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不朽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18:44:00
读胡适不朽有感
读胡适不朽有感
读胡适不朽有感
在《不朽——我的宗教》一文中,胡适的人生观价值取向表现为人生观价值取向的多元文化特色,其潜在的文化整合变为了自觉而显形的系统构建努力.
《不朽——我的宗教》是胡适从终极关怀的层面来讨论人生价值、意义问题的.它的副标题为“我的宗教”,足见它的理论层次之高.在文章中,胡适称“社会不朽论”乃是人生的“宗教”,其“教旨”是:“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我须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辜负了那‘大我’的无穷过去.方才可以不遗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胡适的“不朽”概念虽然是从“小我”的时空维度来说明其与“大我”的关系的,但就其思想文化资源而言则是驳杂不纯的.
首先,它是中国传统的“三不朽论”的发展.胡适坦言,他的“社会不朽论”“其实只是把那‘三不朽论’的范围扩大了”.胡适认为,传统的“三不朽论”虽然比较现实,但仍有三大阙失.1)它是一种“寡头不朽论”,即不朽只是少数伟人的不朽;2)它只是“善”的不朽,只能扬善而不能贬恶;3)“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之间的界限含混不清.胡适认为,“三不朽”论在理论与功能上的阙失只有通过重新的改造方有现实意义.
其次,在怎样改造的问题上,胡适吸取了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想,把佛教的“众生皆佛”也纳入“三不朽”中.胡适认为,我们应将儒家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思想、佛教“众生皆佛”思想和基督教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统合起来,才可以打破“寡头不朽论”,使不朽不只是少数人的伟业而成为多数人的凡行,从而也可以弥补传统“不朽”论只能励圣不能约凡的功能阙失.
再次,他吸收了基督教的“原罪”学说、天堂地狱观念以及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并以此来弥补传统“三不朽论”只能扬善不能抑恶的功能阙失.
第四,他还吸取了近代科学的自然观,如莱布尼茨的世界一体论.在胡适看来,作为一种人生观便类同于佛教的“三世”论,他说:“这种种过去的‘小我’,和种种现在的‘小我’和种种将来无穷的‘小我’,一代传一代,一点加一滴;一线相传,连绵不断;一水奔流,滔滔不绝——这便是一个‘大我’.‘小我’是会消灭的,‘大我’是永不死的.”“这个‘小我’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无数量‘小我’有直接或间接的交互关系的,是和社会的全体和世界的全体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是和社会世界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因果关系.”一句话,“小我”是社会、历史的浓缩载体,他源自“大我”又复归于“大我”,“小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连结两个“大我”之间的桥梁.对此,胡适深有感触地说:“世界的关键在我们手里,其如古人说的‘任重而道远’”.
从上可以看出,作为“社会不朽论”的思想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它揉和了中外古今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但是,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胡适人生观价值取向虽然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但并不意味着其人生观价值导向是多元的.因为,胡适的“社会不朽论”虽然揉合了多种价值资源,但它并非是一个松散的价值系统:它是以中国传统的“三不朽论”为价值框架,来整合其他文化思想资源(其中主要是西方文化思想如科学主义的价值观).单从这一点讲,胡适的“社会不朽论”以西方个人主义为框架来整合东方思想似乎存在着某种价值取向的背离.但是,它并不意味着对“个人主义”的反动.因为,任何一种意义或价值系统,都是把协调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当作最基本的课题.胡适的人生观理论也不例外.胡适虽然力倡西方个人主义,但是受民族主义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又力图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采取均衡协调的态度.胡适的这种态度,反映了西方自由主义在中国根植所面临的某种困境.因为,在中国近代社会形状下,自由的双层涵义——个人权利与责任惟其平衡发展才具有现实意义.不过,由于辛亥革命以后社会无序及信仰丧失,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片面之势.这不仅表现在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权威的整体性否定上,同时也表现在他们在政治生活中的无政府主义流行.不过,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主义的自由实践对中国当时社会而言并非有害,相反,它乃是救国、改造社会的良方.这就是说,当时的知识分子并未放弃自由的责任要求,而是把这种责任的实现放在自由权利含义的充分扩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