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是怎么样崛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20:32:05
儒学是怎么样崛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
儒学是怎么样崛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
儒学是怎么样崛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
保守主义,在中国的现代语汇中,曾经是一个贬义词,其涵义是反动、倒退、落后,反对社会变革和进步.与此相对应,激进主义一直受到肯定,被当作历史进步的动力.自由主义虽然受到批评,但也被给予有限的肯定,如对五四时期自由主义反封建进步意义的肯定;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也翻了案.惟独保守主义一直被批判否定,只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形势才发生变化,由于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失势,保守主义才得以抬头,人们也开始反思历史,对保守主义重新评价.
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三大现代性思潮,它们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回应.它们的分歧并不是要不要社会变革、要不要现代性,而是怎样变革,怎样实现现代性.激进主义是中国现代思想史的主潮,它以法国大革命和苏俄革命为典范,主张暴力革命,倡导国家主义.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都属于激进主义,中国现代史是沿着激进主义轨道前进的.自由主义以欧美民主制度为典范,意识形态上倡导个人主义,文化上主张西化、反传统,政治上主张渐进改良,有序变革.胡适所代表的一部分自由派知识分子是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体.自由主义自五四以后在思想文化界有较大影响,但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十分弱小,因为它缺少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的社会基础.保守主义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守成性,同时也汲取了英国、日本近代变革的历史经验.中国保守主义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为现代化的主要思想资源,反对全盘西化,反对激进变革,坚持群体本位的价值观,企图在传统文化框架内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保守主义实力上不如激进主义,声势上也不如自由主义,但却有强大的传统力量作为“支援意识”,又有广大深厚的社会基础,因而能绵延不绝,顽强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保守主义的历史早于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它是中国思想界对现代性和西方文化冲击的最初回应.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也把西方现代文明强行带到中国,造成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自强运动,洋务运动是其最早的形式.洋务运动企图在保持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同时,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业文明,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洋务运动在当时具有进步性质,但在思想倾向上属于保守主义.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保守主义的纲领性口号.洋务运动开启的保守主义传统被戊戌变法运动所继承.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师法英、日,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共和革命,思想理论上也从孔孟学说中寻找变法依据.辛亥革命后,康、梁保守主义倾向更为明显,成为孔孟学说的坚定的卫道士.
在中国现代性进程中,保守主义很快被激进主义取代.戊戌变法失败,标志着保守主义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丧失了主角地位;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大革命和共产革命的依次展开,则标志着激进主义主导了中国现代史.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激进主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与自由主义(以胡适、周作人等为代表)联合导演的反传统运动,保守主义受到致命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只是在五四运动落潮、文化激进主义转向政治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失势的历史形势下,保守主义才得以复活,但已不再能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五四”后期,一方面有梁漱溟等倡导儒学,另一方面又有学衡派的崛起.1922年,《学衡》杂志创刊,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纲领.学衡派代表人物刘伯明、吴宓、梅光迪、柳诒徵、胡先马肃等都是曾留学欧美的教授,他们不反对现代化,不拒绝西方文化,但反对五四运动的西化倾向和反传统主义,主张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找现代化的主要思想资源.批判五四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是“学衡”派和梁漱溟等儒学复兴派的共同点,梁漱溟说:“有人以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中国兴起,怎能算中国的文艺复兴?”120世纪30年代,在民族危机加重的历史背景下,保守主义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政治保守主义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国家主义倾向,钱端升、陈之迈、丁文江、蒋廷黻等自由主义者都转向国家主义,主张放弃自由主义,维护国民党政权,以增加民族凝聚力,抵御日本侵略.文化保守主义表现在陶希圣等上海10教授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为主体,建设现代国家,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尽管“五四”以后保守主义思潮高涨,但难以抵御激进主义主潮.中国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都被逐出中国文化思想的舞台.20世纪50年代,唐君毅、张君劢发表《中国文化与世界》联合宣言,被称作《新儒家宣言》,标志着新儒学崛起.以后又有杜维明、成中英、牟宗三、余英时等加盟,新儒学在海外逐渐蔚为大观,对港台及海外华人和国际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新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西方开始进人后现代社会,现代性的弊端充分显露,而港台也面临现代化转型,中国文化何处去的问题又一次被突出.新儒学企图通过对儒学的现代改造,使之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现代文化模式,以克服西方现代化的弊病.
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继承了五四运动的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传统,而保守主义很难有生存空间.20世纪90年代,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失势,保守主义兴起.90年代保守主义反思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历史经验,批判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回归传统,并以渐进改良方式实现社会转型.
新儒学是20世纪90年代保守主义的先驱.由于有了合适的土壤,海外新儒学传入中国大陆,并且落地生根.在反对激进主义、自由主义方面,新儒学与主流意识形态有了一致性,同时主流意识形态又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援与补充.因此,新儒学在提倡爱国主义、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具有了合法性,并大大伸展了自己的势力.
