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志向应该以兴趣爱好为基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写一篇演讲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20:30:26
个人的志向应该以兴趣爱好为基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写一篇演讲稿
个人的志向应该以兴趣爱好为基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写一篇演讲稿
个人的志向应该以兴趣爱好为基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写一篇演讲稿
基源于兴趣志向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之者.”(《论语•雍也》)这段话揭示了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勉强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而爱好学习的人又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当医生也是这样,想当好一个医生,并且要在医学上作出成就,就自身而言首先就要有无比热爱自己的专业,并能以此为乐的志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杰出的成就.很难想象一个主观上对自己的专业缺乏兴趣,又没有志向者而能够在专业上取得成功并有所建树.从医学史上看,许多著名医学家都是从小就对医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并有坚定不移志向的人.
“医圣”张仲景(汉代)是祖国医学理论基础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如今虽已经事隔近两千年,但他所创造的《伤寒杂病论》等有关理论,仍然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历代有成就的医学家,都是以此为基础而从事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他的理论核心如今不但没有人能够超越,而且仍在闪烁着无限的科学光辉.据史书记载,张仲景在童年时代就有“神童”之称,有“日诵千言,过目不忘”之才.他在青年时曾跟张伯祖学医,由于刻苦钻研、勤学苦练,无论是医学理论和实践均有很快的长进,迅速精于伯祖.后来,他进入仕途,官居长沙太守的要职,当时的长沙也算是南方一个繁华的都市.身居太守的他也可称为“中上层干部”,但他仍不忘对医学的钻研,也不“惟名是务”.据记载,他在做官闲暇之余,还经常脱下官服到民间为百姓疗疾治病,深受人民的爱戴.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他能够这样执着地去研究医学,除了他的良好品德之外,说明他对探索医学中的奥秘、治病救人怀有极大的兴趣,他是把为病人治病当作一种乐趣来做的.
更为可贵的是,他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和官位的升迁.从他任长沙太守的年龄来看,正时值中年,可以说是官场得意和可能升迁的良好时期,但是他对此毫无兴趣.当他看到当时疾病流行猖獗,到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景时,竟决然辞官从医,救人民于“贫贱之厄”.为了专心研究医学,他放弃了高官厚禄,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南阳,专心致志的研究医学.他总结前人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著成《伤寒杂病论》,成为祖国医学的理论奠基人之一.
据史书记载,在他在离开长沙时,许多人为他弃官从医感到惋惜,许多曾经接受过他治疗的人民群众,更对这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救命恩人感到难舍难分.沿途送行的人绵延十余里,人群中的挽留泣哭声震耳.由此可见,他不但是一个受人爱戴的好官,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极强同情心、责任心的良医.在仲景身上“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古训体现得最为充分.可以想象,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能够达到如此的境界,作出如此的决定,需要何等大的决心!由此可见,他对医学的兴趣和献身医学的伟大精神是多么坚不可摧.可想而知,他能对医学作出如此的贡献并非偶然的.他的志向和对医学的兴趣迸发出了巨大的力量,是他毅然弃官从医的强大动力.
金代的李东垣是我国金元四大名医之一,他所著的《脾胃论》开创了当时医学理论的新纪元,如今仍被中医学家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并且也是中医系统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出生在一个富豪人家.在封建社会,像他这样的家庭,一般都会选择仕途,但是他却违背了亲人和朋友的意愿.由于伤感于母亲枉死于庸医,时人又多昏冥,不谙医理,而备感痛切,遂舍万贯家产和诱人的仕途前景,捐千金以习医,笃志斯道,决心到民间做一个治病救人的良医,借助于自己良好的文化基础,潜心研究前人的医学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不断地总结思考,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不断地吸取其精华,遗其糟粕,总结出了一整套有别于《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创立了脾胃内伤学说和一整套的治疗方法.后来成为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可以想象,他专心研究医学的主要动力,最初是来自对母亲枉死于庸医,他一旦从医就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探索和研究医学无数奥秘之中.他的志向是不但要自己研究,而且要使更多的人掌握正确的医学理论,让更多的人受益,让世人免受庸医之苦,足见其志向远大.可以肯定没有如此的志向,《脾胃论》是不会出自李氏之手的.
