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最有可能考到的语文阅读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04:07:45
初二最有可能考到的语文阅读理解
初二最有可能考到的语文阅读理解
初二最有可能考到的语文阅读理解
你问的问题太大了,会考到什么阅读理解取决于是小考还是大考,还有出卷老师,以及你所在的学校的档次,在非常一般的学校和这种重点初中,小考做的题目应该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大考,倒是有可能是一样的题目.
这都是我们老师以前给我们做的,希望可以帮到你,我还有方法的PPt
(一)阅读《剽悍的十八岁》,完成第 15—17 题。(共15分)
剽悍的十八岁
曹春雷
①那年夏天的七月,是他一生都抹不去的黑色。
②高考前一天,父亲突患重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他毅然放弃了高考,还有什么能比父亲的命更重要呢?他穿梭在医院各科室之间,交钱、拿药、取化验...
全部展开
这都是我们老师以前给我们做的,希望可以帮到你,我还有方法的PPt
(一)阅读《剽悍的十八岁》,完成第 15—17 题。(共15分)
剽悍的十八岁
曹春雷
①那年夏天的七月,是他一生都抹不去的黑色。
②高考前一天,父亲突患重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他毅然放弃了高考,还有什么能比父亲的命更重要呢?他穿梭在医院各科室之间,交钱、拿药、取化验单……
③父亲终究还是离开了人世。从此以后,再没人为他和母亲遮风挡雨了。
④办完丧事,他想,自己必须成为一棵大树,来为母亲遮风挡雨。
⑤父亲留给娘俩的,不是财产,而是债务。父亲生前举债办了一家石粉厂,谁知厂子办起来后,产品严重滞销。
⑥他和母亲商量后,关闭了厂子,变卖了设备,连同家里积攒的钱,都用来偿还了债务。但依然有八家没能还清。都是村里的乡亲,当初父亲借钱时,他们连老底儿都拿出来了,指望着父亲年底能给一些分红,可现在……
⑦几个不眠之夜后,他告诉母亲,决定休学一年,出门打工挣钱还债。母亲长久不语,泪流满面。
⑧临行前,他将自己高中的课本都装在包里。他要去的是一个叫紫川的地方。那里小煤窑比较多,村里好几个人在那里打工。那一年,他十八岁。
⑨辗转奔波之后,他站在了小煤窑前。第一次下井,他惊恐不已。巷道黢黑,周围时不时有矸石坠落的声音。采煤面上很嘈杂,有用木柱支护顸板的,有打眼放炮的,还有拉拖运煤的。队长安排他拉拖运煤,不是技术活,有力气就能干。
⑩拉拖,就是将绳子拴在用汽车外胎做成的筐上,套在肩上,用近乎爬的原始方式往外运煤。运煤巷道只有半人高,根本不能直立。
⑾近一年里,他一直在巷道里拉拖。刚开始时,困扰他的是孤独、寂寞,还有累、疼。绳子紧紧地勒在后背上,磨得脊背火辣辣的疼。但他从没想过放弃。他总在盘算着,再干几天活,谁家的债就能还上了。这个念头,让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亮。
⑿他慢慢适应了,后背渐渐消肿,大概已磨出茧了。他在拉拖的时候思考着高中课本上的问题,消磨漫长的时光。
⒀闲暇时间,工友们打牌喝酒。而他,捧着高中课本写写画画。晚上,别人睡了,他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读书。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站在大学校园里。
⒁这不是梦想。
⒂终于有一天,他真的坐在了宽敞明亮的大学教室里。打工的第二年,他还清了债务,还留有一部分结余的钱。他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被顺利录取。
⒃大学毕业后,他在这个城市安了家,把母亲接到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
⒄多年后,单位组织旅游,他又到了当初打工的地方。小煤窑已不复存在,被当地政府关停,建成了旅游区。
⒅站在曾经流过汗的地方,他透过时空,看到了当年在井下匍匐拉拖的自己。
⒆他感谢那段岁月,正是当初的匍匐,才让他褪去了青涩和稚嫩,学会了真正的站立,这样的十八岁,属于真正剽悍的男人。
(摘自2010年9月10日《解放日报》有删改)
15.阅读②-15段,请将“他”这段经历的几个过程补充完整。((4分)
辛苦打工
坚持学习
16.阅读12段中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慢慢适应”的内容和原因各有哪些?(4分)
“慢慢适应”的内容:
“慢慢适应”的原因:
17.请结合文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除用行动描写外,还通过什么描写来逐步表现人物的“剽悍”性格的?(150字左右)(7分)
( 二)阅读《秦淮河上寻浆声》,完成第 15—17 题。(共15分)
秦淮河上寻浆声
龚文瑞
①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雾霭如烟,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诗人是裹挟在一块儿的。
②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想。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撂下来是不是可以撂成一摞诗册了?想有谁可以测知秦淮河里究竟融了商女胭脂红多还是融了商女相思泪多?想秦淮人家是谁?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婷?想是秦淮河风流还是来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风流?到过秦淮河的人说,在秦淮河,诗境与环境曼妙无比——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
③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是可以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逸着一方旌旗或是几盏灯笼,打着诱人的“秦淮人家”字样,吸引着天下来客;临河的窗边最好有一扇窗开着,窗台上吊一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迷得游船的才子、公子们船舱探头,引颈觅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鳞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窗里有三两个知己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的事。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绢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