20世纪90年代又有新保守主义的崛起,这是由80年代的激进主义、自由主义阵营转化出来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组成,其代表人物有李泽厚、王元化等.他们从20世纪80年代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受挫中吸取教训,进而反思中国现代史上的激进革命传统,主张“告别革命”,走渐进改良之路;并放弃自由主义,主张重建中国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资源.2李泽厚提出建立“以儒为主,儒道互补”的现代乌托邦,以解脱现代人的思想困境.3由于其代表人物的巨大影响力,新保守主义虽然没有多大声势,但潜力不可低估,它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
公开打出保守主义旗号的只有上述两家.此外,还有貌似激进而实质上与保守主义异曲同工的“新左派”.“新左派”以西方后现代主义为理论依据,采取反现代性立场,认为中国已经实现了现代性,并且成为“资本化社会”,因此要站在后现代立场批判现代性,走非传统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的第三种道路.他们在反对“后殖民主义”旗号下,主张摒弃西化,回归本土文化.4在中国正在艰难地为实现现代性斗争的历史关头,“新左派”对现代性的批判,与保守主义相呼应而殊途同归.
一般地说,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一样,并不反对现代化,因此它们并没有进步与反动之分,应当给保守主义摘去反动、倒退的帽子.上述三种主要社会思潮都是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形式,并作为合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摒弃一元化的思想史观,而承认多元思想体系的合理性与历史作用.保守主义的历史作用在于,它制约着激进主义,并成为自由主义的必要补充.任何思想体系都具有片面性,需要多元思想体系的制约和补充,社会变革才不致走向极端化.激进主义有冲击、瓦解传统社会、文化体系的先锋作用,但也往往具有强烈的破坏性,造成社会震荡.自由主义坚持现代价值观念,具有充分的现代性,但也有忽视传统价值,从而导致现代化进程缺乏来自传统的“支援意识”的弊病,有造成文化失范的危险.保守主义则起到了纠偏、补充和缓冲的作用,它强调与传统的衔接,注重有序变革,有利于减少社会震荡及防止文化失范.余英时认为:“相对于任何文化传统而言,在比较正常的情况下,‘保守’和‘激进’都在紧张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例如在一个要求变革的时代,激进,往往成为主导的价值,但是‘保守’则对‘激进’发生一种制约作用,警告人不要逞一时之快,而毁掉长期积累下来的一切文化业绩.相反的,在一个要求安定的时代,‘保守’,常常是思想的主调,而激进则发挥着推动的作用,叫人不能因图一时之安而窒息了文化的创造生机.”1此论至为公充.中国的保守主义,也发挥着对激进主义的制约作用,如五四后期的保守主义对“五四”的全盘西化、反传统倾向的抵制;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新儒学,也同样抵消着激进主义的极端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一视同仁,无分轩轾.应该把它们置于中国具体国情和特定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确定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一般而言,保守主义往往是在激进主义完成历史任务之后,才出来纠偏,从而发挥正面的历史作用,而在此前,负面历史作用更大一些.法国大革命中,首先有激进主义的雅各宾派专政,彻底摧毁了封建贵族统治,同时又产生了政治狂热、杀人过多、社会无序的恶果.后来就有保守主义的吉伦特派的热月政变,恢复了稳定与秩序,使法国大革命成果得以保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首先也是激进主义主导,打败了王党,建立了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激进主义的革命也产生了社会对抗的后果,于是就有保守主义的“光荣革命”,以妥协的方式肯定了革命成果,恢复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中国的保守主义有其特殊性,它不是在激进主义完成历史任务后登上历史舞台的,而是在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失败、受挫的历史条件下崛起的,因此它对激进主义、自由主义的批判,在实践上往往具有阻滞变革的负面作用.五四运动失败后,才有保守主义的高涨,它对五四运动的批判,实际上消解着五四运动的现代性影响.20世纪90年代的保守主义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运动受挫后兴起的,它对启蒙思想的背弃,带来了现代性思想火种熄灭的危险.中国现代化和社会文化转型的任务远没有完成,面对着强大的阻力,保守主义往往助长着反现代性,反变革的力量,这一点,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因此,对中国的保守主义不能一概肯定,不能评价太高,必须在适当承认其历史地位同时,批判其负面作用.李泽厚先生对保守主义一概肯定,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80年代新启蒙运动却否定多于肯定,这是不公允的.以往对激进主义全盘肯定固然有失片面,但时下一些人为保守主义全面翻案也有悖历史.
最后,还该分析一下保守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与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一样,保守主义也是寻求现代性的思想表现.但是,中国的保守主义却体现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这种现代性焦虑体现为对现代性既渴求又疑惧的矛盾心态.这种心态源于中国现代性的外源性和外迫性.所谓外迫性,是指中国人接受现代性不是出自自身发展要求(如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的渴望),而是出自亡国灭种的压力.所谓外源性,是指现代性不是来自中国文化传统之中(如欧洲文艺复兴是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而是由西方引入,这种外来的现代性导致反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出自救亡图存要求,渴求现代性,甚至不惜采取最激烈的暴力革命方式,于是就有激进主义的持续高涨;同时又惧怕在接受现代性过程中丧失民族特点,被西方文化同化,于是就有保守主义的不断兴起.这导致中国知识分子接受现代性时存在着片面性和动摇性.由于中国知识分子接受现代性出自救亡动机,因此他们既可以主张自由主义,也可以放弃自由主义,如“五四”主将中除胡适等外,其余大都放弃自由主义而转向保守主义或政治激进主义.由于中国知识分子是在反传统背景下接受现代性,缺少来自传统的“支援意识”,因此一受挫或面临现代性弊端即发生动摇,转向保守立场.由于中国保守主义是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的产物,因此它带有更多的消极性,不能算作一种健全的现代性思潮.中国的保守主义必须在充分接受现代性的前提下,才能成熟起来,成为健全的现代性思潮,从而发挥其正面的历史