在我国医学史上,还有一位几乎世人皆知的人物,他不但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科学史上也颇有影响,他就是明代名医、《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他的贡献是为世界植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医药学奠定了基础.据记载,他的父亲是一名商人,家里有一定的积蓄,加上时珍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父亲期望他步人仕途,光宗耀祖.李时珍在青年时代曾参加初试,取得了成功,也授予官职,但李时珍志在医药,虽曾授官也未能撼其志.他在决心弃官学医时,曾多次哀求父亲满足其学医的要求,在父亲勉强同意他学医时,他给父亲写下了这样感人的诗句:“心比铁石坚,身如逆流船.望父随儿志,至死不怕难.”正因为他从小就立下了坚定的信念,抱定了献身医学的远大志向,后来才能不畏艰辛,亲自踏千山,涉万水,亲自采药,几乎徒步走遍了整个中国的大小山川,深入民间博采众访,读书800余种,历经30余年,终于著成《本草纲目》.其中的辛苦和艰辛非常人所能忍受.如果我们寻觅他的内在动力的话,那就是他发自内心的献身医学的志向.实践证明凡是为医学做出杰出贡献的医学家,大多都是从小就树立献身医学的伟大志向者或对医学的奥秘有强烈探索兴趣者,可以说这是古今著名医学家成功的一个重要特点.祖国医学是这样,西方现代医学也是如此.许多具有杰出成就的医学家也都具备这种对医学的强烈志趣.现列举一二.
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1955),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7岁丧父,跟随同父异母的哥哥一起生活,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依靠刻苦自学.从这一点上讲,童年的家庭环境并没有给他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他从小酷爱大自然,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现象都有浓厚的兴趣.这种对周围事物的兴趣逐步成长为一种献身科学的志向,成了自己的内在动力.
在童年时期,有一次他的一位亲戚患病,他跟母亲到医院里去看望,他就问那位患病的亲戚:“你得的什么病,是怎么得的.”病人答不出来.他便又去问医生,医生也回答不出真正的原因,说:“孩子,没有被人们认识的病症还很多.”弗莱明记住了医生的这句话,抱定了研究疾病、揭开无数医学之谜的伟大志向.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应征从军,战后虽已被提升为上校,但他没有接受亲友们的劝告去做名利双收的军官,而是重新回到研究医学的事业上,历经25年,终于l944年将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开创了人类医药科学的新纪元.194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至今青霉素还在使无数人受益.
瑞典生物化学家雨果•西奥雷尔出生在一个外科医师的家庭,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下了献身医学的志向.不幸的是,他在27岁时因病双腿瘫痪了.但是,这一不幸并未动摇其献身医学的志向.当他在病床上翻阅资料的时候,看到瑞典医学会创建人之一伯齐利厄斯在《1935年医学年鉴》上写的一段文字:“人体内有这样一种产生化学活性的新的力,除了属于有机界以外,还属于无机界.这种力无疑比我们至今所想象到的还要广泛,它的本质对我们还是一个谜……”他读了这段文字十分激动,坚信这是一种催化力.他一时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整个有病的身心全部被这一“不解之谜”所吸引,决心为揭开这个生理学之谜献出自己的一切.虽然他在1932年已被提升为乌普萨拉大学的医学和生理学副教授,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伟大志向.还是谢绝了家人的劝阻,毅然托着残疾的身体出国到德国柏林,他以惊人的毅力,从事酶学研究,终于获得了可喜成果,并荣获l95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足以说明自身因素的重要性.一个双腿残废的人,能够做出如此大的成就,可以想象他所遇到的困难要比正常人多得多,如果没有坚定的志向恐怕是不会实现的.
上述事例说明作出杰出成就的医学家,成功的内在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兴趣、志向.在现代条件下很多想在临床上取得成就的医生,也同样需要有坚定的志向.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一些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医生,同样取得了令人仰慕的成就.从客观环境来看也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他们所工作的环境要比大城市有条件的医院差得多,但是他们靠一颗对医学执着追求的心,靠他们献身医学的志向,取得了在大城市大医院都难以取得的成就.如生在大城市的周礼荣,却扎根于偏僻的农村,二十载如一日,在显微外科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虽然他工作的环境最初并不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但是由于他看到当地有许多病人需要断肢再植,需要开展这项工作,他只好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满足病人的需要,实现自己做医生的责任.李国桥教授为了疟疾的防治,寻找疟疾发生的规律,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着随时可能被感染的危险,经常只身奔波于野兽出没、道路崎岖的穷乡僻壤,十八年如一日,走遍令人生畏的丛山密林.他靠的是什么力量?也是坚定的信念、强烈的事业心及对医学无数“不解之谜”、疑难问题的浓厚兴趣和伟大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