④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写出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⑤2005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得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竟不能适应。我心想:秦淮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
⑥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感觉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浓郁得像黏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了无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⑦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杨柳、冰霜残梅,也早就习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一页翻过,时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⑧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
15.作者在写对秦淮河认识的过程中,主要写了对秦淮河的印象及感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认识过程
印象、感悟
①
热闹风流,曼妙无比。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诗人是裹挟在一块儿的。
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②
③
④
16.阅读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失望”的内容和原因(4分)
“失望”的内容:
“失望”的原因:
17.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写秦淮河的变化的。(不超过150个字)(7分)
参考答案:
(一)阅读《剽悍的十八岁》,完成第 15—17 题。(共15分)
15.答案示例:放弃高考,承担责任(或照顾父亲);变卖设备,资不抵债(或偿债未清);决定休学,挣钱还债;还清债务,高考录取 (评分:本题4分。每空1分。表达准确、规范即可得分。)
16.答案示例:内容:一是孤独和寂寞;二是累和疼
原因:有“还债”这一坚定的信念;后背已消肿,磨出茧子。
(本题应从心理和身体两方面思考作答) 评分:本题4分。每个要点各1分。
17.答案示例:作者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逐步体现“他”的剽悍的。首先“他”的“为母亲遮风挡雨”的心理,体现了他的敢于担当,“休学一年”“打工还债”凸显了他的果断与勇气。打工时靠“一定要还清债务”的“念头”挺过来了,最后以“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站在大学校园里”的坚定信念实现理想,此刻,一个剽悍的男子汉形象跃然纸上。
评分:本题7分。答出心理描写1分,举例与分析3分,体现“逐步”1分,语言表达2分。
( 二)阅读《秦淮河上寻浆声》,完成第 15—17 题。(共15分)
15.答案示例:
①读《泊秦淮》 ②古韵消失,歌声缺乏情韵。秦淮河的风月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③走近秦淮河 ④清韵诗韵全无,“汩——汩”桨声消失。秦淮河是厚重的、静谧的、自然的。
(共4分。每空1分)
16. 答案示例:
①热烈艳俗的场景
②因为作者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秦淮河商味浓郁、清韵消失;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共4分。①1分;②3分,每个要点1分)
17.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描写秦淮河的。作者将想象中的秦淮河与朱自清、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作对比,写出秦淮河已由古韵之美、诗性之美演变成“汩——汩的桨声”之美;作者又将想象中的秦淮河与现实中的秦淮河作对比,通过对秦淮河畔人们浮躁与喧嚣的描写和自己深刻的反思,突出秦淮河的厚重、静谧、自然。(共7分。有“方法”1分,结合内容2分,作出分析2分,语言表达2分)
议论文 材料作用练习
阅读《君子之交淡如水》,完成第20-22题。(共8分)
君子之交淡如水
①据史料记载,唐朝贞观年间,薛仁贵因“平辽”有功,被封为“平辽王”时,拒绝了所有贺礼,只收下平民王茂生送来的两坛清水。薛仁贵当众饮食下后,说:“早年我家境贫寒,全凭王茂生接济。如今王兄贫寒,送清水也是一番情谊,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如清风徐徐,若明月朗朗,平淡得让人觉得如一汪清水。腾达时默默祝福,危难时给予支持,可以不去锦上添花,却一定会雪中送炭。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朋友交往的最高境界。
②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心心相印。春秋时上大夫①俞伯牙善弹琴,乡野樵夫钟子期善听。伯牙弹“高山”曲,钟子期说:“好啊,像巍峨的泰山!”弹“流水”曲,钟子期说:“好啊,如浩荡的江河!”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更多的是心照不宣,还有什么比心灵上的相契相合来得更纯粹?
