妙,装得神秘,实际又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使自身渐渐老化、僵化、退化.
(6)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当今教改强调的就是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学;语文单元教学重在举一反三,实现纵横迁移.
(7)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 备课要备学校、备教师、备学生、备教材.照本宣科,满堂灌实际是惰性的表现.学生观“天生其人必有才”.
(8)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要认真领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为人师表须有强烈的角色意识,当然另一方面也应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独立人格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