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何说》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8 08:17:41
读《如何说》后感读《如何说》后感读《如何说》后感对孩子:倾听理解对自己:面对感悟溧阳市实验小学幼儿园沈丹婷曾几何时,在我的兴趣栏中,读书总是不可或缺的.而工作的时间越长,却发现家中的图书越少,自己看书

读《如何说》后感
读《如何说》后感

读《如何说》后感
对孩子: 倾听 理解
对自己: 面对 感悟
溧阳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沈丹婷
曾几何时,在我的兴趣栏中,读书总是不可或缺的.而工作的时间越长,却发现家中的图书越少,自己看书的时间也微乎其微了.每学期的读书报告也总有着那么几分任务意识,粗看而不精读.一本《纲要》看了几年还是不知所云,一本《新课程》逢考必备,考过必忘.
12年开始,打算洗心革面,重新阅读.在网上订购了各式图书,从《乔布斯传》到《李开复传》,从《秘密》到《力量》,从《幸福了吗》到《虚实之间》.大抵是人物传记、谈话访谈、正能量之类的.而相关教育丛书却只看得进去一本《卡尔威特的教育》,其他似乎都没有找到值得看的愿意看的专业丛书.
一度以为,很少专门为幼儿园教育所出的教育著作.所幸的是,在参加工作室之后,师傅推荐了一系列的相关书籍,收到通知之后,我以最快速度订购,怀着激动且疑惑的心情一一翻阅目录.
起初也有畏惧心理,便从最薄的《观察,走进儿童的世界》入手,发现不但没有想象中的难以理解,学术性过强,反而是极具操作性且容易理解的;而《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则让我对于儿童的发展有了重新的认识,孙老师是典型的蒙氏教学法推崇者,为此,我还特意订购了《爱的教育》和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每一次的阅读都会给我不一样的感触;至于白皮书《幼儿发展的观察与评价》则是一本相对而言需要花费更多脑细胞去解读的,以至于现在成了我的"枕边书",一直还没有看完.
言归正传,这次的作业是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看说》,特别是细读第一章节并写出读后感.其实这本书一直听说过,却从未想过翻阅,一来是觉得名字就特拗口,读了多少遍还没记住;二是它被誉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圣经",觉得还没到看的年龄段.却忽略了它同样是一本可以教会你"爱的技巧和训练"的书,而这,也是就我感觉目前最需要的.
读之前的状态:
工作了四年,一直都是和教研组长、年纪组长搭班的,今年突然被推上的主班的位置,搭班又是新老师,一霎时觉得自己不会带班了,不知道怎么做,也不知道做什么.而改变最明显的是对孩子们的态度,每天除了训斥还是训斥,总觉得浮躁、暴躁,连孩子们都说,我们老师生气时就像狮子一样凶.听到这评价,我觉得都快疯了,怎么会这个样子?是因为我的不安和浮躁感染了孩子们,还是孩子们的行为导致了我的情绪?一霎时真的找不到答案,而越急于改变却总是适得其反,持续的状况让我感觉疲惫不堪.
而当我看到书封面上"爱的技巧与训练"这几个字时,我突然觉得,或许这本书可以给我答案.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作者说:当你认同书中的观点的时候,可能心里就会想有一些变化.我想说的是,在通读全书之后,我第一反应是:完了!这段时间我都在做什么?我觉得这本书完全可以是给我洗脑的.它让我知道了,我的教育行为是多么的让孩子失望,甚至于好好地和孩子们进行沟通都没有做到.
在每班四十人的情况下,我们总有借口:人太多、地方太小、事情太多、任务太重.于是,我们忙着、忙着,把我们最重要的事情,最应该关注的对象--孩子们给遗忘了.扪心自问,我很忙,却忙得都是与孩子们无关的事情,我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却一直要求他们站在老师的立场上理解老师:老师忙,你们要听话、不要吵不要闹、坐好、休息好.总是把自己摆位于主宰者的姿态,却忽略了孩子们,才是教育真正的主体,一个不会与孩子交流、不能理解孩子的老师必然不会是一个好老师.良策:
书中第一章是"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对此,我很有感悟,也非常庆幸,它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让我知道,首先,态度是最重要的,你要有愿意倾听、愿意改变的心,其次,沟通与交流真的是需要技巧的,教育者们的理论与经验也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这是书中给出的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对照以前的教育经历,好吧,还真
没有几条做到的.但是否真实有效却也抱着怀疑的态度,而随后的漫画则是让我对这四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一幅的漫画,我看到的是尊重,而这,确实我们常常忽略的.蒙台梭利说: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人格的尊严.我们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漠视他们的自尊,孩子的尊严同样需要我们去呵护.
第二幅漫画中家长提问的现状在现行教育中比比皆是,以我们的角度去提问、给建议,却未曾想过是不是他们所需要所能接受的.确实,孩子还小,或许他不明白、不理解,需要我们帮助他们捋清思路,了解真相.而"为什么"也确实是个问题所在,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问了为什么?孩子们都是答非所问或者不知所云,是他没有听清楚问题的?或许不是的,他知道,他了解,可是他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述,他不知道如何组织、如何分析,于是,他茫然了,疑惑了.错的是我们高估了孩子,未曾站在他们的水平去理解他们的思维.
第三幅漫画表述了"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这让我想到理解,并非判断,而安慰也是需要技巧的.经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孩子哪里不舒服了或者蹭破了,就会跑来告诉你,老师我疼.安慰她说:没事,我们很勇敢的,一会儿就好了!结果她又跑去和另外的老师说,再去跟同伴说.她寻求的确实是一种安慰,却是能理解她的安慰,一句"真的很疼吧!"或许更能让孩子听进去.
最后一副漫画,关键还在于理解.理解是多么重要多么关键的一个核心词语!孩子们在希望、愿望得不到满足时,需要的不是一个理由,没有了,卖完了.这带来的只会是更沮丧.幻想一下,或者把孩子的愿望记录下来,孩子会觉得你是把他们的事情放在心上的,感受到了爱,自然也就释怀了.
于是,我把这四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决定付诸行动,看看是否能改变现状.起初,走进了了一个偏执的误区,总以为每一次的交流都要完成1234的步骤,结果发现,好像连不上啊.又重复阅读这一篇章,研读了家长们的案例,才发现,原来,方法不必物尽其用,行之有效的话一个就足够了.
有一次,一个女孩子突然躲在了窗帘后面,我走过去,看到她撅着嘴,明明看到我走过去了却毫无反应.我知道,她不希望我去打扰她.于是,我在她旁边站了一会儿,最终决定和她交谈,我说:"是不是不高兴?"她点了点头,我没有追问为什么,她自己开口继续说:"我有点不高兴,是因为我不想把玩具给妮妮玩.""嗯."(其实我也不知道应该接什么,但是说教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我选择了闭嘴)她继续说道:"我还有其他的玩具,我去拿给你看吧!""好呀!"她高高兴兴地去拿新玩具了.
其实,这本书与其说是教会了方法,不如说它是明确了观念.在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理解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而要学会理解就必须要懂得倾听.而对于自己而言,勇于面对也是非常重要的,面对自己、面对孩子,面对心理的障碍,面对技巧的不娴熟.同时,在学习的同时不断感悟,做错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面对自己的错误与问题,更不愿意反思和改进,这才是最可悲的.我相信,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好好运用这四句话,好好练习爱的技巧,好好地陪着孩子们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