③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40年革命生涯中的支持与牵挂。为了马克思能够集中精力研究革命理论,恩格斯违背自己本来的意愿去从事商业工作,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马克思。他们曾20年身处两地,思想和心灵的沟通却始终不断。当恩格斯患病时,马克思在给他的信中说:“我关心你的身体健康,如同自己患病一样……”不求回报的支持,两地一心的牵挂,还有什么比彼此间的扶持和关心来得更长久?
④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鲁迅和瞿秋白腥风血雨中的同舟共济。面对国民党的悬赏追捕,同样处于危难中的鲁迅四次收留瞿秋白在家中避难;而在形形色色的反动文人侮蔑和诋毁鲁迅杂文的战斗意义时,是瞿秋白站出来给予鲁迅杂文以极高的评价。仅仅凭借当初翻译进步文学作品时的书信往来,便让之前未曾谋面的两人在反对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中,肝胆相照,引为同志。还有什么比患难与共、志同道合的友情来得更深厚?
⑤共同的志趣,共同的品质,共同的追求,使得彼此相知相助,相惜相勖②,【甲】,【乙】,【丙】,这样的君子之交,不正应该是你我所追求的吗?
【注】①上大夫:古代官职名。②勖(xù):勉励。
1. 文章开头举出薛仁贵与王茂生交往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 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不计安危 ②不论地位 ③不分彼此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3. 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君子之交淡如水。(3分)
答:
(一)阅读《花开半时偏妍》,完成16—19题。(14分)
花开半时偏妍
李光烈
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 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 与延展。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 “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_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⑦李密蓭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⑧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
(选文有删改)
16.作者由“花开半时偏妍”,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分)
17.第⑤段是如何阐述“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的?请简要回
答。(4分)
18.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虚实相
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撩
拨”一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9.第⑥段中说“不把事情做得太过”,请从初中语文课文中选取一个事例加以印证。
(正、反面事例均可,30字以内)(4分)
7. 答案:提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内涵,引出作者的观点。
8. 答案:【甲】② 【乙】③ 【丙】①
9. 答案示例一: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内涵就是君子之间的交往,形式似“淡”,实则志同道合,友情深厚。鲁迅和瞿秋白以前从未谋面,只凭书信往来,就相互信任;当危难来临之际,却互伸援手,肝胆相照。所以,这个例子证明了君子之交淡如水。
答案示例二:
鲁迅和瞿秋白以前未曾谋面,平日相交只是书信往来,两人的交往看似平淡,但当危难来临之际,却互伸援手,肝胆相照,表现出君子间患难与共、志同道合的深厚情谊。所以,这个例子证明了君子之交淡如水。
答案:
《花开半时偏妍》
16.(2分)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17.(4分)首先阐述抽象无形之物难以入画(1分):接着举出齐白石留白的经典之作的例子(1分),阐明留白产生的艺术效果(1分);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半’’的智慧,可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境界(1分)。
18.(4分)(1)眼前景色和想象的美景相互交融(2分)。 (2)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 方法(“撩拨’’赋予“画’’以入的动作),形象地表达了激发、引起的意思(1分), 突出了留白的妙处(突出了齐白石虚出一半的妙处)(1分)。
19.(4分)示例:夏洛克冷酷无情,坚持索要一磅肉,落得人财两空。(杨修恃才放旷,
多次触及曹操的忌讳,最终酿成杀身之祸。)(事例典型3分,表意流畅1分,超出
字格扣1分,事例不是取自初中语文课文不得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